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因医疗事故去世,得到了一笔赔偿款。父亲提出要继承属于他的那部分遗产,却遭到了3个女儿的强烈反对。双方无法达成调解,最后只能起诉法院。
原来,苏家共姊妹4个,自几个孩子懂事起,父亲苏志强便与一个叫王秀英的女人走在了一起。母亲一边要辛苦抚养姊妹4人,一边还要遭受父亲的频繁暴力。二女儿回忆往事,失声痛哭。她说小时候父母吵架,父亲把他们的衣服全部给烧掉了,经常打得他们不敢回家,晚上就住在猪圈里。
10多年前,父亲干脆与那个女人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从此再也没管过他们。这期间,大哥患癌症去世,他们希望父亲回来看看,帮帮忙,父亲却看都没看一眼。
母亲病重,他依然不闻不问。大女儿打电话给他,他却说母亲与他没关系,死就死了,一直未曾露面。
却在一听到母亲去世有赔偿款时,立即回到家中要求继承赔偿款。
赔偿款在大女儿手中,但大女儿拒绝给父亲。大女儿算了笔账:赔偿款总共31万元,母亲下葬花去了11万元,再还去给哥哥治病欠下的16.8万元,仅剩3.2万元。
这3.2万元,她、二妹与三妹都没打算要,她们想把这笔钱留给大哥在世上唯一的女儿依依。依依视力不好,她想继续求医问药,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抚养孩子长大成人。
大哥去世时,曾嘱咐她“帮我带大女儿”。多年来,她谨记大哥的遗言,尽力心力照顾着依依,为了依依,她放弃了自己生二胎的打算。
现在,对他们从来不管不问的父亲却突然回家,提出要继承5万元赔偿款。
在调解过程中,当问到苏志强,妻子生前借了16.8万给儿子看病的钱需要偿还时,他说那钱是他老婆借的,与他无关;当问他孙女还需要人抚养时,他说他年纪大了可以不负孙女抚养的责任……
自始至终,未见苏志强对妻子、儿子去世的难过,更未曾见到他对孙女的半分怜惜。有的是对赔偿款的志在必得,他完全不顾亲情,不听从调解员提出的由3个女儿每月出伙食费赡养他的建议,固执地只要求分得赔偿款。
调解无果,苏志强起诉至法院。最后结果如何,等待法院判决。据律师介绍,赔偿款可以等同于遗产进行分配,作为法律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苏志强有继承遗产的权利,但考虑苏志强未履行好扶助妻子的义务,因此最终获得的赔偿款可能会相应减少。
@深山林夕看完这期节目,我恨得牙痒痒,这样不负责任的渣渣丈夫与父亲,真希望人间越少越好!
尽管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法律上他有权得到他该有的那部分遗产,但我只想问问他,这样置亲情于不顾,拿到了钱,你的晚年就幸福了吗?钱真的能解决你以后的所有问题?
尽管这位父亲对家庭带来的更多的是伤害,但从法律层面上,3位女儿依然对他有赡养义务。只是不知道,如果只有物质,没有感情,老来的苏志强们会善终吗?他们会有后悔的时候吗?
苏志强长期与别的女人在外租房居住,连亲生儿子患癌去世都不曾看望一眼,妻子的死更是与他完全无关,小孙女也唤不起他的半点怜悯,可见他是何等的冷漠、无情、自私。
面对这样的丈夫,作为妻子,哪怕净身出户,也要尽快离婚。守着这桩婚姻,才是对自己、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家庭那些事儿##情感#
#今天穿什么# 享受闲暇时光,休闲复古穿搭。
又来到了我很钟爱的一条街道。在这个城市里 烟火气息和梧桐漫布两道的街道、
这次不用打扮得精精致致,穿上最舒服的衣服来这条街道随便逛逛,黑白条纹的T恤很日常,但是配上这样的街景倒也有些复古街头的味道。
尤其是戴一顶棒球帽再穿一双来自莎莎苏家的阿甘鞋更是啦,从卡其棕的色调到单品的搭配都是让人舒服的感觉。
#变美百科全书##夏日酷生活#
苏东坡65岁时,有一天,遇见一痛哭的老妇人说“我儿子这个败家子。把我们世世代代传了几百年的房子卖了。”苏东坡却说,“你不必如此深悲,我把房子还给你。”
苏东坡65岁时,从流放地海南岛儋州来到阳羡(今江苏宜兴)定居。他要学一学当年的陶渊明,唱着“归去来兮辞”,回归自然,躬耕田园。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苏东坡受贬谪20多年,亲朋好友很多不敢与他来往,而宜兴永定里有个叫邵民瞻的却因为仰慕他的才华,就以苏轼为师,跟随他学习。
苏轼也很喜欢这位读书人。
空闲的日子,苏轼就拄着拐杖,和邵民瞻一起走过长桥,探访阳羡的好山好水,以为玩乐。
这一老一少的二人的交游之中,有学问的授受,也有歌诗的往还,还有潜移默化的身教言传。
邵民瞻帮他选中宜兴城外深山中一处田地,还有一栋老宅子,房子建得古朴而精巧。每年可产八百担大米,苏家可以凭此衣食无忧。几经说合,与原房主人谈下来是500贯钱。
(宋费衮《梁溪漫志》苏轼结束了儋州的流放生活时,决定在阳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宜兴,要价500串铜钱。)
一天清晨,苏轼去看那片田地。果然是一片肥沃异常,旱涝保收的土地。进去时,船在荆溪里行走,两岸繁树浓荫,恍如仙境,想到将来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颐养天年,苏轼几乎陶醉了。
宋徽宗在汴梁一座普通的宅子就得八,九千贯。那时候朝廷招人抄书,相当于今天的程序员。已经是高薪工作,月薪只有三贯半。
苏东坡最多算是中层干部,薪资不抵程序员。加上一直被贬来贬去,又不吝救济穷苦人,所以没啥钱。于是托人卖掉了父亲当年在汴京买下的那处住宅,筹齐银两,用来购买田产。
这套房子基本上用尽了毕生的积蓄。苏轼又写信给友人,说已决定在荆溪边买上一处房子,然后把家小接来准备择日迁入住,要长期定居于此了。
唉,古人今人皆若此——生何其短,大半为房产。
有一天,他与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偶然到了一个村子。
在一间低矮的茅草房前,听见有个老妇人哭得肝肠寸断,声声悲鸣。于是他们便推开门进去,想一探究竟。老妇人见有人进来,仍然在自顾自地哭得很伤心。
苏东坡便上前问,老人家?何以哭得如此悲痛?
老妇人抬起头,不住抽泣着说:“我儿子不成材,这个败家子。把我们世世代代传了几百年的房子,卖给了一位姓苏的大学士。那可是我们祖传百年的旧房子,永远没了。只能搬到这个破茅房里来了。昂昂昂,怎么不让人痛心,我可怎么办啊?”
苏轼听了,当下一惊,原来自己买的房子就是这老妇人的。当下,不及多想,立即对老妇人说,你的房子是我买的。你不必如此深悲,我把房子还给你。
“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老妇人当下错愕地抬起头,不相信自己听到的话,疑惑中望着苏轼。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
苏东坡见这妇人家徒四壁,日子过得十分可怜,一字不提及买房款,从此之后,他和家人只能继续租房子住,再也买不起房了。
苏轼带着家眷要离开宜兴了。小船在宛如仙境的荆溪中穿行,小儿子苏过问苏轼:“父亲,我们的房子呢?”
苏轼站在船头,抬眼望向远处,一片茫然。
看来,建房子,买房子,自古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苏轼一生历遭贬谪,但始终乐观仁爱善良,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菁菁者莪V
林语堂有此评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于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我在头条搞创作# #诗词#
“几乎每个中国人,在不同的境遇中,都能与苏轼相遇。”
我们对人生的叹息越长,越悠远,越需要多多去看苏东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何以解忧?唯有苏轼!
大家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司马光在政治上十分短视,上台后不分好坏把王安石新法废除完,连苏轼都觉得过分,有些新法可以保留,在朝堂上与之争吵。而但司马光只知恢复旧制,只要有新字标签的制度一律废掉,不实事求是,没有半点政治家的胸襟。我不知这样一个目光短浅的人写出的《资治通鉴》会有什么资治价值。瓜爷几十年前买过此书,实在看不下去,和太史公《史记》相差太远了。这人从小就只会砸缸,顺便把王荆公呕心沥血推行的新法也砸光。宋朝当政者也没主见,变来变去,把北宋政权也搞丢了。王荆公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道: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老头下野后居金陵,因不愿让人抬轻,尝骑一头毛驴去钟山寺庙会一老僧。时也?命也?苏东坡在走马灯式的新旧更迭中饱经沧桑,乌台诗案中险些送命,被新旧两党所排挤,升升降降,如坐过山车,后以六十多岁的高龄贬到海南岛,再远点就到爪哇国了。东坡和介甫乃忘年交,政治观点不同,但私人感情很好,他多次看望介甫,留下不少故事。因写诗讽刺新法下狱后,生死未卜,介甫乃上表相救,而同科好友章惇乃把他贬到海南,并严令不准住公房,这是要往死处整他。章惇胆大眼毒,他早看出赵佶不适合当皇帝,历史的安排不以个人的意志转移,赵佶上台了,旧党又一次得势,章惇被贬到湛江,和东坡隔一道浅浅的海峡,章惇在这边,苏轼在那边,两人各有各的乡愁。那边的苏轼被召回了,还不忘到这边看看那个欲置自己死地的章惇。真个是:历经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东坡回大陆不久就病逝在常州,在这之前介甫就死了,不然东坡肯定会看望他。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有高尚的人价,尽管苏轼的爸比老泉先生曾看不起他,但历史证明王安石很伟大,任何脏水都掩饰不住他公而忘私的光芒,他是和苏家三人还有欧阳修,曾巩都进入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人。后来北完蛋了,徽钦二帝被掳到上京脱光上衣行牵羊礼时,王安台看不到了,司马光也看不到了,苏轼看不到了,章惇也看不到了,看到这一幕的名人大概只有秦桧了。历史证明只有不断改革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