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六有什么讲究 对已故的人有那些祭奠日,有什么意义

祭奠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 ,还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毕埋于墓前.“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籍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由以上对山西各地丧葬礼仪的简略缕析,可以看出,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种种迥异的形式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内涵,即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的虔诚心意.同时,丧葬礼仪反映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正如论者所说:“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一种独特的.”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间观念中 ,死与生一样,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所以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越热闹越好.这种看法对于红红火火办丧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说是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山西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 ,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迷信荒诞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吊丧改为 ,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摘自《山西民俗》,山西出版社,1991

六月六,看谷绣。这是中原一带的农谚,如果地里未种夏收农作物(麦子,油菜等),便可种置春谷(春天播种的谷子),到了阴历六月初六,就可以看到地里谷苗可以吐穗了。当农民看到地里的谷苗吐穗时就看到了丰收的希望,心情格外兴奋!总想庆祝庆祝!便把这一天定为一个欢乐节日,也没有另外起节日的名字,俗称“六月六”。到了六月六,家家要改善生活,做些好吃的,全家欢庆那即将到来的秋收!吃什么呢?还有一个谚语:六月六,吃羊肉。即到了六月初六这一天都要买羊肉吃。越到天热的日子越容易受凉,人们怕热,伏天爱吃冷食凉菜,受凉后胃难受,吃些羊肉暖暖胃很有必要,所以人们便将六月初六定为一个吃羊肉的节日。另有一说是六月六以前的羊肉不好吃,羊膻气太重,六月初六开始羊肉好吃了,即定为“六月六,吃羊肉”。记得小时候,由于生活条件差,不过节是不会吃白面和肉的,平时吃都吃不饱,以致天天盼过节,过节吃好饭!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也没有整天盼过节吃好的了。但每月的节日还是记得很清,尤其是农村,节日的气氛最浓!

古往今来,生老病死是人之常事。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立墓是必须;然后刻上墓碑文,以示尊重。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写碑文是对逝者充满敬意和感情。或许在农村,墓碑刻字没有那么复杂,但也是有讲究。来人世走一遭,经历生老病死或意外降临死亡的,终是归落尘土。墓碑多是是竖放或者平放在坟墓前的石碑,上面篆刻墓主信息。而在农村的墓碑刻字多见“故、显、考、妣”这几个字,那么它们是分别什么意思呢?且听有书君娓娓道来吧。一、“故”故的代表的意思有很多,但在这里说的就是故去,去世/过世的意思。故字通常处于墓碑的正首方,代表了子女或者后代们对先辈的纪念。虽然现在很多地方禁止土葬,但还有一些地方或者农村依旧保留了土葬的。在农村地区来说,这些应该已久的不成文的习俗,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太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村里的很多老人应该是知道的。再者故字在农村的墓碑上多常见。二、“显”墓碑刻字里,说到显,就不得不说下与之有关系的先字了。墓碑上的先字用的比显字偏多一点。这二字读音相差不大,但使用条件是相差甚大。有的地方,假如父母其中一人去世了,就会用先字,两位都去世了才用显字。显还有带有显赫的意味,是称赞。而先就是一种尊称。当然不同地方,说法也不太一样。显和先的存在最大区别。用显的话,要求已故之人的上一辈没有亲人了,包括父母、岳父母,此时他是辈分最高的人,而且下面还必须有子孙后代,这种情况下会用显。而先的话简单很多,它没有太多要求,没满足显的条件的就可以。比如在已故之人的上一辈还有人活着,或者没有子孙都可以先。所以显和先对比中,显的条件还是需要有一定要求的。三、“考与妣”考和妣其实是要放在一起用的。先考指的是去世的父亲,说的是儿子或者女儿给自己的父亲立的碑。而先妣就是去世的母亲,说的是儿子或者女儿给自己的母亲立的碑。再者,考妣在古代时,也用作对父母的一种称呼。只不过是随着历史的前进、时间的推移,最后自然而然的成了去世父母得专用。还有一点,考在古代还属于是五福之一呢。其实,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他们自己特殊的讲究,虽然尽不相同,但都是在尊重逝者和怀念逝者罢了。“死者为大”,生者愿让逝者安息。愿安,甚好!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我是英语万能王,我来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