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尹铭的前院

扑克牌算命梅花k什么意思

他一生没打过败仗,仅用10年时间,就征服了从欧洲巴尔干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就是马其顿国王、希腊世界的盟主、亚洲之王——亚历山大大帝,扑克牌中的“梅花K”。

可惜天妒英才,亚历山大33岁就去世了,从发病到过世不过十天时间。

2000多年来,他英明神武的形象,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成了帝王楷模。

无独有偶,900多年后,中国也出现了一位胸有大志的帝王,他开疆拓土,修建大运河,平定吐谷浑,通丝绸之路,迫使突厥分裂,重创高句丽,重视教育,开创科举……他就是二世而亡的隋炀帝。

由于他一生滥用民力,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叛乱四起,成了无名部下的刀下鬼。

1000多年来,他成了亡国暴君的代表,一直为人批判,被后世君主引以为戒。

以上,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情节,然而,细究两段历史,会发现亚历山大并不像传说中那样英明伟大,而隋炀帝也并非我们固有成见中那么残酷暴虐。

我曾经写过一篇《还原真实的隋炀帝》, 此处不再赘述。

以下,我将重点还原真实的亚历山大,探究中西两位帝王的异同之处。

亚历山大远征的基础:

亚历山大之所以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首先要感谢他的父亲腓力二世给他打下了坚实的远征基础。

他们所处的马其顿在希腊世界的北部边缘,距离雅典、斯巴达等中心地区较远,一直被自视甚高的希腊其他城邦视为野蛮之地。

这就像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看待秦国的心态。

年仅23岁的腓力二世即位后,采用了一系列手段,不仅化解了国家危机,还使马其顿一跃成为希腊最强国。

其实,不仅欧洲如此,中国历史上的新兴政权也往往发起于边疆地区。

对夏人来说,商人是边缘民族——东夷。

对商人来说,周人是边缘民族——西夷。

对于中原来说,秦是西边的蛮夷之国。

“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待之以夷狄。

然而,正是这个被视为蛮夷的国家,最终一统天下,开创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

鲜卑的北魏、契丹的辽朝和女真的金朝,这些发起自东北的少数民族,曾经占据汉人的半壁江山。

隋唐两朝的开国之君身上有一半以上的鲜卑血统。

后来,蒙古的元朝和满洲的清朝,索性一统汉人的天下。

可见,边缘民族入主中心地带,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腓力二世

言归正传,腓力二世给亚历山大留下了两样遗产,使得亚历山大能够实现远征大业。

第一: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强大的军队。

腓力二世把叛乱的地方贵族聚集在宫中,他们和王族一同接受军事训练,这后来成为亚历山大最精锐的“伙伴骑兵”。

第二:良好的国际格局。

腓力二世用20多年时间使马其顿成为希腊区域首屈一指的强国。并建立了“科林斯同盟”,动员希腊各城邦远征波斯,战胜宿敌。

正是有了这两大基础,亚历山大日后才得以称霸世界。

然而,亚历山大只继承和发展了腓力二世留给他的军事遗产,却并没有好好利用国际政治遗产。

亚历山大远征:

亚历山大继位两年后,开始远征,历时13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30年。

主要目标:为希腊复仇,攻打强敌波斯。

亚历山大继位后,提出了“远征波斯,为希腊人复仇”的口号。

希腊历史记载,英明神武的亚历山大率领勇猛无畏的希腊军团所向披靡,赢得了希波战争,以及三次大决战。

希腊人笔下的历史,波斯士兵总是不堪一击。

让人感觉波斯帝国虽然地盘大,但很弱,而希腊城邦虽小,却骁勇善战。

其实,波斯帝国并不弱,这个已经存在了200多年的大帝国,如果真如希腊史学家说的那么弱,如何统治西亚、中亚那么久?

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波斯帝国恰逢国运衰落,时任统治者的大流士三世能力太差。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三次大决战,波斯军队兵力明显占优势,但他们每次打仗不是战场选择有误,就是阵型排列不当。

打仗前,亚历山大会让士兵吃好睡好,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专心作战。

而大流士三世却让士兵全副武装站一夜。

到打仗时,士兵已人困马乏,亚历山大领兵冲锋,大流士三世见势不妙就带头逃跑,导致波斯军队还没有投入战斗,就转身回营了。

最终,亚历山大大获全胜,波斯帝国灭亡。

接连的胜利让亚历山大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充满自信,他坚信自己是上天眷顾的天选之人,他已经不满足仅仅做希腊之王,他还要成为“亚洲之王”。

第二阶段:公元前330年-公元前326年。

主要目标:拿下埃及,远征印度河流域。

亚历山大打败波斯后,在西亚和中亚就没有对手了。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如何管理庞大的疆域,历来都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管理异族地区。

亚历山大拿下埃及后,拜会了埃及最高神阿蒙神的神殿。

在征服亚洲的过程中,亚历山大认一位女统治者做干妈,还娶了中亚的异族女性为妻,可谓能伸能屈。

第三阶段:公元前326年-公元前323年。

此时的亚历山大已经有了三个头衔:马其顿国王、希腊世界的统帅、亚洲之王。

他虽然尽力讨好被征服地区,但每打倒一个对手,就会多一双仇恨的眼睛盯着他。

亚历山大没有处理好希腊内部的问题,是他一生的最大败笔。

希腊其他城邦颇有文化自信,他们看不起北方野蛮的马其顿人,只是迫于亚历山大的武力,才跟随他四处征战。

亚历山大打败波斯后,竟然将这些希腊雇佣兵当作叛徒处死了!

扑克牌梅花k是谁

他的这一举动激怒了希腊各城邦,如果说之前的希腊人只是对亚历山大心有不满,这之后,希腊人就和亚历山大有不共戴天之仇了。

希腊同盟本来是腓力二世留给亚历山大的基本盘,最终却成为他的累赘和隐患。

与此同时,亚历山大作为马其顿国王,号召力也在逐步减弱。

首先,亚历山大提拔了很多波斯贵族,还吸收了东方的跪拜礼仪,这让马其顿人难以接受。

亚历山大毫不留情地处置不服从他的马其顿人。将士们认为亚历山大开始抛弃朋友,疏远传统。

其次,连续十年的远征引发了士兵的厌战情绪。

连年远足征战,疲于奔命,马其顿士兵渴望休养生息。

每当士兵拒绝打仗时,亚历山大就通过绝食抗拒。

当他们终于远征到印度河流域时,当地气候湿热、瘟疫流行,士兵再次罢工。

亚历山大故技重施再次绝食,而这次,士兵铁了心不战了。

有位将领冒死进言:我们已经打了十年,是时候回去享受成果。如果大王您还需要征服,就等新一代马其顿人成长起来,再带领他们打吧。

亚历山大不得不就此停止了远征的脚步。

有人说,如果不是帕米尔高原的阻隔,亚历山大下一个征服的目标将是中国。

这话不无道理,庆幸中国的特殊地形,让我们躲过了这场劫难。

我国的西南面和西面,是一系列世界最高的山脉;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

玄奘去一次印度,走了14年;甘英出使罗马,无功而返;亚历山大面对天险,也只能隔山叹息。

不久,亚历山大感染恶性疟疾倒下了,从发病到去世不到十天时间,终年33岁。

由于他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者。他死后不久,将领们纷纷拥兵自立为王。

至此,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仅仅存在了13年,就分裂为多个王国。

此后20年间,亚历山大的母亲、妻子和儿女都成了权力角逐的牺牲品。

结语:

作为一个征服者,亚历山大在十年内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无疑是旷古未有的巨大成功。

但作为统治者,一口吃成个胖子并不是件好事,由于不能在被征服区建立有效的统治机制,勉强吞下去,也消化不了。

虽然亚历山大对征服区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手段,但由于缺乏充分的融合,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当他去世后,后继者无法再用个人威望继续统治这些区域,于是各地纷乱四起。

纵览古今,每一个大帝国的建立无不是厚积薄发,经历好事多磨。

波斯帝国用了几十年时间,才拥有了西亚和中亚的版图。

虽然慢了些,但统治者能够更好地与征服地区进行磨合,最终存在了两个世纪。

罗马帝国用了200年才统治了地中海,罗马人没有急于将征服地区都变成行省,也正因此,罗马的统治才更持久。

再看东方,从1206年开始,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经过三次远征,持续半个世纪,才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直到15世纪初,蒙古帝国的四个继承国家——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大元、金帐汗国,才先后消失或解体。

由此可见,欲速则不达,安驶万年船。骤进祗取亡,习习不可急。任何违背历史规律的强力征服,虽然来得快,但去得更快。

再把视线拉回到1400年前的中国隋朝,独断专行的隋炀帝也曾无节制地使用社会资源——修建大运河,远征高句丽,妄图一口气完成千秋伟业。

最终,隋炀帝滥用民力导致叛乱纷起,成了死于非命的亡国暴君。

稍微深入一想,隋炀帝竟然和亚历山大颇有相似之处——

第一,都有父辈的奠基。

正如亚历山大之所以能远征波斯,抵达印度,是由于他父亲腓力二世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和政治基础。

隋炀帝之所以能有机会去完成重大历史使命,也是由于他父亲隋文帝留给他留下了一个高效的行政系统。

第二,都面临内外交困。

我们可以说隋炀帝急于求成,但当时的历史情境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隋朝时南北联系并不紧密,南方经常爆发叛乱,而北方面临高句丽的威胁,雄才大略的隋炀帝难免会产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感觉,于是贪功冒进,修运河,征高丽。

当年的亚历山大同样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来自希腊内部的敌视,另一方面是远方的宿敌波斯,因此,亚历山大才会凝结希腊各城邦远征波斯。

第三,都曾滥杀自己人。

《隋书》记载隋炀帝是一个残酷冷血的杀人犯,独断专行的统治者,集一切恶劣品质于一身的暴君。

而亚历山大打败波斯后,也曾将大批希腊雇佣兵当作叛徒处死。

第四,都曾滥用民(兵)力。

追根溯源,隋炀帝败就败在了独断专行和滥用民力上。

而亚历山大在短短的13年间从欧洲打到亚洲,动不动就以绝食威逼战士出征,又何尝不是独断专行和滥用兵力呢?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两人如此相似,却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了迥然不同的印象,一个是有为帝王,一个是无道昏君,究其原因,有两点显而易见:

第一,亚历山大成功了,而隋炀帝失败了。

很不幸,隋炀帝三次远征高句丽都失败了。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以成败论英雄。

同样的冒进好战,如果失败了,就是独断专行,穷兵黩武,正如隋炀帝。

如果成功了,就是力排众议,英明神武,恰似亚历山大。

第二,亚历山大英年早逝,没有机会彻底实现他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而隋炀帝活了半个世纪,有足够的时间折腾。

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推断,如果亚历山大多活十几年的话,即使没有死于被侵略者之手,会不会也像隋炀帝一样,死于复仇的希腊其他城邦,或者厌战的马其顿叛乱部下之手呢?

可惜历史无法假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也许,正是亚历山大的早逝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参考书目:

《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

《隋炀帝》

《简读中国史》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