任何事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以下基本特征:
1、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斜、翻滚的地质现象。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掉块、小崩塌经常出现;新增裂缝;动植物异常。
的,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而非沿海地带!好像有不少人都认为,沿海地区才经常有,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往年的突况看出来。在,其实很多省的部分地方都发生过不止一次,而且,我国最为高发的季节,就是刚过去的春季和如今的夏季,而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就是7月和8月,这两个月的次数,加起来能占到全年的一半左右。江苏、武汉先后遭遇,造成多人死亡,几百人受伤,数千人受灾,部分建筑受损严重,到来前有什么预兆?是地,截至目前,武汉这场突如其来的,已让8人失去生命,230个人受伤,3568人受到灾难的影响,86间房屋倒塌了,还有400间房屋遭受严重破坏,虽然江苏的受灾情况没有这么严重,但还是有人员伤亡。客观来说,武汉发生如此大威力的,真的不是很常见,但湖北自身也是我国相对较为多发的省份。而且,不同地方多发的时间还不一样,像西南地区的主要出现在七八月,而华南地区的就主要集中在四五月。总得来说,我国有91.7%都集中在了每年的4月到8月,但与武汉有所不同,江苏就是不那么罕见的地区了,如果全年平均有43个,那其中有5.5个都发生在江苏。就在2016年6月23号下午2点半左右的时候,江苏盐城便遭遇了一次袭击事件,电闪雷鸣的同时又狂风暴雨,风力强度超过了17级(EF4的高强度),同时还伴有强冰雹,这里的房屋受损十分严重,屹立在路边的达数和电线杆也纷纷倒塌,那次灾难造成死亡人数多达99人。而且,这还是在当时发布过气象预警的情况下,虽然没有提前预报会有多大等级的发生,但有预警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为什么监测预报的难度如此之大,包括频发的美国?的确可以提前预警,但不如其他天气那么好把控,预警需要极高的预报经验,不仅仅是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以及对每一次都进行人工观测,风暴追踪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南极洲,地球上的其他各大洲都发生过,从现有记录来看大多都集中在中纬度区域,美国就是名副其实的最多发的国家,全世界近75%的都发生在美国,紧随其后的则是加拿大。的确,我国、日本和南非等国也有偶有发生,除了江苏和湖北,我国安徽省和河南省也是更容易出现的省份。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年都有超过一千个会发生,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春夏两季,尤其是美国的中南部平原,以及佛罗里达州,这两个地方都是美国的高发区,而中南部平原更被当地人叫做龙卷走廊。但是,哪怕是科学技术还比较先进的美国,它们同样难以准确预警的到来时间和风力大小,因为在监测数据和进行预报的时候,气象监测很难察觉直径100米以下的,再加上的持续时间十分短暂,长的话可能有一个小时,短的话也就十多分钟,只有在强对流天气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形成,要想提前一天甚至两天预报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来临时能避开吗,卷入如何保命?威力大的来临之前,一般都会出现特别典型的天气特征,比如,前面说到的风雨交加和电闪雷鸣,因为和积雨云之间密切相关。当来临的时候,当然需要躲到安全的地方,如果建筑物已经是危房,那一定要从里面跑出去,一般来说,地下的空间会相对更安全,比如地下室。倘若到来的时候,自己刚好在室外,那也不要慌张地四处乱跑,而是要朝着以动方向的垂直方向跑,大的时候也不适合躲在撤离,因为很可能会连人带车一起被卷起来造成更大的伤害。一旦被卷入里,那真的就只能看运气了,因为你身体可以使出的力量,完全不足以和抗衡,与其考虑卷入以后怎么办,不如有效避开来得更靠谱。
卡门涡街流动力现象,和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相似。怕与桥梁本身摆动共振,共振会很危险!
山上裂缝,山脚下土堆鼓起是山体滑坡的预兆。 不同类型、不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坡的预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4)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临滑的明显迹象。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临滑之前,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山体滑坡(landslides)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