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黑眼睛》全诗赏析《黑眼睛》是朦胧派诗人顾城所作的一首诗,是中国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黑眼睛—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眼睛赏析全诗只有两句

图片:文学作品赏析

顾城诗歌《黑眼睛》赏析

《黑眼睛》是朦胧诗派诗人顾城写的一首诗。它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中国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

黑眼睛

& mdash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欣赏黑眼睛

全诗只有两句话,诗中的意象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夜、眼、光。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这首诗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每个人都可以理解意象的含义,每个人都有进入诗歌的权利。而小说组合,看似矛盾的转折,却蕴含着不可思议的理性。

这种矛盾的逻辑就是这两首短诗的精髓。这个矛盾在两个层面上。

第一个层面是诗歌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呈现与它们在人们日常经验中的呈现相反。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形象上。在无边的黑暗中,眼睛可能是唯一的光亮。在人们的经验中,眼睛永远是透明的象征。然而诗中的眼睛是“黑眼睛”。这既是诗人的感受,也是诗人的深刻反思。这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心碎的痛苦,是一种积累的沉淀。这种反思是沉重的,背后是巨大的恐惧。而这些都指向“夜”——那个时代的背景。

第二层矛盾是诗歌的内在矛盾。这主要集中在这个形象中的“亮”。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深夜里,诗人应该寻找光明。诗人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这是诗人对黑夜的号角。这个层次也是这首诗的主要目的:诗人不仅要像黑夜一样反思过去,倾诉心中的痛苦,还要寻找它。

因此,诗人给这首只有两句话的诗起了一个宏大而耐人寻味的标题:一代人。一首诗的内容似乎指向两代人:既是对上一代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下一代的呼唤和定位。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充分体现了顾城的艺术特色,在意象的构建上独树一帜。诗人在生活中采用了与生活感受密切相关的意象,以意想不到的组合表达了他对世界、生活和生活的新鲜体验。

黑眼睛创作背景

顾城正在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四五”集会后,我对诗歌有了新的认识,不再一味地赞美花草,而是开始思考人生和命运。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顾城开始从多方面锻炼和深入思考,终于在1979年4月写下了《黑眼睛》。

顾城简介

1956年生于北京。

他从1962年开始写诗。

1969年,他随父亲下放山东东北农场。

1974年回到北京,他当过搬运工、木工和借调编辑。

他于1977年开始出版自己的作品。

1979年,《今天》在诗坛引起强烈反响和极大争议,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后成为北京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0年,他的单位解散,失业。

1987年5月,他应邀访问欧洲、美洲和其他国家。

1988年,他去新西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并被奥克兰大学亚洲语言系聘为研究员。之后辞职,住在激流岛。

1992年,他获得了德国DAAD创造年金。

1993年获布尔创造基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3月回国探亲。

1993年10月,顾城夫妇双双在新西兰激流岛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