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易学 国学经典有哪些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经典著作
  经部——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古籍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定义
  国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附录: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试答:从“官话”到“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逻辑。本题"文字的拼音是怎么发展来的"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极有价值的命题,其内涵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本身,题下已有答案值得认真借鉴学习。本文试从整理清末到新“汉语拼音方案”形成的一些史料入手,思考从统一“官话”的努力到“汉语拼音方案”立法的历史逻辑及其包含的深刻意义,就教于方家。1、在19世纪末的“汉语拼音运动”是社会变革宏大主题的组成部分。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顺应历史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富国强兵、民族振兴,其意义远远超过”文字改革“本身。由”切音字运动“引发的”国语运动”和“国语标准音“确立”以及其后的”注音字母“的制定直到新”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一脉相承,从一开始就从汉民族语言的统一直指多民族国家独立统一、复兴这样的宏大历史命题。正因如此 ,“汉语拼音方案”是对”注音符号方案"、"国语罗马字方案"、"北音拉丁文方案"的继承、发展、创新,在近百年历史中,看似远比社会变革简单容易的“汉字拼音化“方案的种种努力,如果不能顺应“华夏民族共同语”这一宏大主题就注定无法推行。(《新约全书》,”官话“版,字母注音,约出版于1920年后。)2、 “汉语拼音运动”的核心诉求是实现“华夏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性呈现。清末民初的”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是可以远溯至明末,众多研究都注意到了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金尼阁、丁韪良等在推进汉字注音方面的贡献和努力,但这种努力是局部的和肤浅的;对“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反思直接触发了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激进程度甚至要求”废除汉字“,这是西方传教士不容易理解的。知识阶层在推究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时,形成了以谭嗣同、钱玄同为代表的观点:“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这是清末“切音字运动”的由来。清末最后十年中提出各种拼音方案多达几十种。“切音运动第一人”卢戆章的《切音新字序》(1892)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种诉求已远远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而是涉及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要求了。从内容和措施上看,当时的上层社会人士的努力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官话“(指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没有也不可能涉及”国语“的形成,即面向民众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的普遍推行。(《葡汉辞典》手稿页,时间约为清末)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竟然大多是为”方言“设计的,比如卢戆章向清学部呈交的《切音字母》方案就是想用拉丁化拼音来拼写“闽广方言”的,清批驳其“不能通行各省”而弃用。在卢戆章之后,劳乃宣(同治进士)设计了《简字全谱》方案(汉字笔画式拼音),这是一个包括南京话(《宁音谱》)、江浙(《吴音谱》)、闽广(《闽广谱》)方言的拼音方案。尽管慈禧在召见劳乃宣后还曾御批要求“学部议奏”,但不仅社会上骂他是“语言文字的罪魁”,连清学部的明白人也因其方案“语言,有碍统一”,最终束之高阁,不议不奏。在深刻认识“拼音”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之后,王照提出的以汉字偏旁拼写《官话合声字母》方案广受欢迎,从京津、奉天到江浙官话字母遍及遍及十三个省,原因正在其直指”官话统一“,所谓:”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语言必归划一,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宜取京话“。张之洞、张百熙(管学大臣)、吴汝伦(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等与王照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也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 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1911年,清“学部”还正式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准备用五年时间,在“宣统八年"(1916年)普及国语。这既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笑话,但也是顺应大势的历史事实,其中并无矛盾。3、重视北洋和时期推行”国语“和”国语标准音“的历史贡献。辛亥革命后,清华,实际上陷入更大的混乱中。即使如此 ,北洋在1912年就着手大力推行”国语“,希望确定”国语标准音“。这种紧迫的努力同样清楚地显示,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与大中华意义的国家统一紧密联系的课题。北洋时期,“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把“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空想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方案,甚至连”注音字母“的提法也更名为”注音符号“。自此,”国语“进入师范和小学语文教学,也进入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社会生活的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事实上的”法定地位“。在整个时期几十年,”国语运动“又经历了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的演进,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找到了“语言的心”(刘复语),以《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发布为标志,以“北京语音系”为全国“标准音”成为共识。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语言改革进展成果也为新成立以后的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时,”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方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书页图片:时期的注音”国语课本“,大约为1930年代出版物)4、艰苦探索的十年,新开国领导人直接推动《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1949年10月10日,新刚刚成立,立即批准成立“文字改革协会”即“文改会”。新的第一代领导人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和直接领导推动“文字改革”的进行。1952年10月,在“文改会”成立的当年,“拼音方案组”就通过了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方案“(声母24个,韵母37个)。1953年初,正是亲自审阅了“拼音方案”,但他认为这套”拼音字母表“主要的缺点还是”笔画太繁“,他甚至表示有些拼音比以前的注音字母更难写,需要进一步研究。实际上,在1950年到1955年间,“文改会”还曾就“汉语拼音方案”向海内外征集了600多种方案,选择了264种编印成《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作为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现在已经成为珍贵史料。很多人并不知道,“文改会”在1954年还提出了五个“民族语言拼音方案”的草案,国务院在1957年曾经批复过一份《关于讨论壮文方案和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报告》,这清楚地表明推动“少数民族文字”的规范和发展实际上与“汉字改革”三大任务是紧密相联的整体。(《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1957年出版)1955年10月,“文改会”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解决了《汉语拼音方案》最关键的语音标准问题,同时提出六种“汉语拼音方案”的初稿向全国征求意见。“文改会”并且极其郑重地提出要用“普通话”代替“国语”这个历史名称,而这一提议决不是无关要紧、可有可无的。1955年5月6日,也曾经对“文改会”工作提出过三点很具体的意见,包括“简化字要分期分批进行”(繁体字不要马上废除)、“学校采用普通话教学”(教师要学会普通话,不会讲普通话的,不能当教师)和“汉字拼音方案”(考虑用拼音试译《选集》)。1956年1月,中央召开了一次“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这个具有全局性的会议上,专门对“文字改革”发表了讲话,这也充分反映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层面对“文字改革”所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的重视。以下摘录在这次大会上的讲话原文:“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的好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总理在这次会议的总结发言中说“中央政治局决定:首先简化汉字,推行书报横排,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公布后用在小学课本上,代替注音字母。”1956年一二月间“文改会”后,《》在2月12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和《关于拟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向全国征求意见。1956年9月26日,“文改会”主任吴玉章还在“八大“上专门作了《关于文字改革问题》的发言。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字改革“所涉及内容的广泛和动员的深入。在经历近十年艰苦工作后,直到1958年1月10日,总理在全国政协所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中才首次明确提出:我国文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项任务。所有这些都反映新开国领导人对于“文字改革”的全局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清楚的认识,这也使得“文字改革”在1950-1958年近十年的基础工作细致而扎实。(全面总结、继承、吸收古老汉字的文化营养是”汉字改革“的题中之义。)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郭沫若为主任的“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张奚若、胡乔木为副主任,委员共16人),将提出的《汉语拼音修正草案》向语言、教育、文艺、新闻、出版、科技、翻译各界以及部队、团体和39个城市的100位语文工作者书面征求意见。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决定中有“准备提请全国人大讨论和批准,并且决定登报公布,让全国事先知道”这样认真而又感人的表达。同年12月11日,《》特别发表社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和汉语拼音方案》,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定下基调。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明确要求“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求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指出的是,直到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才通过《ISO 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但这项迟到的决定正式确认了”汉语拼音方案“为汉语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其中对地名、人名、专有名称形成国际规范的意义极其深远,比如地图翻译或标注。(1950年代,出版了大量《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作为”汉字拼音方案“参考)5、结语:从”国语“走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历史必然。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修订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此项立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立法意图在于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其中,《通用语言文字法》在第十八条对《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如下:(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2)《汉语拼音方案》是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3)《汉语拼音方案》同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4)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这几行看似简明的文字既是古老文字在新时代的使用规范,也是近代以来向现代化迈进艰苦探索的重大成果,既是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维护国族独立 、统一百年奋斗史的”文字总结“,更显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附记:2015年12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日内瓦出版了(International Standard,2015),向全世界公布了最新的"汉语拼音国际标准":《ISO 7098:2015》。

我理解的道学起源于上古伏羲时代,经黄帝、周文王的发煌,于老子而集大成,经历代圣人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东方独有的思维、行为体系。祂以易学符号系统的象、数、理(阴阳、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河图洛书等)为核心表达,以伏羲、轩辕黄帝、老子、庄子的学说为基本出发点,以丹道、术数为加以实践,通过人体、人事、人类社会及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用以哲学为潜在表达,以道教为显在表现,以人类大脑最深层次的元神功能为思维出发点,以自身性命实践为中心,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最大和谐,祂的终极追求和一切行为的终极归宿都是“道”。易经是一阴一阳之道,用阴阳的对立关系演绎道,因此: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极指变化初始混沌末分之状态,两仪是指阴阳:天地,四象是指:春夏秋冬,金木水火,日月星辰,东南西北。易经抑少阴,少阳,老阴,老阳等,都是精分细化说变化,从变化中得道。黄帝内经是:代表天人感应,医易人合一的思维系统,医道,养生道,水谷道,丹道,针炙等,说其道者,法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道德经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二句深奥影响难以想象。也是论道与德的专著,天之道,古之道,人之道等,对道谈得玄妙,三大核心理论支柱,发展形成的,几千年众说纷纭,基本结论却是说的都不是道。三本经的源头都是为代表:宇宙,天地:人道论,这是道学的三大核心支柱,不可以识的神密精神实体,道没相状,没形象,只能靠直观体验。道是中华民族文明最重要的理念,它涉及到正确的道路,科学方法,未知的奥密,宇宙中的万物,本源自然等。社会人生重大问题,从得道得天下,道不同不相谋,中庸之道,可以说头头是道,当人们去追寻道时,总是馅入迷茫无法究竟之道。

在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原始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简化后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天干寓意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也。丙者,言万物阳道之著明也。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戊者固也,言阴阳彰露,物已成也。己者止也,言万物阴阳杀将成也。庚者,言阴气庚万物也。辛者,言万物之辛气方生也。壬之为任也,言阴阳任养于壬也。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也。天干的文字来源于计数,人有十个手指。十数为一旬,三旬为一月。手数与天文联系起来。天干地支形成了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在《易经》与中医体系中天干对应诸多相关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脏六腑等万物类像。天干的十个符号按其自身的含义可以与五行的五个符号和五方进行匹配。天干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的能量,代表的是纯能量。10个天干其实在天地的能量中,也有自己代表的属性。那么为何会如此划分呢?天干起源于早期农业。早期农业的果实与谷物等等都一样重要,古人将每类作物生产分五个阶段,合起来就是两个巴掌。又因为农业基于太阳,所以将一年十等分后,很自然的将这两巴掌十个阶段的农业生产对应到相接近的时间区间,形成天文角度的十天干。各干支分别代表一个月份。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的人们还未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而是仅仅划分为10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