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刚参军就是正师职,一堆师长、团长不服,发牢骚;王震将军狠狠地抽了桌子一鞭子,在站的各位,全都一激灵,大气不敢出,秒怂!
王震带领部队进疆之前,在虢镇遇到了热电专家刘明寰,王将军力邀刘专家入疆,刘专家欣然同意。王将军十分高兴,就任命刘明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军工部长,正师职。
刘明寰一入伍就被任命为师职干部,这让赵长龙等干部不服,于是就去找政委王恩茂理论。其实,这个时候王将军和刘专家已经到了门外,但并没有立即进去。
赵长龙进屋,就把帽子摔在桌子上,气呼呼地说:“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王政委问:“怎么了,老赵?”
赵长龙摆了摆手,说:“你别叫我老赵,我不老,我刚参军,哎,还比不上刚参军的,这是什么事嘛?我们出生入死,也不就是个师长吗?他怎么刚一参军,哎,连、连枪都没放过,就成了正师职了?哎,你们也太过分了吧?”
旁边的一个年龄大点的干部也帮腔道:“我是个红军,到现在,才是个副团长,我看那,恐怕再有几天,连站的位置都没有了。”
赵长龙更来劲了,吆喝道:“我们还是回去抱孩子吧!”周围响起了一片附和之声。
站在门外的刘专家听到这里,转身要走,王将军把他拉住了。二人刚走进屋里,就有人发现了他们,此人赶紧叫了一声“司令员”!大家一听司令员到了,屋里立马鸦雀无声。赵长龙赶紧把桌子上的帽子捡起来、带上。
王将军阴沉个脸,背着手,慢慢走到桌子前,用凌厉的眼神扫了一遍在场的众人,厉声道:“你们说呀,说!”同时,他狠狠地在桌子上抽了一鞭子。在站的各位,全都一激灵,大气不敢出。
王震把鞭子掷到桌子上,吁了一口气,语气缓和了一些,说道:“赵长龙。”
赵长龙:“到!”
王将军:“我想提醒你个事,1941年,毛主席号召我们开展大生产,我们部队,开到了南泥湾。当时,我们是有热情、有决心,但是我们这些南方战士,没有种北方地的经验,我们就在当地的农民中,给你们找了个边区的劳动模范,来帮助你们种地。”
说到这里,王将军看了看赵长龙,接着说:“可是,你呢?你不服人家,我没有办法,我给他封了个官。是我!让他当上了359旅的农业副官。”
王将军用眼扫了一圈在站的各位,同时用手指指了一圈,又说:“你们开始都不听他的,啊?可是按着人家的办法办了,一年到头,我们的粮食吃不完!”说到激动处,王将军狠狠地拍了两下桌子。
王震望了望大家,最后目光停留在赵长龙身上,接着说:“我记得,到了年底,杀猪的时候,是你赵长龙,第一个敬的农业副官的酒!”
王将军又走到赵长龙的跟前,几乎要贴着面了,盯着他问:“对不对呀?”
赵长龙服气地说:“是的,司令员。”说完,眼里的泪花在打晃,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王将军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就说,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我王震,就一个心眼儿,听毛主席的!我们不但要搞农业,我们还要搞工业,我手上得有人呐!”
接着,王将军指了指大家,苦口婆心地说:“你们,你们是我打仗的人才,我还要有搞建设的人才啊!”说着,王将军拉了拉刘专家,又指了指他。
王将军耐心地说:“我现在是,一边打仗,一边网罗人才,一旦毛主席让我们转变成工作队,我手上得有人啊!同志们!”说话中,王将军又急切地拍了拍桌子。
王将军调整了一下自己,接着说:“我不说了,我带了一本书,你们好好看看。”
王将军说完,警卫员把书发给了大家,书名是《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赵长龙这些刚才发火的干部,总算是明白了王将军的一番苦心。
老话说得好,“马上打天下,可不能马上治天下。”老话又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安天下的道理,对于这些勇猛的将领来说,并不是一下都能明白的。以王将军这种火爆的脾气,还能耐心地和他们讲道理,实属难得啊。
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王将军不仅能打天下,还能安天下,人才难得啊。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在军中的威望。
精选作文看点(237)常听人说,读书之人自带光芒。光在哪儿?纪晓岚借用鬼话,道出了只有鬼神才会有的发现。
#原创#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记,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泪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沏,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
有一位年纪很大的读书人,夜间赶路,突然遇见已经死去的朋友。
学究一向正直刚强,所以也无所畏惧,问道:“老兄要到哪里去?”回答说:“我在阎王殿前当差,到南边村庄去捉拿一个人的魂魄,恰巧与你同路。”因此他们并肩而行。
来到一所破屋前,亡友说:“这是读书人的小屋。”学究问:你怎么知道?
回答说:“大凡一个人白天忙忙碌碌,精神疲惫,灵感枯竭,只有到了夜晚,沉入梦乡时,才一念不生,精气灵感,重又明亮起来,胸中所读之书,字字喷射光芒,从身体的各个管道的孔隙中发出,光彩闪烁,交相辉映,像绸缎一样,艳丽鲜明。学识如郑(玄)、孔(安国),文采如屈(原)、宋(玉)、班(超)、马(司马迁)的人,他们身上发出的光芒,上照太空,与日月星辰比光辉。学识文章差的人光照也有数丈高,再有的有数尺,以渐而差,最差的也微光闪闪,如同一盏油灯,照亮窗户。人是看不见的,只有鬼神才能看见。这间破屋上光芒高达七八尺,因此才知道的。”
纪晓岚笔下的这个故事,实际上乃是借“鬼”之口宣扬读书的重要性:一个人读书学习多了,身上就会有一股书卷之气,发出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文化光芒。它“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 如同触觉代替不了直觉,数量代替不了质量,高原代替不了高峰,算法代替不了方法,颜值代替不了气质,“以文化人”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知时节的好雨、润物无声;文采飞扬不是搽脂抹粉,而是静水深流、精气内行。这是一切物质的东西所替代不了、也不可能凝成的气场。
古今中外,说读书学习重要性的文章诗句、格言警句很多。但从读书之人会自带光芒的角度,宣扬读书的重要性,这个故事别开生面,极具教育化人意义。那么,读书学习的光芒,为何“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这无疑是一个可做一篇大文章的话题,这里不妨稍稍开掘一下。
读书学习的光芒是理想之光。隋唐以降,古代取仕通途是艰辛的科举之路,从基层乡试到最高的殿试,奠基之石就是多读书。宋真宗赵恒有首《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尤其这其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作为理想和奋斗目标,激励了一代代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发愤学习。
读书学习的光芒是智慧之光。一个人如果学识丰富,见识广博,并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相反,如果没有内涵的话,不管怎么打扮,都不会显得有气质风度。正如苏东坡《和董传留别》中所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饱读诗书,即使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的学问气质,也会透过“破屋”生发出夺人的光彩。
读书学习的光芒是快乐之光。“人生至乐,无如读书”。古人把读书视为“可以医愚”的良药,现代不少青年把精品阅读称为“如饮心灵鸡汤”,说明了同一个道理: 读书如同与贤者对话,心汁的滋养,情感的浇灌,皆可从中实现;而本性作用下的“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进而实现灵魂的重铸、情趣的再造,获得唯有读书人才有的快乐和可能获得的心理期待、智慧愉悦以及审美满足。
读书学习的光芒是力量之光。“笔底伏波三千丈,胸中藏甲百万兵。” 解放战争中,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热电专业的刘明寰,拿破仑说,“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这个思想的力量,就是知识的力量;王震将军三顾茅庐动员入伍,并被任命为第一兵团军工部长。有些干部不服气,背后说怪话。王震得知情况后说:“你们都是近视眼!你们要懂得,子弹打不到的地方,科学知识是可以打到的。”这里所说的也是知识的力量。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读书学习的光芒,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信。自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信插上文化的翅膀,一定能够通达理想的彼岸。文化自信,是古今中外,一切有识之志的读书学习源动力。自信之光不熄,读书学习不辍;自信绿树长青,学习求知不停。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不间断地学习求知中奔腾前进。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