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已被特赦的杜聿明应邀去参加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前,当杜聿明看到同样前来参加典礼的吴瑞林时大惊,瞠目结舌道:“你不是已经战死了吗?”
二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出现在杜聿明眼前的吴瑞林,此时已经是南海舰队司令,但四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少年郎。
1915年,吴瑞林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年轻的吴瑞林到外地打工,意外的结识了我党的两名地下工作者,决定参加革命,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1932年,吴瑞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受红四方面军司令员徐向前的赏识,从而顺利参军入伍。
此后,吴瑞林敢打敢拼,有勇有谋的性格逐渐显露出来,在军中也开始小有名气。
在抗日战争中,吴瑞林履历其功,军中职位不断提升。抗战结束后,吴瑞林从胶东转至了辽南,升任了辽南军区总司令兼独立师师长。
与此同时,时任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也在东北地区作战,杜聿明到达东北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先后占领了辽西、沈阳外的铁岭、抚顺和本溪等多地,大有一举拿下我军根据地之势。
1946年10月,杜聿明指挥国民党新一军、六军,五十二军,以及加上保安旅、还乡团等10万军兵力,围攻位于辽南地区的吴瑞林独立师,意欲将其一举消灭。
相比起杜聿明身后浩浩荡荡的大部队,辽南独立师满打满算也只有1万人。和杜聿明的兵力对比实在是悬殊,要想举胜十分困难。
杜聿明的军队来势汹汹,吴瑞林一番思索,决定先避其锋芒,保存实力,于是命令各部队密切配合,相互掩护,逐次撤退。撤出敌人包围圈后,再与其他的各野战部队配合,对敌军实施反包围。
随后,吴瑞林下令让三团发起冲锋,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其他战士则趁机进行突围。
三团的战士作战十分英勇,很快就打开了一个缺口,成功的掩护了主力部队,突破敌人的封锁圈。巧合的是,撤离之前,吴瑞林与上级通话,还被杜聿明的部队所截获。
在电报中,上级要求吴瑞林率领独立师死守到底。得到这个电报,杜聿明十分高兴,急忙命令部队发起进攻。
但实际上,吴瑞林并没有按照上级的指示死守阵地。他原本打算报告上级请求进行了转移,但电话线被炸毁,已经无法联系。紧急情况,吴瑞林当机立断,决定撤退。
在战争之前,杜聿明曾经用飞机散发悬赏传单,想要活捉吴瑞林。当国军炮弹一轮一轮的把阵地翻了个几遍之后,辽南独立师的指挥物也化为了废墟。
虽然没有找到吴瑞林的尸首,但杜聿明坚信辽南独立师师长吴瑞林已经死于了战斗之中。
但实际上,吴瑞林不仅没有死,还继续参加了后续的战斗。随后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都有他的影子。只是那时的通讯手段不及现在发达,杜聿明一直以为吴瑞林已经战死。
解放战争胜利之后,杜聿明被俘。在经过长期的思想改造之后,杜聿明也加入到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之中。
1962年,吴瑞林在国庆大典上看到了同样在观礼的杜聿明,主动上前打了招呼,见到昔日的对手,杜聿明心中大惊,继而脸色大变,不由得发出了心中的疑问:“十六年前,你不是已经死了吗?”
吴瑞林这才把之前的情况讲给听杜聿明听,杜聿明后只能是自嘲的一笑:“还是你技高一筹啊。”一时间他感叹不已,随后也不由得释怀。无论如何,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两人相逢一笑,恩仇尽泯。接下来的岁月中,他们将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建设事业发光发热。
而吴瑞林将军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带领军队脱离困境取得胜利,不愧是站神!
#打卡挑战局##人物#
要问国民党黄埔一期生中谁的名气最大、名头最响,答案恐怕只有一个:胡宗南。做大哥要有实力,国民党黄埔一期生将星如云,人杰辈出,除胡宗南外,还有杜聿明、陈明仁、黄维、宋希濂、范汉杰等一干身经百战的统帅,胡宗南凭什么成为“一哥”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理由。
1、进步最速。在中国社会里,所做官职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成就的重要标准。胡宗南官做得很成功,在黄埔军校所有国军学生中,胡宗南是官阶擢升最快的一个,其任职经历可用“五个第一”来概括:1936年4月,胡宗南被任命为第1军中将军长,成为黄埔国军学生中第一个军长;1937年9月,升任第17军团军团长,成为了第一个兵团总指挥,参加了抗日战争中著名的淞沪会战;1939年8月,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成为了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依老蒋密令屯兵西北,封锁、侵犯陕甘宁边区;1945年7月,被正式任命为第1战区司令长官,成为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期间曾和侵华日军土肥原贤二部交手数次,战果不俗;1927年北伐攻占上海不久,升任第1军第1师少将副师长,在黄埔国军学生中第一个跨入将军行列,也是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陆军上将),堪称传奇。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胡宗南没有拿到第一个师长的名头,被同学范汉杰夺走了,但后来范汉杰参加福建事变(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不久重回老蒋阵营充当胡宗南的副手后,就再也追不上胡宗南的晋升步伐。另外,胡宗南是黄埔国军学生中最牛的,但不是黄埔所有学生中最牛的,与他同为一期的“黄埔共军学生”徐向前比他要厉害多了,早在1931年7月,徐向前就担任了红四军军长(比胡宗南早五年)。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年仅30岁的徐向前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比胡宗南早了七年),成为国共两党黄埔学生中军职最高的人。
2、履历最红。“黄埔系出身的军人,忠心不二,浙江人”是蒋介石一贯的用人标准,胡宗南三者兼备,可谓根正苗红,自然成为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他一直追随老蒋左右,历经了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此外,胡宗南还是黄埔系“少壮派集团”的核心人物,曾参与组织了“力行社”和“复兴社”,居蒋介石“十三太保”之首,人称黄埔系“太子”,一度与何应钦、陈诚列为蒋介石的“三大接班人”之一。与胡宗南相比,其他国军黄埔一期生的履历则要逊色不少。胡宗南是幸运的,他从一开始就投靠了蒋介石这个大靠山,牢牢把握住了历史机遇,所以能一路青云直上。
3、“战功”最著。胡宗南在国民党黄埔一期将领中是军功较为卓然的一位,其军事生涯上主要有三个黄金时期。1.国民革命时期。胡宗南黄埔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任机枪连排长,在讨伐陈炯明叛军的东征中崭露头角,逐渐受到蒋介石赏识。北伐以来,胡宗南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带领部属在江西、浙江战场上连建战功;在进攻上海战役中,率部潜渡黄浦江,奇袭莘庄,首占龙华,增援起义工人攻克北站,更为人称道。这是他一生军事生涯中值得肯定的一章。2.土地革命时期。胡宗南在对付红军上是蒋介石最为得力的助手,残害了一大批红军将领,1947年攻占共产党首府延安更是其得意之作。
1936年7月9日,周恩来在陕北白家坛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胡宗南时,周恩来说:“蒋介石手下最能干的指挥官恐怕要算胡宗南了,反共战争的大部分战果是他取得的。”在抗日战争初期,胡宗南表现较为积极踊跃,参加了淞沪会战等一系列战役,因歼敌有功,还获颁甲种干城奖章。但抗战中后期胡宗南受蒋介石指使,屯兵西北以遏止、打击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劣迹斑斑。唯一值得肯定的是,胡宗南一直苦心经营建设大西北,始终保持对内蒙新疆西藏边疆分裂势力形成威慑力量,确保了国民政府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西北边疆地区依然保持着稳定。
所以胡宗南在黄埔一期中无疑是第一等重要的人物。
1938年夏配属胡宗南之17军团参加武汉会战的三辆德制SD.Kfz 221/222装甲车正在行进中。
这三辆德制装甲车原隶属于第贰00师(师长 杜聿明 由原装甲兵~团扩编而成)搜索营(营长 肖平波)第③连,自1938年5月被抽调和该师的战车营、高射砲队、工兵营等特种兵部队各一部组成突击軍第壹纵队,北上参加兰封战役,先后转战兰封、开封、郑州和信阳等地,同年10月信罗战役后奉令随胡宗南部经河南南阳撤往陕西,脱离贰00师建制。
图二 这张俯拍照很清晰地展示了SD.Kfz 222装甲车的砲塔细节,一挺MG13车载机鎗(7.92毫米口径),一门KWK38型20毫米机关砲,火力在当时来说是比较优~秀的。两名佩戴M35钢盔的车组成员,分别是车长兼砲手和无线电操作员(战斗时两人也可分别使用机鎗和小砲射击),这两位好歹还能呼吸点新鲜空气,更辛苦的驾驶员则在下面车舱内开车呢[泪奔]
喜欢抗~战史、军事装备和民國部队史的欢迎关注我,新长文章装甲兵▲团出身将领【韩增栋将军抗战以来履历一览 - 今日头条】「全网首发」韩增栋将军抗战以来履历一览已发,想阅读更多干货文也可点开我的用户名良弓的军史小筑,在“文章”栏里查看。
在开国将帅中,10年间没有升职的将领,非常罕见。今天介绍的这位将军,他是红军主力部队中担任团政委最年轻的,但是十年后,他依旧干的是团政委这个职务,是什么原因呢?他又是谁?
这位将军的名字叫谢振华,是我国的开国少将,谢振华将军的从军履历,是相当有代表性的。出身贫困家庭,从小就开始为生计奔波,后又长期受到旧社会的压迫,最终投身革命。1930年,谢振华的父亲被反动派杀害,同年他参加了红军游击队。
跟大部分的红军将领一样,谢振华没有上过专业军校,但是他学习能力比较强,先后在红三军团政工干部训练队、红军干部政治班学习过一些零碎的军事和政治理论。1934年他被任命为第5师第十四团政委,当年他不足十八周岁,是红军主力部队中最年轻的团政委。
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结束后,红军部队大幅度缩编,谢振华被任命为营指导员,参加指挥了遵义会议后第1场战争,娄山关战役。此战由于谢振华快速占领了娄山关,使得红军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局面立下大功,被彭老总当面夸奖。此战过后几年里,他一直从事红军的政治保卫工作。一直到1937年,八路军总特务团成立,他又重新被任命为团政治委员。
1937年到1940年,除了去延安学习深造这段时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敌后根据地,组织武装抗日,担任的都是杂牌职务,像某某县大队长,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重新组建,他被调回军队中,担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四团政委。
抗战前到抗日战争结束,他一直没有升职过,担任的都是团政委,这在开国将领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他之所以没能授中将,这段经历占据了主要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华东野战军十二纵队副政委、副司令员等职务,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百韬和杜聿明部队中,立下了大功。1949年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他被任命为第三十军军长,当时的他才33岁,是全军整编后,解放军最年轻的军长之一。后来又参加了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
建国后他又进入了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出来后担任了志愿军二十一军军长。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由于10年间没有升过职,错过了中将军衔,后来他又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昆明军区政委等职务。
谢振华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一九八五年,我军进行了一次大裁军,将昆明军区和成都军区合并为一个,让他去担任成都军区军事科学院政委,这是大军区的正职,但是,他说将这个职务留给年轻人,如果当时他担任这个职务,一九八八年,我国恢复军衔制度,他机会被授予上将军衔,只可惜他主动放弃了这个升衔的机会。2011年戎马半个世纪的谢振华将军,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他14岁就参加长征,是被大家轮流背过雪山草地的“红小鬼”,在林彪司令部作战科当副科长,然而,就在他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却拜倒在石榴裙下,叛变革命,让我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受创。
1946年5月18日夜,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从吉林梨树镇撤退前,发现林彪司令部的王继芳不见了,因为在行军,大家也没当回事。
两天后,林彪觉得不大对劲:杜聿明的部队怎么这么大胆,一直追着部队屁股打呢?
事后得知,原来是跟随林彪十多年的王继芳投敌叛变,泄露了我军的绝密情报,因此,杜聿明才会如此大胆。
一向深受林彪器重,并有着光明前途的27岁年轻小伙,怎么会临阵叛变?王继芳背后隐藏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现在为你揭晓。
王继芳参加红四方面军时年仅14岁,在长征途中,是被大家轮流背过雪山草地的。
长征结束后,王继芳被安排到抗大学习,抗战胜利后,跟随林彪前往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作战科副科长。
王继芳英俊潇洒,身高俊朗,非常受异性的青睐。在跟随林彪总部入驻吉林梨树镇后,年轻俊朗的王继芳,经不住诱惑,便拜倒在地主女儿的石榴裙下。
王继芳被地主女儿的美貌所吸引,地主女儿被王继芳的英俊所倾倒,在偷偷摸摸的交往中,王继芳深沉迷于其中的愉悦而不能自拔。
1946年5月18日夜,林彪指挥部成员从梨树撤退时,发现王继芳不见了。
此时,王继芳与地主女儿已经如胶似漆,初尝甜美爱情滋味的王继芳,一刻也离不开那个女人,但部队有铁的纪律,王继芳不但不能带走那个女人,而且连二人的关系都不能透露半点。
为了那个女人,拜倒在石榴裙下,沉迷于温柔乡中的王继芳,完全丧失了意志,宁愿背叛革命,也不愿意离开那个女人。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王继芳作出了叛变投敌的决定,在部队开拔前,王继芳便做好了叛逃的准备。
在王继芳眼里,只有叛变投敌,交出我军的秘密情报,他才有筹码,才能达到与那个女人长相厮守目的。
于是,在总部撤离途中,他又悄悄离开队伍,返回梨树镇,带着他准备好的重要情报投奔国民党。
杜聿明一听,是林彪的作战科长前来投奔,不禁喜形于色,连忙传令以贵宾礼遇迎接王继芳。王继芳也不负所望,将所知道的民主联军的所有机密,悉数透露给杜聿明。
叛变几天后,王继芳重返梨树镇。如愿与地主女儿结婚。作为奖励,国民党在长春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据说杜聿明亲自参加了他的婚礼,并提升他为少将参议,还推荐给沈醉、毛人凤等人,继续为国民党效力。
因为王继芳叛变,杜聿明也了解了我军的情况,所以,他一改昔日谨慎用兵的战法,直接追着林彪打。
从5月21日开始,杜聿明依靠兵力和准备优势,指挥部队以多路平行追击方式对民主联军穷追不舍。
民主联军不分白天黑夜,迈开双腿拼命地向北撤,许多部队被打散、打乱,失掉联络;有的部队被敌人分割包围,落在后面,与上级失去联系;有的边撤边打,几天几夜得不到休息,许多战士牺牲,疲惫不堪,部队损失不小。
林彪在听说王继芳叛逃后,气得双眼发直。在稍稍发愣后,林彪马上命令部队立即改换密码。
叛变后王继芳,被送到沈醉的门下,但王继芳的风光犹如昙花一现,过了一段时间,沈醉发现王继芳并不具备特务的潜质,而他带过来的那些情报,被利用后,现在也没有太多的价值,被美色迷住双眼而叛变投敌的王继芳,就这样被冷落了。
1949年,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政权随即土崩瓦解。
在败逃台湾时,国民党根本就没有人想到王继芳。王继芳就像一个跳梁小丑,彻底成了一颗弃子。
实在没有出路,王继芳便改名换姓逃回重庆老家,在谎报履历后,混入重庆市公安局工作,没想到王继芳很快就被人认出来。
二野在重庆把他抓住,四野总部派人到重庆确认无误后,特调来一架飞机,把王继芳载到武汉进行公审并处决。
这样年轻又那么有资历的年轻人,如果坚守初心,一心革命,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上,一定会有所作为。
但这个没有被雪山草地的艰难困苦,所阻挡住的“老红军”,没有被日寇的铁骑所压倒、没有被国军大炮所轰塌的革命者,却因为一个女人,忘掉了革命大义和战友之情,调转枪口,投敌叛变,给革命队伍造成巨大损害。
最终,他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图一时之欢,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都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
#历史# #头条#
1949年军代表诱骗国民党军官太太,陈毅:同意枪决,百姓拍手叫好
1949年8月15日,《解放日报》一则枪毙上海年轻民警的消息引起全国轰动。他不是国民党特务,也不是汉奸,而是以解放区的人民警察的身份被枪毙,其中原由何在?
色字头上一把刀
被枪决的人叫欧震。上海刚解放的时候 ,公安局接到举报,说是原国民党空军司令部电台台长毕晓辉私藏武器,于是民警到他家里去调查。
由于毕晓辉在上海解放之前就只身逃走了,包括欧震在内的几名民警来到他家里,但是只看到了他没来得及带走的两位太太。
这两个太太年轻美貌,特别是其中的朱氏,简直是人间少见的大美人。民警追问毕晓辉的去向,她们也是一问三不知,而且吓得瑟瑟发抖。于是民警搜查了他们的住处,但一无所获。只好嘱咐她们配合调查,争取人民政府的宽大处理。
离开毕晓辉家后,欧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朱氏的身影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已无法正常工作,犯了“相思病”。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对方的身份,是绝对不允许有这样的念头产生的,但理智没有战胜他的色胆。于是,他开始了自己一系列的行动。
一天傍晚,欧震来到了毕晓辉家,开门的朱氏吓了一跳,以为政府又有什么说法会对自己不利,她用胆怯的眼神询问欧震的来意。
这种让人怜惜的神态,更加让欧震不能把持自己的一颗色心。他假装好人地说:“你丈夫的问题很严重,是我在上面美言几句,才把这事暂时压了下来,否则麻烦就大了”。朱氏是个明白人,赶忙拿出自己仅有的四个大洋,感谢欧震的帮助。
欧震没有客气,把大洋揣进了口袋。但是他没有走的意思,反而进一步说:“你家的案子十分严重,政府肯定会深究的。不过,我会尽力帮你的”。朱氏十分感动,连声说谢谢,谢谢。可是这时的欧震已不再含蓄,问朱氏,你该如何谢谢我呢?朱氏明白了他的用意,她被欧震所说的吓着了,同时她也把欧震当成了救命稻草。于是朱氏就顺从了。
欧震对朱氏得手之后,仿佛着了魔,他沉醉在温柔乡里不能自拔。他知道总往朱氏家里跑,势必引起别人的注意。为了长期和朱氏厮守,欧震托同事在城郊偏僻处找了一个住宅,对外说是和乡下的妻子住,其实是和朱氏在那里过起了甜蜜的夫妻生活。
有一天,欧震自己在警察局闲来无事,拿出了之前朱氏给他的大洋把玩。恰巧让一个突然进来的民警撞见。对于当时收入很低的民警,都实行供给制,哪里来的大洋呢? 这个民警就把这一情况向上面做了汇报。
由于当时上海刚刚解放,敌对势力的残余,致使人们对异常情况的嗅觉很敏锐,而且很重视。当时榆林分局局长林永祥亲自处理此事,对欧震进了询问和调查。
结果通过受他逼迫而帮他找房的民警,了解到他的“私宅”。在这里,他们见到了朱氏,此时朱氏才明白,欧震这前的示恩都是一派胡言。于是她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说了出来。欧震的事情完全败露。
公安局了解了情况后非常震惊,一个人民警察,直接索贿,并且诱骗国民党的姨太太,简直是目无法纪,色胆包天。
复杂的背景
案件报到了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李士英也很气愤,但欧震毕竟才25岁,而且是从济南跟随部队一直南下到了上海,于是决定对欧震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想确切地了解一下他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对欧震的彻查,还真是让人意外。虽然他年纪不大,但他的背景相当复杂。原来,欧震是江苏人,18岁就是国民党青年团202师的上等兵,也在台州保安队任过排长 ,还在南江汇警察局干过,淮海战役前被扩军至杜聿明部下任连长。
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竟撒谎说自己是被国民党抓壮丁,被迫当兵,于是他被解放军释放了。后来他把这一切都隐瞒下来,在济南报名参军,随军南下至上海,成为人民解放军接管工作榆林公安分局的一名军代表。
大快人心
了解到了欧震的这个履历轨迹,局长李士英叹了口气。他意识到这个事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的严重性。解放之初的上海,老百姓的安全感很低,他们曾经对国民党失望过,所以他们对于共产党也心存疑虑。
如果这件事情处理不好很容易失去民心,为将来政府的工作展开产生困难和阻力。斟酌之下,他慎重地在报告书上批下:欧震目无法纪,敲诈受贿,诈骗妇女,予以枪毙。
1949年7月14日,欧震的死刑判决书呈报了上海市市长陈毅。陈毅了解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后,挥笔写下了:同意执行枪决。
欧震被判处死刑的消息极大地震动了整个上海。1949年8月15日,年仅25岁的欧震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当时刑场上聚集了大批的上海民众,百姓皆拍手称好。这是新上海解放以后打响的对于内部敌人的第一枪,也是新中国历史上上海反腐的第一枪。他树立了共产党人不同于国民党的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距离欧震被枪决已过去了七十多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真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路上,努力前行。建立一支清正廉洁的队伍,需要党中央的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面对腐败决不手软,发现蛀虫就要一网打尽。
我们有希望也有信心,廉政清风张终将涤荡每个人的心田。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在香港深居简出的关麟征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他带着妻子踏上了台湾,前来参加昔日“校长”的葬礼。
关麟征在国军中算得上是名将,曾经也颇得蒋介石的重用。1939年10月,关麟征升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他是国军黄埔将领中任集团军总司令的第二人(第一个是同年8月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的胡宗南)。关麟征任集团军总司令比胡宗南晚两个月,但是他比胡宗南要小9岁,担任集团军总司令时仅34岁。
那么为何关麟征没有随着蒋介石去台湾而是选择去了香港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和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势同水火,他不愿意去看陈诚的脸色,去受折辱。
陈诚和关麟征的仇怨由来已久,在陈诚还是副师长的时候,其校友罗卓英曾想发动部下推举陈诚当师长,可是关麟征却看不上陈诚,并且还说了讥讽陈诚的话。罗卓英转头就和陈诚说了这件事,故而陈诚与关麟征埋下了矛盾。
1943年,军政部长何应钦借故将第九集团军所辖的五十四军军长黄维调职,关麟征在何应钦的支持下,派亲信张耀明接任该军军长。而这个军是陈诚的嫡系部队,陈诚的亲信、副军长傅正模便联合该军军官向上呼吁控告,致使关、陈矛盾激化。
不久,陈诚由湖北飞昆明规划远征军事宜,关麟征去见陈诚,提到五十四军一事时,两人互相指责,关麟征讽刺说:“辞公不应该再封闭在土木系小圈子里,一个军长的职务都不肯放手,这不是干大事业应有的心胸啊!”陈诚听后胃溃疡发作,吐血不止,此后虽经杜聿明居中调处,但关、陈此后一直水火不容。
1947年10月,关麟征就任陆军军官学校(前身黄埔军校)校长,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任校长,他也是黄埔军校在大陆期间三任校长之一,同时是第一个就任校长的黄埔生。
关麟征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所以在1949年秋,他主动辞去军职,带着一家人去了香港。
关麟征在香港一住就是31年,他过着隐士式的生活,作息极有规律,每日早睡早起,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平日里以读书、写字、教育子女为乐。在香港定居的漫长岁月中,关麟征虽“无官一身轻”,但早年的辉煌经历,总是让他时不时卷入到一些对时政的评论中。晚年的关麟征研习书法,对我国古书熟读深研,书法造诣颇深,他的草书曾参加过多次展出。
据说胡琏曾因事前往香港,专门去拜访了关麟征。席间,两人再一次谈起了东北战事。胡琏问:“雨公(关麟征字雨东),如果你当年去东北,将采取什么样做法?”
关麟征自负地回答说:“我的办法很简单,第一,选一位善战的将军,任他为兵团司令官,给他3个精锐的军,明确指定他的任务就是不停地进攻。第二,对于伪满的20万军队,我不管中央的政策如何,一律给他们以地方保安部队的番号,让其为我们所用。以东北之富饶,他们会自给自足,待打完仗后再作善后安排。"
胡琏听了大为钦服,嗟叹不已,认为蒋介石当初没有派关麟征去东北,实在是用人上的一大失误。
在蒋介石的丧事完毕后,蒋经国挽留关麟征在台湾任职,许以高官厚禄,还要送他一座别墅。但关麟征婉言谢绝,仍回香港过隐居生活。
关麟征虽然身居海外,但他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有浓厚的感情。他从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上看到大陆的经济建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感到非常高兴。他想念童年时代嬉戏过的户县苍游河,怀念在西安居住过的二府街。
关麟征在大陆的胞妹关梧枝前往香港探亲,向他介绍大陆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情况,他听得兴致勃勃,喜形于色,从早上直谈到了晚上。关麟征很是高兴,并且经常插话说:“对!就应该这样办!”关夫人对关梧枝说:“几十年没见你大哥这么高兴过。”
关梧枝劝关麟征为祖国统一作点贡献,他欣然点头,说:“我是炎黄子孙,也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啊!”
1979年底,当关麟征得知留居故乡的妹妹当选为省政协委员时,在给大陆友人的信中写道:“梧枝妹谬获拔擢,尚望兄多多指教,使无负政府和人民之所托,是为至盼!”
1980年7月30日凌晨1点多钟,关麟征病危送到医院抢救,医生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发现他胸前伤痕累累,感到惊讶。关夫人介绍说“这些伤痕是他抗日浴血奋战所伤”。
8月1日,关麟征逝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都登载了他逝世的消息和简历。徐向前元帅向他在香港的家属发去了唁电:“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唁,诸希节哀。”
黄埔同学会也敬上了挽联:“一生英名垂青史,盖代功勋永留芳。”关麟征出殡之日,黄埔军校各期同学及亲友数百人为他送行。
最后说一下,关麟征是陕西户县(今鄠邑区)人,没有一个叫关山的儿子,更没有一个叫关之琳的孙女。关麟征的妹妹关梧枝专门澄清过,说:“我哥哥没有一个儿子叫关伯威(关山),关之琳和我哥哥没有任何关系。”
韩先楚与邓华,甚至肖劲光大将谁更会打仗?三位都是我军极具名气的将军
特别是邓华,肖劲光都曾经是韩先楚的上级领导,那军职高是否意味着更会打仗?
那我们看下韩先楚的战功,并括号评论下.
1913年1月30日,韩先楚出生在湖北红安县农民家庭,当过放牛娃,学过篾匠,在武汉做过短工。1927年黄麻起义参加乡农民协会([玫瑰]贫苦儿童参加革命早,名将标配)。
1930年参加地方游击队。1931年起,历任独立营、团排长。1932年加入红二十五军,历任224团副连长、连长、营长([玫瑰]从基层做起,一路打仗升迁非常凶险,名将必出自行伍,邓华与肖劲光都没有这种履历)。
1934年11月参加长征,与刘震率部多次担任开路先锋([玫瑰]相当于中央红军长征开路先锋红四团:杨成武,王开湘),立下卓著战功,于独树镇战斗中成名,并在葛牌镇战斗中身负重伤([玫瑰]长征中一路战斗非常凶险,锻炼绝境逆袭创造奇迹的能力,邓华与肖劲光长征参与的战斗少)
长征到达陕北后,韩先楚从营长快速提升到师长。1935年10月,韩先楚参与劳山战役,战后被提拔为第78师232团团长。之后,又参与直罗镇战役。1936年5月,升任第78师师长,之后的红军西征战役中,韩先楚率部在北路单独作战,攻占定边、盐池,歼灭马鸿逵部两个骑兵营和一个保安团,缴获战马七百余匹以及大量军需物资,受到红军总部表彰。([玫瑰]独立指挥的一个团规模的攻坚战斗,非常考验军事能力,邓,肖没有这种履历)三大主力会师后,韩先楚又参加山城堡战役。
1937年8月,韩先楚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在平型关战役中,由于山洪突发,688团未能赶上主要战斗。
1938年春,韩先楚出任第689团团长,参与晋东南反“六路围攻”战役和长乐村战斗([玫瑰]这场战斗是抗战中歼敌最多,最残酷的,韩立了大功,邓与肖均没有这种履历)1938年中,韩先楚率部挺进冀南,攻克威县,开辟根据地,之后南下开辟冀鲁豫根据地。1939年起,韩先楚历任115师344旅副旅长、代旅长。1941年,韩先楚回到延安([玫瑰]韩是履立战功,多次独挡一面,抗战无失利;邓华有冀东失利,平西挺进队失利,肖大将没有上抗日前线战场)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任第四纵队副司令员。5月,指挥鞍海战役,攻克鞍山,直逼海城([玫瑰]受到中央表扬,逆风仗歼灭战,东北首屈一指的表现,这时国军战斗力远超1948年,邓华与肖劲光均我此表现),受到中央发电嘉奖。1946年10月,韩先楚参与指挥了新开岭战役([玫瑰]韩先楚关键时刻支持胡奇才,并且对攻坚起了决定作用,东野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大歼灭战),歼灭国军第52军25师,又受到毛泽东发电嘉奖。
随后韩先楚又参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玫瑰]带领部队深入敌后的是韩,肖起部分决策作用,南满坚持陈,韩功劳最大,肖南满司令员因关系山头局要职)。四保临江战役时,韩先楚与第三纵队司令曾克林组织前敌指挥部,韩与曾在战术问题上发生分歧,曾主张攻击较弱国军,韩主张攻击较强国军,两种方案同时上报,最终韩先楚的方案得到批准。随后,韩先楚指挥3纵附4纵第10师一举歼灭国军第89师及54师162团([玫瑰]逆境中的打胜仗更需要能力,南满旋风部队,韩是首功),生俘7,000余人,自身伤亡仅326人,创造了1:25的歼敌记录。1947年的夏季攻势,指挥部队攻克战略重镇梅河口,又连克东丰、海龙,打通了南北满的联系。
1947年9月任三纵队司令员,秋季战役中,韩先楚与政委罗舜初发生分歧,韩主张掏心战术,攻击国军核心阵地威远堡。两种方案上报,韩的方案又被批准,尔后急行军120公里,围攻威远堡,歼灭国军116师([玫瑰]这种战功,邓与肖均没有,优秀与卓越有很大距离)。在冬季攻势作战中,歼灭国军新五军。
1948年3月,率三纵队攻克四平。辽沈战役中,三纵在锦州战役后俘获范汉杰(这些战功相对还容易些)。
1948年11月,出任40军军长,率部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3月,韩先楚升任第12兵团副司令员兼任第40军军长,参与渡江、湘赣、衡宝、广西诸战役。
1950年春,韩先楚指挥第40军并第43军攻占海南岛,为解放军首次获胜的渡海战役([玫瑰]韩上将力排众议,坚持渡江,解放海南岛立下赫赫战功,避免成为第二个台湾,功彰千秋)。
1950年冬,韩先楚参加朝鲜战争,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十九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参与核心指挥,与邓华作用相似)
韩先楚之东野三纵有“旋风部队”之别称,杜聿明曾称:“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江清曾说:“军队有两霸,一是许世友,二是韩先楚。”
有人问许世友在中国众多将领中最钦佩的是谁?许世友道:“韩先楚。”再问为什么,回答是:“他有勇有谋“
徐向前回忆录
1975年4月6日,在香港的关麟征得到一个消息:蒋介石于昨天深夜病逝。悲痛之余,关麟征带着妻子来到了台湾,吊唁昔日的“校长”。
关麟征是陕西户县人(今西安市鄠邑区), 1924年4月,19岁的他考入黄埔一期。在国民党军的黄埔将领中,关麟征一度是最受重用的几个人之一 。1939年8月4日,胡宗南就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生中第一个当集团军总司令,2个月后,关麟征就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成为第二个,不过关麟征当时只有34岁,比胡宗南小了9岁。1944年12月,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成立,下辖四个方面军,关麟征升任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卢汉)。
从关麟征的履历可以看出,他颇受重用,那么为何他最后选择去香港,而不是跟着蒋介石去台湾呢?这是因为他和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有很深的恩怨,性烈如火的他不愿意去受气。
关麟征和陈诚的恩怨始于1928年,当时陈诚是11师副师长,他策动该师的黄埔军官联合起来想挤走师长曹万顺,让陈诚当师长。当陈诚的亲信罗卓英去找关麟征时,关麟征讥讽说:“陈矮子还不如曹万顺。”罗卓英回去汇报之后,陈诚心生怨恨,不久找了个机会将关麟征调走,两人结下了矛盾。
1943年,陈诚的“土木系”部队54军划入关麟征的第九集团军,不久因为军粮问题,该军军长黄维和军政部长何应钦发生矛盾,黄维被调离。关麟征为了吞并54军,让亲信张耀明担任军长,在陈诚的指使下,54军军官联名反对,吓得张耀明不敢去上任。
后来,何应钦的军政部长一职被陈诚接替,陈诚来到昆明视察军务,关麟征主动从防区赶到昆明,当着众多将领的面对陈诚说:“辞公的心胸实在是太小了,连一个军长都不愿意放手,只知道封闭在土木系这个圈子中。”当时陈诚胃病严重,听了这话当即吐血不止。
1947年10月,蒋介石辞去陆军军官学校(原黄埔军校)校长,关麟征成为第二任校长。
在陈诚和关麟征之间,蒋介石选择了陈诚,所以关麟征后期很不得志,在1949年10月,他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和家人去了香港居住,从此一住就是31年。
在香港,关麟征深居简出,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打牌也不会,整日以读书,写字打发时间,由于没有其他的事情,他早睡早起,作息非常之规律。关麟征晚年沉迷于书法,对草书颇有研究,他写的草书参加过不少书画作品展出。
黄埔四期的国民党军将领胡琏和关麟征同为陕西人,两人私交不错。关麟征在香港时,有一次胡琏还专门前来拜访,由于当年关麟征曾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人选,胡琏便问:“如果当年是你去东北,你的作战方案是什么?”
关麟征说:“如果是我去,会把三个精锐军编为一个兵团,让一个能打仗的将军指挥,让他不停地进攻。此外,对于伪满的20万部队,全部给予保安部队的番号,这样兵力就充足了。”
胡琏听了大为感慨,认为当年蒋介石没有派关麟征去东北实在是一大失误。但是,话说回来,关麟征的性格不好,和同僚的关系一直很僵,杜聿明其实比他更能胜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关麟征去了,结果只会一样,甚至更糟。
关麟征带着妻子在吊唁完蒋介石后,蒋经国暗示陈诚已死,想让关麟征留在台湾,并表示会送一栋住宅,关麟征婉言谢绝,回到了香港。
在香港的关麟征,一直对祖国的发展非常关心,他每日必看《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从中了解新中国的发展,当看到某个铁路竣工、某个大桥建成这类消息时,他总是高兴的和家人说起。晚年的关麟征,对家乡非常怀念,他对妻子说:“真想再回到户县的苍游河,西安的二府街。”
1979年,关麟征的妹妹关梧枝从大陆来到香港,三十年了,兄妹是第一次见面。关麟征拉着关梧枝询问大陆的情况,两人从早上一直谈到了深夜,关麟征的妻子对关梧枝说:“三十多年了,你大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
当谈到祖国统一时,关麟征说:“我也是炎黄子孙,也盼望着祖国尽快统一啊!”
1979年底,关梧枝当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关麟征得知后非常感慨,写信表达了对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并祝福关梧枝不要辜负政府和人民所托。
1980年7月30日,关麟征昏迷不醒,在被送到医院抢救时,医护人员发现他胸口前都是伤痕,关麟征的妻子说:“这都是他在抗战中受的伤。”
8月1日,关麟征病逝。《人民日报》及全国的不少报纸都登载了关麟征病逝的消息及他的简历。和关麟征同为黄埔一期同学的徐向前元帅,向关麟征在香港的家属发去唁电。
在关麟征的葬礼上,有黄埔同学及亲友数百人前往。黄埔校友的挽联是:“一生英名垂青史,盖代功勋永留芳。”
坊间有个说法流传很广,说香港艺人关山是关麟征的儿子,关山有个女儿是大明星关麟征。这个消息是不实的,关山祖籍是辽宁沈阳。
关梧枝在一次采访时,澄清说:“我们家的事情,可以说我最有发言权。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们家在东北没有亲戚。我哥哥关麟征从来没有一个叫关伯威(关山)的儿子,那个关之琳也不是我哥哥的孙女。”
1949年8月15日,《解放日报》一则枪毙上海年轻民警的消息引起全国轰动。他不是国民党特务,也不是汉奸,而是以解放区人民警察的身份被枪毙。
被枪决的人叫欧震。上海刚解放的时候 ,公安局接到举报,说是原国民党空军司令部电台台长毕晓辉私藏武器,于是民警到他家里去调查。
由于毕晓辉在上海解放之前就只身逃走了,包括欧震在内的几名民警来到他家里,但是只看到了他没来得及带走的两位太太。
这两个太太年轻美貌,特别是其中的朱氏,简直是人间少见的大美人。
民警追问毕晓辉的去向,她们也是一问三不知,而且吓得瑟瑟发抖。于是民警搜查了他们的住处,但一无所获。只好嘱咐她们配合调查,争取人民政府的宽大处理。
离开毕晓辉家后,欧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朱氏的身影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已无法正常工作,犯了“相思病”。
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对方的身份,是绝对不允许有这样的念头产生的,但理智没有战胜他的色胆。于是,他开始了自己一系列的行动。
一天傍晚,欧震来到了毕晓辉家,开门的朱氏吓了一跳,以为政府又有什么说法会对自己不利,她用胆怯的眼神询问欧震的来意。
这种让人怜惜的神态,更加让欧震不能把持自己的一颗色心。
他假装好人地说:“你丈夫的问题很严重,是我在上面美言几句,才把这事暂时压了下来,否则麻烦就大了”。
朱氏是个明白人,赶忙拿出自己仅有的四个大洋,感谢欧震的帮助。
欧震没有客气,把大洋揣进了口袋。但是他没有走的意思,反而进一步说:“你家的案子十分严重,政府肯定会深究的。不过,我会尽力帮你的”。
朱氏十分感动,连声说谢谢,谢谢。可是这时的欧震已不再含蓄,问朱氏,你该如何谢谢我呢?
朱氏明白了他的用意,她被欧震所说的吓着了,同时她也把欧震当成了救命稻草。于是朱氏就顺从了。
欧震对朱氏得手之后,仿佛着了魔,他沉醉在温柔乡里不能自拔。他知道总往朱氏家里跑,势必引起别人的注意。
为了长期和朱氏厮守,欧震托同事在城郊偏僻处找了一个住宅,对外说是和乡下的妻子住,其实是和朱氏在那里过起了甜蜜的夫妻生活。
有一天,欧震自己在警察局闲来无事,拿出了之前朱氏给他的大洋把玩。恰巧让一个突然进来的民警撞见。
对于当时收入很低的民警,都实行供给制,哪里来的大洋呢? 这个民警就把这一情况向上面做了汇报。
由于当时上海刚刚解放,敌对势力的残余,致使人们对异常情况的嗅觉很敏锐,而且很重视。
当时榆林分局局长林永祥亲自处理此事,对欧震进了询问和调查。
结果通过受他逼迫而帮他找房的民警,了解到他的“私宅”。在这里,他们见到了朱氏,此时朱氏才明白,欧震这前的示恩都是一派胡言。于是她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说了出来。欧震的事情完全败露。
公安局了解了情况后非常震惊,一个人民警察,直接索贿,并且诱骗国民党的姨太太,简直是目无法纪,色胆包天。
案件报到了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李士英也很气愤,但欧震毕竟才25岁,而且是从济南跟随部队一直南下到了上海,于是决定对欧震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想确切地了解一下他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对欧震的彻查,还真是让人意外。虽然他年纪不大,但他的背景相当复杂。
原来,欧震是江苏人,18岁就是国民党青年团202师的上等兵,也在台州保安队任过排长 ,还在南江汇警察局干过,淮海战役前被扩军至杜聿明部下任连长。
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竟撒谎说自己是被国民党抓壮丁,被迫当兵,于是他被解放军释放了。
后来他把这一切都隐瞒下来,在济南报名参军,随军南下至上海,成为人民解放军接管工作榆林公安分局的一名军代表。
了解到了欧震的这个履历轨迹,局长李士英叹了口气。
他意识到这个事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的严重性。解放之初的上海,老百姓的安全感很低,他们曾经对国民党失望过,所以他们对于共产党也心存疑虑。
如果这件事情处理不好很容易失去民心,为将来政府的工作展开产生困难和阻力。斟酌之下,他慎重地在报告书上批下:欧震目无法纪,敲诈受贿,诈骗妇女,予以枪毙。
1949年7月14日,欧震的死刑判决书呈报了上海市市长陈毅。陈毅了解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后,挥笔写下了:同意执行枪决。
欧震被判处死刑的消息极大地震动了整个上海。
1949年8月15日,年仅25岁的欧震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当时,刑场上聚集了大批的上海民众,百姓皆拍手称好。
这是新上海解放以后打响的对于内部敌人的第一枪,也是新中国历史上上海反腐的第一枪。他树立了共产党人不同于国民党的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