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直流的水畅通无阻,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情况下河伯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青蛙不能够与它谈论关的事情,是因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虫子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道理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不足,这就可以与你谈论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大海却不会满溢出来,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海水却不曾减少,海水不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水灾旱灾而受影响。
这说明了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从天地之间生成形态,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感觉自己见到的太少,又哪里还能自傲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小的蚁穴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细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吗?
人们用“万”这个数字来称呼物类,人不过占其中之一;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占其中的一个。
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没有终点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固定。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
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
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
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
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
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
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河神说:“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内在,从何处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又怎么来区别它们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
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依照事物的功用来看,顺着物体所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具有了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顺着物体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具有了这样的功能。
可知东与西的方向对立相反却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与本分便得以确定。从人们对事物的趋向来看,顺着各种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对的;顺着各种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不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错的。
知晓唐尧和夏桀都自以为正确又相互否定对方,而人们的趋向与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当年唐尧、虞舜禅让而称帝,宰相子之与燕王哙禅让而燕国几乎灭亡;商汤、周武王都争夺天下而成为帝王,白公胜争夺王位却遭致杀身。
由此看来,争斗与禅让的礼制,唐尧与夏桀的作法,认可还是鄙夷都会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规律。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洞穴,说的是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骏马良驹一天奔驰上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说的是技能不一样。
猫头鹰夜里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说的是禀性不一样。所以说:怎么只看重对的一面而忽略不对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乱呢?这是因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万物自身的实情。
这就像是重视天而轻视地、重视阴而轻视阳,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还是要谈论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骗!远古帝王的禅让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不合时代、背逆世俗的人,称他叫篡逆之徒;合于时代、顺应世俗的人,称他叫高义之士。沉默下来吧,河神!你怎么会懂得万物间贵贱的门庭和大小的流别!”
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一国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
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
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
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看重大道呢?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
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不能伤害他们。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
所以说:“天然蕴含于内里,人为显露于外在,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徘徊不定,屈伸无常,也就返归大道的要冲而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河神说:“什么是天然?什么又是人为?”海神回答:“牛马生就四只脚,这就叫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这就叫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
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ní)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
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此文出自战国中期·庄子《庄子·外篇·秋水》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
《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借用佛学用语,内篇相当于,也就是庄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窥见庄子本人的真实面目;外篇则相当于像法,是离庄子比较近的所为,由于有的曾得庄子亲传。
故即使不能完全得庄学之妙,亦不远也;而杂篇乃庄子的后学所作,相当于末法,离庄学之真义已远,然其有旁通其余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废也。
就境界而言,内篇最得道学真谛,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经的境界;外篇乃就内篇之精义铺衍而成--其实庄子一书可以整个被理解为对老子的解说--可视为内篇之辅佐;杂篇则以庄学摄其余诸家之学,且通于各家学问之中,不妨称为庄学与其他学问之间的交叉学科。内篇为君,外篇为臣,杂篇则为佐使,相辅相成,混成一体。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鉴于庄子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厨房和餐厅的隔断方法比较多,可以考虑隔断的主要使用功能,如果要有储物功能的话可以考虑用半通透的酒柜或装饰柜来隔断,如果只是考虑空间的区分,也可以用水晶帘或订做一个木透雕或艺术玻璃的屏风,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同时又比较时尚,图案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
可以请个龙龟摆在家里。龙龟,瑞兽一种,主吉祥招财,化三煞。龙龟放在财位可催财,放在三煞位或水气较重之地最有效。而且他也有忍耐、负重、长寿、权威的象征,在众多吉祥之物中,此兽是最为祥瑞之一者。故传统的五术风水界,一向以来皆以「龙龟」为风水制化的圣品,龙龟摆放家中,有安家、镇宅、避邪、保平安之功效。如果龙头朝向家内,有赐福之意;龟尾、龟背向外,以挡冲煞之气。龙龟有神灵大龟之称,寓意为世人挡灾煞,减祸害。同样具长寿吉祥,镇煞迎福的喻意。其力量除了制伏太岁,岁破及种种有形之煞气外,也可广纳『正财』福禄。龙龟在化煞方面既有龙的威武刚强,亦有龟的忍辱负重阴柔,是化煞的最佳物品。在屋内悬挂龟壳或龙龟等物品,只要对准冲射入来的尖角,便可收化解之效。
阴德是一个人自己悄悄去帮助他人,不能让别人发现,自己也不能说出去,所做的这件事情就是阴德。不会沾上名誉名利。是一种纯粹的功德。也是无法摧毁的功德。比如像帮助他人来做一些公益事情啊,有可能被贪嗔痴所摧毁。但阴德没有这个因。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女子,去美国参加一个钢琴比赛,希望从中获得名次,被他们的音乐名校录取。这次录取的名额非常有限,只有三位。但这个女子的钢琴水平很高,所以说她还有一种自信。比赛的那一天到了,她以优异的表演获得了大家的掌声。美国的评委跟她说了一句话:“你要注重你个人的品德。”这个年轻的女孩根本搞不清楚他在说什么,什么叫做个人的品德。她就回家静等录取书。一天她所住的这个小区停电了。很多美国老人诚惶诚恐,问是不是又遭到了?在炎热的夏天,很多美国老人因为没电而中暑,被临时救助中心,抬到一个简易的帐篷进行治疗。这个年轻的女孩,正好悠闲转到了这个新搭的简易救助帐篷。救助中心的一个医生看见了这个女孩,就叫他赶快过来帮忙。又因为这个医生认识这个女孩,把药瓶塞到她手中。她心想自己又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怎么救人啊?这件事似乎不给她商量的余地,她手中拿着药瓶,站在那里发呆。医生说到赶快给他服用,她这才拿着药品看看里面的说明跟着老人服用。她忙碌了一阵子以后,才发现这里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为了照顾这么多的美国老人,她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几次都想跟那个一个医生说她要离开,每次话到嘴边都不能说出去,只有看到病人进来,就没看过病人出去,已经是人满为患。那个医生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这个女孩儿在坚持中忙碌中终于透支了,“砰”的一声摔倒在地。医生们又开始抢救她,才发现她是个孕妇。她的事迹被一个记者发现了,并知道她是个孕妇,还积极的抢救他人,打听到她的名字后,记者就把她的事迹报道了出去。她康复后发现自己的邮箱里有两份文件。一份说是她被录取了。另一份文件说是这次本来不打算录取人,即便是她获得了第一也不可能被获取。但是在看到报纸上报道她那个事迹,教授们同意了她被录取了。积阴德和阴德文化到底是什么?看了大家的点评,知道了,大家都一起对阴德之事,还是多多少少有点关心,有点在意,这非常好。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很发达呢,人们用媒体宣传自己的产品,才去做某种功德的事情,做公益的事情,使原有的公益失去了很多的意义。现在的公益基本上都成了一种形式。全心身的帮助他人的那种精神,正在一点一点的流失。如果现在所做的工益不跟产品挂钩,不跟个人的名誉挂钩,那么公益的才有意义。想起古代很多的人就是因为做阴德,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史和自己的命运。比如说非常有典型的典故就是在《莲池大师戒杀放生图文说》有一篇是“扫螺种福”的历史事件,是这样记录的:“礼部侍郎韩世能,江苏长州人,世代居住墓边平地,家境贫困,祖父韩永椿,喜好放生,但因家中无钱,每天早起,就持扫帚到河边,将两岸的螺蛳扫入水中,以免被人扑捉,有时忍着饥饿扫数十里地,如此不疲不厌四十年,从不间断。到了明穆宗隆庆丁卯年,韩世能梦见金甲神明告诉他说:“你祖父放生,有大功德,从此子孙世代贵显,当先使你荣享一品官位。后来,韩世能官至礼部侍郎,奉命出使朝鲜,蒙皇上赏赐一品朝服,韩家子孙,果然累代贵显。”一个普通寻常的人,他常常到河边,把爬上的大小田螺扫到水里去。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他知道杀生是不好的。当地的人们非常喜欢吃田螺,经常捕杀这些爬上来的田螺,于是大清早他用扫把把这些田螺扫回河里。它仅是一个善良的心吧,并没有什么想法,也没有期盼想要得到什么。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俗语叫做上天有好生之德。爱护生命本来也是人的一个善良的品质。然而这个老人却就这样义无反顾的天天扫螺蛳,大清早起来去做,无怨无悔。别人来捕杀田螺的时候,认为现在但田中已被杀光了,已经没田螺了,以后就不出来捕杀田螺了。被记录下来的还有《了凡四训》,袁黄(袁了凡)最后抉择自己要去行持善法,当然也没想到后来的事情,尽然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叫做俞都俞净意的贤者。他们真实事迹被后人记录了下来。其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把这个拍成了八级的电视连续剧《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电视剧我看了很多遍了,每一次看都有很多感受。还有一部40集的韩国的《医道》,也是值得人们去看的一个电视剧,里面的内容太感人了,事迹也太生动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历史事件,而不是小说杜撰的。他本人成了韩国的医圣,他所著的医书也来利益。也是被的中医学界认可的。保持一个善良的心态,对自己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利益。然而,这三部连续剧人好像很少有人看,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搞不清楚,一天到晚浑浑噩噩就此度过一生。现在的人们没有时间去积阴德,也很少去关注公德,更少去修心养性。不要因为我们做一点好事,被别人挖苦和打击后,就变成比任何人都坏的那种人。我们做好事有时候,被打击时应该看做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你做好事,你肯定有一些私心杂念或者不够完善的信念,经过旁人以打击以后什么本性都露出来了。因为做好事必怀好意,在功德增上的时候,它有个极高的台阶要上,要跨越这个平台,就要受到打击,如果不能经过这场打击,根本上不了这个台阶。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自身修养不够,别妄想冲过这个台阶,跨越这个台阶。积阴德也好积功德也好,没有一个自私自利的心最好。不要以:“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的恶俗之语成为自己人生的至理名言,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心身,也会遭受报应的。所谓的好人曾经也看过无数次坏事,难道这样的好人就不该为他的过去的所做的坏事儿受到报应吗?同样的道理,现在的所谓的坏人也曾经做过一些好事,难道就不应该感受到“做善有报”对他的报答吗?好坏是相对的,谁都不要以这种有色的眼睛来关在他人,不然给自己的福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所以说只修自己德,不观他人过就是这个道理。做阴德或者做功德是人生未来的保障,也是从光明走向光明的一个过程。不因为遭受了一点点困难,遭受了别人的打击,就放弃了,因为在这个后面隐藏着很多的福德福报。不经过风雨,如何见彩虹?为自己的未来,请大家努力积阴德,经过种种磨难之后,方能显现其功德。只管前去,莫问前程。文/心智无碍 畅游虚空图/来源于网络
1、龙龟用作招财旺宅用途时,头部朝向门窗位即可。2、龙龟用作化煞解灾时,头部或背部冲着有煞的方向均可,但头部不能冲床、沙发等。3、如果与龙龟交流、培养感情,可以抚摸其头部,但不要摸龙龟的嘴。4、不要将龙龟倒过来放置(即背朝下,肚朝上)。5、龙龟可以用清水清洗,不适合清洗的材质(如金属)可用干净的白毛巾或白手帕擦拭。不要用污水清洗或脏布擦拭,不得使用洗衣粉、洗洁精之类的化学物质清洗。6、如果和佛像、神像供奉在一起,正确顺序应为:将佛像供在中间,菩萨像供在佛像的旁边,神像供在菩萨像的旁边,灵兽供在最旁边,为亲近三宝。7、除了自己和家人外,不要让外人抚摸、把玩,特别不要长时间抚摸。如果万一让外人摸了,请用清水清洗后用干净的白毛巾或白手帕擦干净。不适合清洗的材质,直接用干净的白毛巾或白手帕擦拭干净。然后放在温和阳光下照射10分钟左右。注意:不宜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