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吃春饼,春节:吃年糕。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中秋节吃芋头中秋节吃芋头是源远流长的一项习俗,但各地人们在中秋节吃芋头的含义却各有不同。古时,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的节日。北方农村每年只有秋季收获一次稻黍。一到秋收季节,看着一年艰苦劳动的收获,以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自己。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热闹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 现在这种谢神仪式已不复存在了,但是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据说是纪念元末汉人杀鞑子(指元朝统治者鞑靼人)的历史故事,当初汉人起义,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汉人在杀鞑子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用人头祭月,便用芋头来代替,,至今还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剥芋皮叫做“剥鬼皮” 。中秋节的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至今已经演变成了食月饼的习俗了。吃不上饺子不算过年吃上饺子才算过年,这是北方人过春节不可更改的习俗。 初一这顿饺子因此不比平日的饺子,有特殊的意义。初一吃饺子的风俗,古代把饺子称为“扁食”。直到现在北京人有的还把饺子叫“扁食”,或者叫“煮饽饽”。 初一的饺子大年三十就得捏好,不光捏得够初一吃的,还得够初五以内数日食用的,因为这几天是忌讳动刀的。初一的饺子馅,一般是猪肉白菜,或者猪肉韭黄,或者羊肉胡萝卜的。 为了渲染节日气氛,主妇们在包饺子时将一两枚硬币包在其中,并提示大家谁吃着谁有福气,于是这顿饺子伴着外面的鞭炮,吃得格外热闹,直到硬币各有其主。饺子蘸上腊八醋,就着腊八蒜吃得更香。端午节吃透搪的传说传说古代一个小城镇--淮安,城内有一个小茶食店,店里有父女两人,姑娘乳名叫莲儿,才十六岁,生得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糕点。小小的茶食店,天天顾客盈门。 小店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这可气坏了那些大字号的茶食店店主们。一天,他们把全城茶食业同行召集在一起,莲儿的父亲也被邀来。一个大店主说:“端午节快到了,大家该想想,能不能制作一种新奇、独特、外地没有的应节糕点啊!”别的店主们纷纷应和:“对呀,对呀!”停了一会,有人对莲儿父亲说:“你家莲儿姑娘心眼伶俐,手艺精巧,你回去何不叫她翻翻花样,拿出一手来给同行看看呢?!”莲儿父亲知道这些人存心捉弄他。只好含糊地回答:“难啊。” 莲儿父亲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莲儿。莲儿说;“他们想捉弄我啊,我倒要搞出点名堂来给他们看看!”莲儿盘算了一夜,第二天就动手把平时卖糕点积下的各种各样的碎屑儿,统统收拢在一起,过了秤,算了算斤两,再兑上些新鲜面粉,揉和成大面团儿。接着切成小方块儿,再用刀顺着每个块儿的正中划一条浅浅的沟纹。随即引火烧锅,倒入麻油,放进油里炸熟,再捞起来放在铁丝络上晾,然后装进瓷皿,浇上白糖、桂花、玫瑰卤儿,调和而成。 隔了一天,莲儿打开大瓷皿一看,饼儿在甜汁里泡浸了一天,卤汁大半都渗进去,已经变得松软酥透了。她用筷子拣起来尝尝,又甜又香,又酥又粘。她高兴地朝店堂喊道:“爹,成功啦!”父亲跑来一看,莲儿用筷子拣起一块饼儿递进他嘴里,一尝,真是又惊又喜。他问姑娘:“这种新糕点该起个什么名字呀”?莲儿想了想说:“就叫它‘透糖'好啦,糖卤儿都渗到饼里嘛!”父亲频频点头:“叫‘透糖'?行行行!” 端午节前两天,莲儿店里的透糖上市啦,全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顾客们觉得新鲜,争着要买到一尝,人人赞不绝口。接连五、六天,做出的透糖一拿到店里,很快就卖光了。 消息一传开,那些原先想捉弄莲儿的大茶食店店主们,虽然心里不服气,但是为了做生意挣钱,也只得硬着头皮去向莲儿讨教。都照着莲儿教给的方法制作透糖,大量应市。从那以后,家家户户端午吃透糖,就成为淮安的一种民俗了。春 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不过那时春节不是在正月。到汉武帝时,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即“岁首”为春节,一直至今。春节,古代称为“元旦”、“元日”等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纪年。改称“春节”。春节时,各地的节日食俗因地而异。北方人普遍吃饺子、面条和年糕。南方普遍的风俗是吃元宵、面条和水磨年糕,江浙和闽粤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香肠和皮蛋;广东潮州人初一吃当地特有的“腐圆”;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取吃年糕,有“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腊八粥的传说腊月初八人有吃腊八粥习俗。此习俗传自印度对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的纪念。 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成道纪念日”。“腊八”是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至今在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重阳节花糕、菊花美酒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节日--重阳节。人们每逢重阳节,都要吃花糕,喝菊花酒。 花糕,即菊花糕点,是九九重阳的节令美食。制花糕的原料分为皮料(精粉、大油、水)、酥料(精奶、大油)、馅料(枣泥、花生仁、葡萄干、青椒、黑芝麻、熟江米粉、小磨香油、蜂蜜、桂花等),经和面、制酥、包馅后,将生坯拍成两个片中间夹上各种果仁,然后上炉烧烤,即成外形美观,色泽素雅的重阳花糕。花糕质地酥松适口,有干鲜果树的混合异香是老幼皆喜食的美点。 在重阳节,人们还要饮象征吉样、祛灾免祸的菊花酒。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以后就得盛行。由于菊花有散热祛风、降火解毒的作用,所以菊花酒被誉为“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药酒。 古代把重阳节看作吉祥、长寿的节日。由于九是从一开始的个位中最高的数,古代称“九”为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阳数”。九月九,恰逢至数相迂,两阳相叠,故尔得名“重阳”。九月,正是菊花盛开时令,又有“菊月”之称。吃菊花饮菊花酒,同重阳节一样,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寓意予。 时至今日,每逢重阳节到来,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人们亲朋邀集,结伴呼从,登高赏菊,宴饮大贺吉样,尽情欢乐。
有区别!八宝粥由八种主要以米、豆类,干果类等组成混合一起熬粥。叫八宝粥,一年四季任何时候想吃的可以熬制。而腊八粥又叫腊八饭,是和一个节日联系在一起的 。即农历腊月初八这天,俗称腊八节 ,用各种当地时令蔬菜(如豆腐干,蒜苗,萝卜,花生米,青菜,花菜,青笋,香菇,)加腊肉,香肠,大米及姜蒜等调味品熬制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