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农村老家正月十五“吃元宵”与“上灯”有什么讲究与忌讳吗?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身边上了岁数的老人,就会像讲故事话那样告诉小辈们这些节日的由来。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民俗的传统节日。节日的时间为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老人讲,正月是农历的元月的,古时候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 称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习俗不同,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不一,没有历史的准确记载,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也无从考证。不过经过民俗专家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煮汤圆时的时候,开锅之后汤圆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倒映在水中,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寓意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也显示着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对文化的一种热爱。元宵节这天除了要吃元宵以外,各地还有闹花灯、观灯、赏灯、送灯的习俗。“送灯”在胶东一带农村又称作“上灯”,也叫“上灯节”。在民间从春节那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那天都是有讲究的,十三这天是人开灯的日子,也就有了胶东有割三不割四的说法,十三是割灯的吉日。胶东民间在割灯的时候还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神看灯,十五灯正明……”,老人解释说:正月十三日割灯,十四日先点燃两盏接各路神仙,十五日则是家里上满灯。在我们山东大部分地区,做灯的材料是绿箩卜、胡萝卜。也有的地方是制作豆面灯。萝卜灯是用萝卜或者胡萝卜切段,把中间剜出一块,用火柴棍卷上棉花芯插上去,灌上蜡油,豆面灯是用豆面做成灯碗状,里面也灌上蜡油,放上棉花芯。元宵节这天,家里角角落落的地方都要放上一盏灯。这天,我们这里会像春节一样挂宗谱祭祖,祖谱供桌上要放一对萝卜灯,水缸上、面缸上,甚院落的鸡窝狗窝都要放上一盏明灯,这天晚上要在家中所有的高处上点燃明灯,让所有的灯照亮各个角落,表示一年的日子亮亮堂堂,红火顺当。同时,正月十五的傍晚,各家各户的男丁都要带着自家制作的油灯,到祖坟送灯,每座坟头放一盏,往坟地送灯,必须自己带着火自己点燃,不用借用别人的火点燃,在背风处点燃。民间有个说法,先人们看到后辈送来的明灯后,会感受到来自世间亲人给予的温暖,让先人感到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 意思是正月十五送灯,是没有断送祖宗香火的象征。在我们这里,还有一个讲究就是,送灯必须是男人们的事情,女儿是不准到坟地送灯的,出嫁的女儿不能看见娘家的灯,就是看了娘家灯,管着娘家人过不好日子,所以这些规矩相沿至今。
春节,给去世的亲人烧纸钱,是我们这里春节必不可少的议程。大年三十下午,年夜饭前,家族中的男性成员,特别是年幼的晚辈必须参加,由年长的长辈带领下,一般是从辈分高的祖辈墓地开始,到坟前烧纸钱,同时介绍参与送纸钱的晚辈身份,然后给晚辈讲解这个墓地的主人是我们的某某先祖,让后辈知道墓地主人和自己的关系。然后点上蜡烛,恭敬的插上四根香,跪在坟前给祖先行三叩九拜之礼,告诉祖先过年了,是来接先祖回家过年的。最后点燃鞭炮,把蜡烛附近的杂草去除干净,把未然烧充分的余火翻开,使其完全烧尽。然后再到下一棺坟地,直到把附近能到的先祖墓地逐一祭拜结束,当然也可以先远后近进行的。回到家里,在家中堂屋香火前的供桌上烧香然表,这时要点上三根香,意思是去世过了三年仪式的先祖,就是位列神仙行列,可以享受神仙的待遇,敬神是点燃三根香的。接下来给先祖磕头作揖,告诉先祖接她回来过年,要保佑后辈心想事成,平安幸福。然后给先祖面前摆上一碗饭和筷子,到门外点燃鞭炮,开始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期间先祖就是在家里的,所以所有的人说话做事都要谨慎小心,客气恭敬。直到初五早晨送穷神的时候,一并将先祖送回去。下来到元宵节晚上,再到先祖坟前烧纸钱,送上蜡烛,行跪拜之礼后,春节祭祖仪式就算结束。
白事跪拜循周礼,亡者为大。跪拜之礼,虔敬最是。洁手。至跪垫前就位。一鞠躬。至香案前。跪。献帛。一揖。叩首。献香。初献香。再揖叩首。亚献香。三揖叩首。三献香。揖手叩首。兴。复位。拜,兴,再拜,兴,三拜,兴。单膝跪谢孝孙。孝孙回礼。单膝跪谢孝子。孝子回礼。向灵位鞠躬。退。向护丧者高揖。护丧回揖。延宾入座。如果是孝子舅家人等(外室贵宾。俗称母党)、服侄等以及孝子孝孙等另加食案前仪注。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百般礼仪,无不出自周公。祭奠之时,严肃内外,禁止喧哗。凢百职守,各尽其职!
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孝,尽到所能,父母去了,有孝何用啊,都现实点吧,生前一碗水,胜过万堆灰[祈祷][祈祷]
这么做是绝对不可以的,原因有三:于礼不合,于制不合,于理不合。于礼不合。在农村,白事出殡这天,女婿是客人,而且是头一等的客人。不论什么辈分的女婿,亲闺女婿,侄女婿,孙女婿,外孙女婿,侄孙女婿等等,都要高于其他亲戚一等,要专门招待。哪有让客人来打幡的道理?这不是待客之礼。这是第一点不行。于制不合。打幡,只有子、孙、侄可以,外孙都不行。哪怕是五服边上的侄子都可以,因为这是本家,一个姓的血脉。实在没有,出了五服的也可以。但是,人家只要扛了幡,家产就有人家一份儿。人家乐不乐意还两说,打幡不是什么好事儿。总而言之,姓什么是根本。让女婿外姓扛幡,没这制度。这是第二点不行。于理不合。这个"理”是道理的“理"。人家亲爹亲妈能干吗?没这么不讲理的,我老两口身体还硬朗着呢,儿子先把幡扛上了,算怎么回事?儿子是改了姓了还是给别人养的?就是现在思想开放了,也没这个理儿。从道理上就讲不过去,这是第三点不行。那么几辈单传,到了老人这儿,没儿子直系也没男丁。或者老人在本家里辈分小故去的早,没比老人辈分再小的了,怎么办?在过去,要么在本家过继一个儿子来,本家没有合适的,外姓的也可以,但过继来必须改姓。如果过继外姓的不甘心,那么就招个上门女婿,俗称女婿儿(儿,是儿子的儿,在这不是儿化音),生下孩子来随母姓。问题不就解决了。放在现在,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有女儿扛幡。不管怎么说,都比女婿来扛幡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