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宝玲(1893—1981),是中国20世纪知名的舞台演员及音乐家,20世纪拥有最高崇尚度的歌唱家之一,被誉为“国宝级歌唱家”。

1.出生背景:曾宝玲出生于广东省新会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村中人口普遍缺乏文化素养。尽管如此,但她的父母为了培养她的教育天分,坚持送她读书,毅然让她脱离贫穷,求学成才。

2.早期学习和成长:在父母坚持支持下,曾宝玲在学校学习时,老师和同学们都被她聪慧善良、乐观积极、勤奋学习的精神所震撼。在校期间,她更以优异成绩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

3.艺术文化才能:曾宝玲天生拥有视听艺术素养,尤其擅长音乐、歌唱、舞蹈等领域的难题,经常被班主任等老师引为示范,代表学校去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比赛中取得过一等、二等、三等奖。

4.重大转折:曾宝玲高中毕业后,经过父母的劝谏和她自身的努力,最终得以进入北京音乐学院,开启了她在艺术学院拓展事业的新篇章。

5.艺术生涯:曾宝玲进入艺术学院后,她更加刻苦而深入地细化把握技艺。几年时间后,她建立了和中国音乐及歌舞学界完美匹配的称号。1930年,曾宝玲成为东方舞剧院歌唱家,整个艺术形象将亚洲风情包容于一身,博得多方好评。

6.宝玲式歌舞:曾宝玲创作的百余首中国歌曲和数十部舞剧,被誉为“宝玲式”歌舞,揉合东方传统音乐、声唱新派、德国即兴派、美国爵士乐等,其声调音准、语言用字到位,让她声名大振,威望极高。

7.重大贡献:曾宝玲作为一名舞台艺术家,立足于中国.比较中外文化、结合不同文化元素,融合传统本领的技工与新颖的艺术理念,为中国歌唱艺术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她成为当代中国乃至国际艺术界的佼佼者。

8.生平结局:1981年,曾宝玲体弱多病,在僻静的咸宁度过了最后的百岁人生,终老入土。她在艺术事业上建构之多,深得一方皆知。今天,她仍是著名的艺术大家,年轻一代终年仰慕她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弘扬伟大的艺术遗产。

一、新中国早期具有影响力的台湾女性

曾宝玲(1913年10月13日—2002年9月6日),原名曾山丰,中国台湾省桃园县大溪镇人,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台湾特殊政治时代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台湾女性,曾任台湾省桃园县大溪镇长,是台湾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二、曾宝玲的经历

1、1931年,曾宝玲因 热爱祖国进入国民党台湾地方党政机关,担任桃园县大溪镇政务室主任,负责协助当地法制建设等工作,因多次严格执行党政机关任务而被称为“大溪法制之母”。

2、1944年,郑兰芝去世,曾宝玲受到老党组织派遣,当选为大溪镇长,凭借勤勉和自强,斗争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被誉为“百万苗寨和大溪经济发展的功臣”。

3、1947年10月,曾宝玲曾因反对“光复派”背叛国民党的行为,其发言内容,令基隆日本军队认为有危险性。为了保护曾宝玲,老党组织收留她,并安排她去台北市就读,外出活动几乎为零,后来,曾宝玲取得法学士学位,积极参加台湾新秩序的建设。

4、1949年,曾宝玲作为国民党政府官员返回台湾,继续从事台湾地方政府行政任务,推动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后来曾宝玲担任桃园县县长,依法公正维护当地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曾宝玲的贡献

1、曾宝玲有幸参与并实施台湾新秩序的建设,积极支持国民党政府在台湾建立政治、农业生产、宗教民间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革。

2、曾宝玲积极参加台湾农业发展,着手实施台湾农春、农田排水灌溉等改革,并发起成立了台湾农业报,促进台湾农业技术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曾宝玲还积极支持台湾文艺活动的发展,发起了台湾职工大学的设立工作,大力宣传文化普及,促使台湾的文化艺术发展取得巨大突破,受到社会的肯定

4、作为将新中国灵魂进入台湾的先驱,曾宝玲一直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国民党政府授予“台湾文艺精英”称号,也被聘请加入国民党中央“文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