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合肥交通广播
上海十大食品公司排名“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作家眼中的食物,早已打上了季节的烙印。那么夏日的冷饮,就绝不是贪图口腹之欲的即时满足,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需求。它以冰镇的触感、融化的甜蜜以及入胃后缓缓释放的糖分,让人在极放松的状态下记录着高温后的故事。
雪糕外带着盖冰柜的棉被味道,汽水里尝得出遍地找瓶起子的焦急……夏日,能够用这份带着凉意的甜食加以记录,就是北半球日照最长的季节里给予我们最大的温柔了。
一支花脸雪糕是馋到心里的夏日甜蜜
如果你是合肥人,却没有在夏日吃过一口大花脸雪糕,那你一定不是地地道道的老合肥。如果你是一个在合肥长大的“80、90后”,那么和父母聊起大花脸,一定会激起他们无数的回忆。正是这一款奶味与巧克力味并存,造型一改往日冰棍冰砖刻板形象的创意雪糕,在那个连冰镇西瓜都还是“稀罕物”的年代里,让一个个生动讨喜的甜蜜笑脸,走进了炎炎烈日下的合肥街头。
“以前上班不像现在有空调房,车间里只有几台大的鼓风机给大家消暑,吹出来的风也是热的。一天班上下来,不仅身体疲惫,还口干舌燥。那时候,下班能来一支5毛钱的大花脸雪糕,就是一个星期里最奢侈的事情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合肥女工回忆起有大花脸相伴的日子,总也忘不了第一次吃到带有图案的双重口味雪糕时的新奇。
如今大都已人到中年的阿姨们,回忆起年轻时夏日的那一抹甜蜜,依然如数家珍。“最早的时候只有3分钱的香蕉冰棒、5分钱的奶油冰棒和1毛2的三色冰棒,大部分人能吃上一支奶油冰棒就已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而不仅把冰棒做出了笑脸造型,还把巧克力味完美融入奶油雪糕中的冰棒厂,正是老合肥人心中两大食品厂之一的“永康食品厂”。
不同于直接在合肥建厂经营的“好华食品厂”,永康食品厂则是原先好几个合肥本土小作坊合并而成的食品公司。除了更加贴近合肥人的生活,也更了解合肥人的口味,还是不少合肥少年学工学农的首选之地。“大概是1977年的暑假,我和同学一起去永康食品厂学工学农,被分配到了糖果车间包糖果。”家住三里街双窑洞附近的江先生,谈起高一时在永康食品厂工作的日子,至今依然津津有味。“那时候没有8点上班的,基本都是早上7点半就到了厂里,老师傅教我们怎么样在流水线上把糖包进各色的糖纸里,然后就开始自己摸索起来。”经过个把月的时间,一群年轻人就已从最初的刚刚上手,变成了熟练到一上午可以包几百颗糖果的熟练工人。
“先把糖稀融化了,然后放在机器里兑入不同的口味,不规则的焦糖一颗颗经过机器的定型,再进行冷却后裹上白白的细沙糖粉,最后再由人工逐个包装起来。”尽管已经有了不少机械的加工,但每一颗糖还是要经过最后的手温感受。从最初的一桶桶糖稀,到最后融化在每个人口中的果香滋味,印着“永康”纹路的果味硬糖就像一个个“夏日精灵”,舞动在舌尖,留下水果的芬芳。
“烘糕、寸金、白切、麻饼,这些合肥的四大名点都是厂里的常青树,但是豆沙冰棒、香蕉冰棒绝对是夏日里的王牌。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生产的大花脸雪糕,真的能算得上风靡一时。”给合肥人带来夏日尝鲜的大花脸,不仅是这座城市关于高温下的记忆,同样也是曾经永康食品厂员工们的骄傲。
在永康流水线上的工作经历,对于曾经一拨拨的少年而言,除了明白“粒粒皆辛苦”的至理名言外,也让他们第一次与食物有了更深层的交流。蔗糖是造物主的恩赐,奶粉则是自然界的福利。哺乳动物抚育后代的良方被加工生产,最后化为一勺勺让无数人接受营养感受美味的赠礼,甚至融化在夏日的制冰机中,带来味觉与灵魂的双重享受,这不仅是勤劳改造自然就能达成的智慧,更是一代代食品人、合肥工人对生活的创意。
一瓶橘子汽水是流到胃里的畅快淋漓
谈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能与永康食品厂齐头并进的,还要数创造了“灯塔”系列冷饮的好华食品厂。1955年,为了满足合肥人民与日俱增的生活、饮食需求,合肥市委决定兴办食品工业。通过与上海市沟通联系,将上海好华食品厂、太古糖果厂、谊义蛋糕厂、中华面包厂和洽龙冰厂等五家私营企业迁往合肥,并实行公私合营,组建成公私合营合肥好华食品厂。
“最有名的就是灯塔系列、雪菲力汽水和香草蛋糕。尤其是玻璃瓶装的雪菲力汽水,在冰块里浸得凉凉的,夏天正午在太阳下灌上一大口,从喉咙一直畅快到胃里,汽水就是夏天的解暑神器。”曾在好华食品厂工作了20多个年头的张建鸣,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已在这个让无数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制造工厂”里,学习制作糕点的手艺。
直到现在,张建鸣依然能准确地说出每一块香草蛋糕的制作流程。“12斤的鸡蛋,用传统打蛋器纯人工打松打发。只加牛奶和糖、不加一滴水地搅拌20分钟,然后倒入面粉,再顺时针和6分钟。随后将处理好的蛋液依次倒入模具中,送入‘烤箱’。”张建鸣介绍,他们所使用的烤箱,并不同于现在只需要设定时间和温度,就能全自动烤制的烘焙式烤箱,而是一种需要人工添柴烧煤、掌握火候的土炉箱。
“前面打蛋液、和面浆都是体力活,真正讲究技术的还是操控烤箱。什么时候添煤、什么火候正好、什么时候烤好,都是学问,没有几年的光景是研究不透的。”谈到自己也是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慢慢摸索出的烤蛋糕窍门,张建鸣有些自豪地说,“虽然现在很多连锁蛋糕店用自动化的设备,也做出了又好看又好吃的蛋糕,但我们老一辈好华员工所掌握的老工艺,才是扎扎实实的合肥味道,也才最能吃出老合肥的情怀。”
从最初只有130名左右的工人,到最后90年代已承担了近400人的生计,好华食品厂通过不断地钻研发展,生产领域从糖果、面包、冰棒、饼干、西式糕点,逐渐发展成了集系列饮品、招牌雪糕、瓶装汽水、应节点心等多种食品于一体的综合性食品厂。而整个工厂里对于生产质量、产品线的不断开拓,也赋予了那个年代的人一种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
“在上海好华食品厂迁厂前,合肥没有一家生产汽水的企业,是好华食品厂将汽水这一产品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带到了合肥。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为的就是让合肥人在夏日喝上一口自己家生产的汽水。”圆柱形的玻璃瓶上面收口成圆锥状,光滑的瓶身上印着“雪菲力”三个大字。透明的液体在瓶中微微泛着小气泡,烈日下显得格外诱人。而正是这一瓶现在随处可见的“碳酸饮料”,却圆了无数合肥人冰爽一夏的梦。
一口红豆冰棒是惠及大众的夏夜悠闲
如果说花脸雪糕和雪菲力汽水,都是稍有闲钱的人可以享受的惬意时刻,那么4分钱一支的红豆冰棒,则是惠及大众的夏夜悠闲。将煮熟的红豆倒入模具中,随后赶紧浇上调制好的豆沙浆水,插上竹签后,通过输送带送入冰柜中冷冻。定型后的红豆冰棒,由人工取下,一个一个用包装纸包装成方形,60支一箱送入冷库冷冻一天一夜,才能进行售卖。
“这种特殊的二次冷冻工艺,对人力物力的要求都非常高。以前往往一到夏天,各个生产线都要调派人手来冰棒车间帮忙。为了坚持老工艺带来的口感,工人们几乎是一周7天12小时轮班倒,非常辛苦。”张建鸣回忆,尽管在自动化程度并不高的年代里,但好华食品厂也要求员工们进出车间必须消毒,上操作台就要戴手套。“因为都是直接送入口中的食物,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口罩帽子一个也不能少,我们做得安心,才能让家人朋友吃得放心。”
正是因为对每一处细节的严格把关,才让好华食品厂逐渐在每一位合肥人的心里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只要是好华食品厂出来的食物,都是质量和口味的保证,即使是最便宜的红豆冰棒也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谈及好华食品厂,尽管已歇业20多年,但曾在这里留下许多美食记忆的街坊们,依然有种即将与美味牵手的兴奋感。
不论是什么年代,消费者的口味始终是挑剔的,想要在时代的潮流上踏浪而行,就免不了要秉持着勤勉的态度与踏实的作风,不论是好华或是永康,几代食品人用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合肥的夏天留下了属于美味的印记。而这份美味背后传递的工匠精神,依然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这座城市里的奋斗者们。不论是60多年前对舌尖美味的努力创造,还是现在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对美好生活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早已融化进每一名合肥儿女的骨血魂魄中。
一杯绿豆冰沙是童年盛夏的清凉甜蜜
从清晨日出时分,到傍晚夜幕降临,勤劳的合肥人一整天都在夏日的繁忙中度过。而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最想的还是坐下来喝一口夏日绿豆冰沙。
“绿豆冰沙是从小吃到大的,既有童年的味道,又有绿豆本来的清甜。还记得这是小时候家里人唯一批准我吃的包装食品。”“这一口下去先是凉得过瘾,然后就能尝出煮熟的绿豆特有的沙泥感,是同事们下午茶最喜欢的饮品。”“作为外地人,在合肥难免会想家,第一次喝绿豆冰沙就有家的感觉。”……谈起塑料盒包装、印着“绿豆冰沙”字样的街头饮品,凡是在合肥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几乎都享受过它所带来的夏日甜蜜。不论是专门的冷饮批发商店,还是经营多年的牛肉面、砂锅粉丝店里,都能看到这一抹绿色的身影。而吃饭喝汤时配上一杯原味绿豆冰沙,更成了这座城市多年来的夏日记忆。
“绿豆冰沙制作起来也很简单,原料就是绿豆、水、冰糖,主要是工艺和火候。”曾和绿豆冰沙厂有过多年合作的陈师傅介绍,正是因为原料简单,所以大家能吃出家里的风味。“豆子要提前一天浸泡在凉水里,只有泡到原来一倍大,绿豆才容易煮烂、豆蓉也更多。连豆带水倒入锅里煮的时候,要记得时不时地调一下火候,让豆子饱经大火的‘翻涌’和小火的‘咕嘟’,才能更容易软烂入味。”陈师傅说,看了那么多年煮绿豆,觉得其实人也和豆子一样,只有不怕折腾,经历了千锤百炼,才能更好地成为有价值的人。
“煮豆子的时候就要把冰糖融化进去,等豆子彻底熟烂就停火,让它自然放凉。这时候千万不能心急,急速降温会使甜味和豆香味无法完全融合,吃起来就不像绿豆汤而是绿豆甜水了。”熬过了等待美味的焦心时刻,身边沸腾的水蒸气早已转化成似有若无的绿豆香。将冰块和绿豆汤一起搅拌成冰沙,装盒塑封送到每一个期待夏日凉爽的人手中。
一款最简单的街头饮料,却也蕴含着“成长要经历磨难”“好汤不怕晚”“自然是最好的调味品”等众多人生哲理。而合肥人一代代传承着对食物的敬畏与期待,在一道道老工艺的打磨中融入血脉。
(文章来源:今日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