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那么,七夕是什么节日呢?
七夕即“乞巧节”,又称“女儿节”、“七巧节”。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该节日盛行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四大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七夕乞巧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乞巧的方式大多有各种形式,主要有穿针乞巧、佩香囊与放纸鸢等,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使其成为与女性有关的节日。
七夕乞巧是在月下进行的。传统的方式是妇女们约好在七月七日早晨同时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巧艺。也有一些文献记载她们乞求智巧和巧艺。这一天晚上,人们将盛有瓜果的盒子或小盒里放有瓜果、首饰、彩线等物,拜织女之后大家一起坐在庭院中吃瓜果糕点,观星数星,以求今年过上一个好年。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祭拜七姐而祈求健康平安。也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赛马、相扑、投壶等活动,称为“乞巧”或“赛巧”。
因为牛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民间多以七夕作为牛生日或织女的生日。许多地方有吃“七姐汤”和“乞巧饭”等习俗。民间认为在七夕用碗水养牵牛星和织女星,可以使家庭安宁无事;也有人用面粉制小老鼠来玩,认为这样可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1、送七娘
这一天,姑娘们会穿上新衣服,带上小礼品,出门去相互串门,向七娘问路,问七娘来自哪里。
2、穿针乞巧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姑娘们要“试衣”(试穿针线)。“试”是试制各种针线活,“衣”是指穿针引线。在七夕这天,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拿出自己亲手做的针线活,对着明月、花前月下慢慢地穿来穿去。谁穿得越快越好,谁就心灵手巧。同时还要表演各种与乞巧有关的节目,以庆祝七夕。
3、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荆楚岁时记》云:“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刘禹锡《七月一日夜弦》诗云:“今朝元夕看花回,巧手应须待七孩。”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建康实录》云:“七月七夕,官奴女吏皆巧。”
明冯梦龙《格言联璧》卷六:“七夕,家庙夜祭毕,主人设巧果相赏。凡巧之为言,其始出于西厢下三言第一出也。”
4、投针验巧
此俗源于穿针乞巧。北宋《东京梦华录》中在“食俗”中说:“已夏之月,未日而抛球于河,谓之抛针乞巧。”这里说的抛针,是指将绣线在阳光下曝晒后,放入水中浸湿,然后再拿出来接着穿,使绣线变得更柔软。有一种方法是用一只小碗盛水,将绣花针放入水中,如针尖动则碗里的水不动,则表示你的巧手已经会穿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