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陈独秀故居和《新青年》编辑部,100多年前,一群年轻人在这里“改变中国历史潮水的方向”……

 

在北京东城区离故宫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长仅100多米的箭杆胡同。一百多年前,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聚集于此,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立了《新青年》杂志。1917年,陈独秀受蔡元培的邀请,赴北京大学任教,于是陈独秀带着《新青年》编辑部一起迁到了北京,落脚在了距离北大红楼不远处的箭杆胡同20号。

 

从创刊以来,《新青年》一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发表了诸多重要文章,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比如在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鼓励推广白话文;

1918年,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9年,陈独秀发表文章,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

如今,这里成为了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年举办对公众开放的专题活动。

让我们再次走进箭杆胡同,看看一百年前,一本杂志是如何在华夏大地掀起思想狂潮,一群年轻人如何改变中国革命潮水的方向。

#北京头条##宝胡录计划# #头号周刊#

“五.四运动”前后,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心态十分复杂,辞职又留职,留职后又辞职。

作为学者,蔡元培特别看重社会秩序的稳定,特别看重传统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徒者,静心研习所学”。

但是当时的学生们群情激愤,坚持要上街,蔡元培无奈之下给大家让开了道路。

事后,他又顶住北洋政府的压力,联合各个学校的校长保释学生,站在学生一边。

“学生被捕,我当校长的要引咎辞职,不过一定要负责把许德珩、蔡海观等32位被捕学生保释出来。”

但是,蔡元培却得罪了北洋系中的亲日派分子,他不想因为个人而扩大事态,于是辞职。为了使学生们能够接纳新校长,不再留恋自己,蔡元培剃掉长胡子,悄然离开北京。

他先后到天津、上海,最后抵达杭州,寄身亲友处,寄情山水间,温习外文,翻译《西洋美术史》等名著,不想再回北大。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北大学生们认为蔡校长是被北洋政府逼迫才离职的,于是他们再起风潮。

这一时期,蔡元再三声明学生们反对《凡尔赛条约》,以及列强对山东问题条款是对的,是爱国情怀,他是支持的。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今后将不易维持纪律,他怕学生们陶醉于胜利,欲望越来越高,自我约束力越来越松懈。

此后,蔡元培再次回到北大任校长,但是1922年后,他还是离开了。

蔡京,字符长,进士及第,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大家,以贪渎闻名。

其书法时称“冠绝一时”、“无出其右者”,狂傲如米芾者亦甘拜下风,言“蔡京不得笔”,更有北宋御府所编《宣和书谱》及元末明初陶家仪所著《书史会要》卷六,均评述蔡京“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

蔡京四任为相十七年之久。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清初文人潘永因所著《宋稗类钞》,汇集南北两宋的稗官野史,从中摘抄分类而辑成,共八卷,其卷六为记言之作,专门讲述宋代的名人名言,其中关于北宋权相蔡京有一则小故事,耐人寻味。其原文如下:

“吕辨者,蔡元长门人也。

蔡罢相,珠履尽散,独吕送至长沙。

因乘闲问蔡云:‘公高明远识,洞鉴今古,亦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蔡答云:‘非不知也,将谓老身可以幸免。’”

白话翻译过来就是:

北宋“六贼之首”的奸臣蔡京终被下旨流放之日,一时间普天同庆。

门人吕辨问了蔡京一个问题:

“您看问题又高明,见识又长远,也深知国家大事,怎么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蔡京答:“我不是不知道,只是自以为真能全身而退、得以幸免啊”。

正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须知:时局之怆,何以独善;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民国8年1919 年,蔡元培发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称校长一职须承仰上级官僚鼻息,从民国5年1916 年12月26日接到大总统黎元洪任命,担任北大校长,已忍煎受熬两年半,决不愿再尝滋味。

他还在宣言中表示: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校长,各方掣肘太多,对邀我返校者“谨谢不敏”。

不过,只是蔡元培辞任北大校长中的一次而已,蔡元培不完全统计,前后共八次辞任北大校长一职。

1917年7月1日,张勋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两天后,蔡元培发布辞职书。7月20日“得北京大学职教员公函,请回校”,三天后回校复职。

1918年5月21日,因学生对《中日防敌军事协定》多所怀疑,发起抗争,蔡元培再三劝阻无效,向总统发送辞呈,各学长一同辞职。同月23日,因总统挽留及北大学生认错,蔡元培等复职。

1919年5月9日,救出被捕学生后,蔡元培当即离京,留下汉代《风俗通》“杀君马者道旁儿”等,让世人猜谜去。此后,学生抗议、教育总长同情、总统挽留,蔡元培则称病故乡,一直到9月20日方才回校复职。此次四个半月的出走,多方博弈,牵涉面甚广,最具代表性,也最有策略意义。

1919年12月31日,北京市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员要求以现金发薪罢课,蔡元培与各大专校长一起辞职。1920年1月8日,因抗议无效,蔡与各大专校长再次辞职。1月12日,政府答应所有要求,教职员联合会遂发表回复职务宣言。

1922年8月17日,因政府欠薪且侮辱校长,蔡元培领衔,与北京各国立学校校长一同发辞职通电。9月11日,教育经费依旧无着落,蔡刊发与北大脱离关系启事。9月21日,政府拨给两个月费用,答应月底前再给半个月,校长们于是复职。

1922年10月19日,北大少数学生反对征收讲义费,肆意喧闹,蔡元培愤而辞职,总务长蒋梦麟、庶务部主任沈士远、图书馆主任李大钊以及众多教授也发表启事:“随同蔡校长辞职,即日离校。”学生们没想到蔡校长如此强硬,惊骇之余,赶紧认错。10月24日,蔡发致北大辞职教职员信,要求恢复原状。

1923年1月17日,为抗议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独立、蹂躏人权,蔡元培向总统府提出辞职,且立即离京。北大及北京各校师生于是开展驱彭留蔡运动,一直坚持到9月4日彭去职,12月27日蒋梦麟代理北大校长,此次动荡才告结束。可此前的7月20日,蔡元培已启程赴欧,且一去不再回北大。

1926年3月18日,蒋梦麟致电蔡元培,告知北大学生惨死三人,重伤十余人,蔡元培对北京政府彻底绝望,6月28日致电国务院及教育部,请辞北京大学校长职。北大同仁及学生一如既往,极力挽留,教育部也去电慰留。但这回蔡元培打定主意,不再回北大。校史上说蔡元培的北大校长任期,一直到1927年7月,但那只是“遥领”,即密切关注,而非真正履职。

#历史冷知识#

你对《易经》的发展历史了解多少?

(纯属探讨,不喜滑过,仁者仁,智者智,勿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易经》曾几何时被世人误解为是封建迷信文化,在近现代较长一段时间,世人对其讳莫如深,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传统文化传播和研究的恢复才重回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除特殊历史时期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因为时代变革的需要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否定,让其淡出文化传播领域外,另一重要因素是其被道教、风水、巫术等应用而被神秘化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在古代,《易经》是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志士、商贾、道家、医、巫等人必学之文化,此亦曾经为帝王之学,古代科举考试其为考试内容之一,足见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根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被后世称为万经之经,群经之始的《易经》,究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上古之夏王朝先民创制了《连山易》,商王朝时期创制了《归藏易》,《连山易》、《归藏易》于魏晋时期失传;另说为被尊为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的伏羲根据黄河龙马所负河图创制八卦是为先天八卦,周文王姬昌依托先天八卦演译了后天八卦而成《周易》。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群体对《周易》进行了诠释,写成《十冀》,并将其纳入儒学思想传播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六经《易经》、《尚书》、《诗经》、《议礼》、《乐经》、《春秋》之一,为其传播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自隋开始的科举制度,将《易经》列为六经之首。

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朱熹弟子蔡元定于1193年从四川寻得三幅神秘图案,其将两幅呈与朱熹研究,朱熹从义理、像数、易图学等角度进行全面研究和诠释,并把《易经》纳入理学的核心内容。朱熹撰写的《周易本义》将河图、洛书置于卷首。

当今易学研究专家认为,朱熹所绘制的河图、洛书其实都是洛书(即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图),而河图则为蔡元定寻得的三幅神秘图案之一,其隐秘在家族中传播,并于元时期被公之于世的天地自然河图即太极图才是真正的河图!

朱熹对《易经》的研究、发展和传播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继孔子之后易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更使其成为与西方中世纪时期哲学大家齐名的哲学巨匠,其在中国哲学史上居于无可替代的最高尊位。而其研究的《易经》图案河图、洛书也被道家、风水师广泛应用于民间葬俗文化之中,买地券即是其应用的典型代表之一。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自二十世纪初中华大地开展新文化运动后,它就渐渐淡出历史的视线,而其在民间的传播一直在延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也在逐渐恢复,《易经》再次走进世人的视线,而《易经》在传入西方国家后,一直被作为东方最著名的哲学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今日头条# #遵义头条# #易经# #历史# #传统文化##头条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