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梁思成住院,林徽因细心照顾,可准婆婆李蕙仙却说:“未出阁的姑娘,怎可如此?”就在一年后,李蕙仙撂下狠话:就算我死,也不许她林徽因嫁进梁家。
梁林两家,是世交好友。
梁思成的父亲,是维新派代表梁启超,林徽因的父亲,是晚清教育家林长民,二人是同僚,后来因为志同道合,成为了多年好友。
好友二人,闲聊天时,对结成儿女亲家一拍即合。
梁启超夫人李蕙仙,也知道这件事,但因为梁思成年龄尚小,她便没放在心上。
直到1919年,在双方父亲的介绍下,梁思成与林徽因正式见面,二人彼此欣赏,后来又常常一起出去游玩,情愫渐生。
身为母亲的李蕙仙,这才注意到未来的儿媳妇。
不过,她对林徽因的初印象并不好。
一方面,是由于林徽因才思敏捷,在各个场合都能侃侃而谈,是非常亮眼的存在,但在李蕙仙看来,这就是张扬高调,不能成为贤妻良母。
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一段绯闻。
当初,林徽因游历欧洲,与才子徐志摩相识,而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甚至还要与原配妻子张幼仪离婚,一时间风言风语四起,甚至有人指责林徽因插手旁人婚姻。
这些话,李蕙仙自然也知道,虽然不知事情原委,可听着坊间各种各样的传言,她也打心里开始,莫名地讨厌林徽因。
不过,她只是不喜欢,却没阻拦儿子梁思成。
1923年,梁思成骑摩托车上街,却不幸被汽车撞倒,随后住进医院,林徽因得知后,忙跑去医院,细心照顾梁思成。
但也正是,因为这份细心,李蕙仙更看不上林徽因了。
那时,正是夏天,天气闷热,梁思成又受了伤,他出了一身汗,热得喘不上气来,林徽因见状,便用湿毛巾给梁思成擦身体。
不料,准婆婆李蕙仙得知后,并没有感激之意,反倒说道:“未出阁的姑娘,怎可如此?”
在李蕙仙看来,林徽因待字闺中,也没有嫁给梁思成,未出阁的姑娘,却在公众场合给他擦身体,这是非常不合礼法的。
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李蕙仙至死不愿林徽因进门。
1924年,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和徐志摩都在一旁陪伴,三人还常常一起出入公开场合,报纸上也时常有三人的身影。
期间,赶上泰戈尔63岁生日,徐志摩和林徽因出演话剧《齐德拉》,作为生日献礼,其中林徽因饰演公主,徐志摩饰演爱神。
彼时,林徽因尚未嫁给梁思成,徐志摩也已和张幼仪离婚,他便认为还有机会,于是借着饰演爱神的机会,对公主的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林徽因出于演出需求,也很好配合了徐志摩。
梁思成虽吃醋,但并未介意,毕竟他知道那只是演出,可在李蕙仙看来,这就是林徽因,在公众场合与徐志摩眉来眼去。
李蕙仙发了狠,她不听梁启超的劝说,也不听梁思成的解释,只是撂下一句话:就算我死,也不许她林徽因嫁进梁家。
就在不久后,李蕙仙死于乳腺癌。
在这之前,梁启超安排,林徽因和梁思成出国留学,但林徽因心觉委屈,与梁思成提出分手,还拒绝了梁启超提供的留学费用。
幸好,梁思成以真心赤诚,挽回了二人的爱情。
得知李蕙仙病逝后,身为儿子的梁思成很难过,好在林徽因陪在身旁,二人感情迅速升温,但谁成想,李蕙仙病逝后,又跳出来一个阻止二人在一起的人。
这人叫梁思顺,是梁启超和李蕙仙的长女。
梁思顺生下8年,梁思成才来到梁家,那时梁家仅有这一个孩子,梁启超很宝贝,不仅亲自教她读书,还总称呼女儿“宝贝思顺”。
俗话说,长姐如母,梁思顺在梁家很有发言权。
她和母亲李蕙仙,在不喜欢林徽因这一点,是站在同一立场的,因此母亲走后,梁思顺接过母亲重担,接着劝说梁思成不娶林徽因。
后来,还是梁启超好说歹说,终于劝服了梁思顺。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顺利走入婚礼殿堂,在婚礼上,梁思成认真问道:“为什么是我?”闻言,林徽因温柔说道:“我的答案很长,需要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听了吗?”
27年后,林徽因病逝,生前只有梁思成这一任丈夫,她做到了用一生去回答梁思成……
你怎么想?欢迎留言。
#大有学问#
我是@鎏光史苑 ,欢迎关注,看历史故事,品百态人生!
梁启超的儿女有多厉害:
长女梁思顺,著名诗词专家。
长子梁思成,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中国研究院第一届
院士。
三子梁恩忠,炮兵教官。
次女梁思庄,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学,从事经济学研究。
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
四女梁思宁,从事革命工作数十年。
五子梁思礼,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3年,梁思成骑摩托车带弟弟参加活动,被街口小汽车撞成重伤。梁启超写信给女儿梁思顺:思成清醒后,拉着我,抱着亲我,问姐姐在哪里?
梁思顺,是梁启超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于1893年。母亲李蕙仙家境富裕,虽未受过系统教育,但知书达理,这样一位出身不俗,且有着传统中国女性道德操守的女人,给女儿梁思顺的价值观带来极大的影响。
梁启超只身前往日本后,李蕙仙带着全家逃往澳门,后来又带着6岁的梁思顺来到日本,梁思顺的童年基本在日本渡过。
到了学龄,梁思顺就读于日本横滨大同学校,在此期间,梁思顺受到良好的国学教育,打下词学基础。
等到梁思顺16岁这年,梁启超开始亲自教育。他每天布置给女儿的作业主要有两项,一是写日记,二是命题作文。梁启超认为日记有习文、通德、陈议的功用,是学习国文的一种综合性训练,而命题作文,是比较传统的学文方式。
按照梁启超自身的史学趣味,梁思顺补读《左氏传》《后汉书》。
梁思顺十八岁生日那天,梁启超赠诗告诫女儿要博通西学,仍不能化橘为枳,而要持之以恒研习国学。在父亲的要求下,梁思顺打下扎实的国学基础。
1913年,梁思顺随母亲回到了国内。第二年,梁思顺就嫁给了马来西亚华侨周希哲。
周希哲作为驻华大使,常年在外奔波,梁思顺经常陪同出差。
作为家中长女,梁思顺可以说是梁启超在美洲的全权代理人,弟弟思成等人先后到美国读书,都是思顺夫妇负责照料,包含弟弟妹妹的学业、生活、经济都是思顺管理,并以书信定期向梁启超汇报。
后来,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事也是由她一手操办。梁思成养伤期间,林徽因每天到病院探望,贴身照顾,让婆婆李蕙仙大为恼火,她激烈反对这门亲事,梁思顺与母亲站在同一阵线上,她也不太能接受这位“新派作风”的弟媳。
她多次写信劝告梁思成,让梁思成十分为难。梁思顺自小一直负责照顾弟妹,深受梁启超的信任。在家中,梁思顺的话很有分量,很多事情梁启超都喜欢找女儿商量,将女儿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梁思顺对林徽因有成见,也让梁启超很苦恼,好在经他多方劝解,梁思顺尊重父亲,对林徽因有了改观,并在渥太华亲手操办了弟弟与林徽因的婚事。梁启超很高兴,说这是“思成一生幸福关键所在。”
1929年,梁思顺举家回国,但当梁思顺刚到家,父亲梁启超因病去世。对于敬爱父亲、一直崇拜父亲的梁思顺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在梁启超眼里,梁思顺是他的宝贝、心头肉、最好的朋友、心灵的支柱、得力的助手、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每当他被病痛折磨得不堪忍受时,就会想起梁思顺,但直到他合上眼,都没能见到女儿。
作为长女的梁思顺强忍悲痛,她不允许自己倒下,家还在,还有才五岁的弟弟思礼要照顾,梁思顺成了梁家的主心骨。
后来梁思顺全家住在天津老家,丈夫周希哲回国后就脱离了外交界,在北平的一些大学教授国际法。
1931年后,周希哲在北平买了房子,一家人过着平静生活。可是平静的日子没能持续多久。抗日战争爆发,日伪企图收买周希哲,遭到周希哲拒绝。此后,为了避免受牵连,周希哲只和一些爱国教授和教育界人士来往。
1938年春的一天,血压高的周希哲骑车外出,中途因意外导致去世。梁思顺仍然以坚强的意志力挺了下来,并将几个孩子抚养成人。
她与周希哲二人携手走过24年婚姻,谱写了一段金玉良缘。虽然周希哲没能陪她走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但周希哲曾给予她一段幸福的婚姻,让梁思顺感到满足。
两年后,梁思顺搬到成都居住。她虽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却绝不为日本人做事。她给北平防痨协会筹款,抗战胜利后,梁思顺又搬回了北平,并通过社会部向解放区捐赠衣物,还成为北京市女青年防痨协会成员。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顺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工作,但她仍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她的责任感、爱国热情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都深深影响着她的弟妹,9兄妹个个最后都成为国家栋梁。#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梁启超一妻一侧,五子四女个个成材。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
次子:梁思永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三子:梁思忠是中国革命军上校
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
四女:梁思宁在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梁思礼是火箭系统控制专家
1923年5月7日,北平城,梁思成骑着摩托车带着弟弟梁思永,突然从侧面冲过来一辆汽车,摩托车直接被撞翻,警察匆匆赶来,肇事者却没下车,只是从车窗里扔出一张轻飘飘的名片就绝尘而去。
这场车祸是梁思成一生之痛。
当时北平的大学生在举办游行活动,纪念"5·7"国耻,梁思成作为"爱国十人团"的中坚分子,肯定也要去参加。
梁思顺非常疼爱弟弟梁思成,从菲律宾给弟弟买回来一辆摩托车。梁思成担心时间来不及,就骑着摩托车带着弟弟梁思永去追赶游行队伍。
就在梁思成转到长安街时,突然一辆汽车以超快的速度冲着他们飞驰过来,摩托车直接就被撞翻,坐在后面的梁思永被弹飞出去好几米,而梁思成却被压在了庞大的摩托车下面,当场就血流不止,直接昏迷过去。
司机看到撞到人,缓缓停了下来。当时路口人多,短短几分钟就聚集起很多人,警察也匆匆赶了过来,敲了敲车窗,让里面的人下车。
肇事者没下车,只是把汽车车窗缓缓落下,从车里扔出了一张名片,说了句:"你们处理吧!"随后就把车窗缓缓升起,扬长而去。
肇事者的做派很是狂妄,一位警察想拦,却被另一位同事狠狠拽住胳膊,拿过名片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原来是他,怪不得这么狂呢,这可怎么办呀。
当时梁思永被甩出好远,脸上、腿上、胳膊上都是血,都是皮外伤。他不顾自己的伤口,忍着疼痛来到哥哥身边,在周围看客的帮助下,掀开摩托车,着急地喊着"哥哥",可是梁思成已经昏迷。
梁思永吓坏了,赶紧回家找父亲梁启超。幸运的是,车祸地点离家不远,几分钟就到了。
梁思成被背回了家,半个小时才醒过来。家里请了医生,医生看完后说,腰部以上没有问题,但左腿的伤势很重,应该是骨折了,需要送医院检查治疗。
家人很快就把梁思成运到了协和医院,医院的医生却诊断是腰部以上的脊柱受损,左腿没骨折,不需要动手术,休养两天就行。
还没过一天,左腿却疼痛难忍,医院再次复诊后,才发现之前误诊了,确认左腿股骨复合性骨折,这才做了手术。
反反复复做了五次手术才把左腿的骨折处完全结合上,但这次误诊还是错过了左腿的最佳手术时间,致使手术后,梁思成的左腿比后腿略短一公分,他从一个意气奋发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跛子",更不方便的是,鞋子都要专门定制。
那这位肇事者是谁?他为何如此嚣张呢?
他是政府高官——金永炎。
金永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担任过军政界诸多要职,1922年10月,被授予陆军中将头衔,担任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可谓是位高权重,更恐怖的是他的后台。
他的后台是当时的总统黎元洪,两人不仅是老乡,更是铁杆队友。所以在车祸发生时,金永炎才会如此从容镇定,扔下一张轻飘飘的名片,扬长而去。
[碰拳][进击的闪电]
如果这场车祸的受害者是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就算当场死亡,肇事者金永炎很大可能啥事没有。
但梁思成兄弟却不是普通人,他们是梁启超的公子。
梁启超夫妇的态度强硬,非得讨个说法,最后在黎元洪的"调解"下,金永炎只是赔付梁家两兄弟的医药费,并公开道歉。
金永炎虽然道歉了,但是这场车祸给梁思成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因为要休养,梁思成出国留学晚了一年。后来从事建筑学,调查古建筑的时候,经常需要长途跋涉,攀爬屋顶、屋檐,他的坡脚和受伤的脊椎增加了他的负担,受了一生折磨,更是在30来岁就患上了脊椎间软组织硬化症,经常需要把铁架子"穿"在衬衣里支撑眷骨。
虽然他的身体不是非常健康,但他仍旧一起踏遍了15个省,190多个县,2738处古建筑,为中国建筑史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建筑宗师。
幸好他的妻子林徽因也是建筑师,为了减轻丈夫的疼痛,虽是女子,却经常主动爬屋上梁,测量数据。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来看我]@进击吧闪电 了解更多故事。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和五子梁启礼三人都是院士,三子梁思忠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九个孩子,各个人中龙分,这得益于梁启超的教子经。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感言: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感言: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书信中说的最多的是安慰、劝解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的目标。
#与子女做朋友#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感言: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那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极有价值的作品。”
感言: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有目的考察。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这种结婚旅行,比当下单纯为了新奇和时尚的观光旅游更有意义。梁启超书信里指导他们写游记。
#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感言:梁启超说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气;另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童心童趣。
#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感言:猛火熬和慢火炖,就是要我们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消化知识的关系。
#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感言:每个家长都有很多自己悟到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孩子,梁启超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说,做官容易让自己的人格受损,容易让人养成懒惰和巧滑,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领域。梁启超应该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官吧。
#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感言: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职尽责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会很快失败。
#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感言:当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可见梁启超关注的是孩子的基础是否牢固,而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通达、健强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感言:梁启超认为,教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这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百年前家庭教育典范:
梁启超的家风,
值得当下年轻父母好好学习!
梁启超有9个子女,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为院士,其他6位也都是各自领域十分杰出的人才,他们是: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西点军校毕业的梁思忠、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经济学家梁思达、社会活动家梁思懿、革命军人梁思宁。
梁启超抛弃了传统中以“玩物丧志”为警戒而要求子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家训,而从现代人多样性生活的角度,要求孩子们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朝气和趣味的人,这样,人生才会更有兴味。
梁家“爱国、务实、上进、勤俭”的家风时代相传,很自然地养成了他们淳朴、进取的本质,体现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也就很自然地把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放在第一位。
在20世纪的中国,梁家的整体成就几乎绝无仅有,他们代表的“精英”,并不是财富与阶层的傲慢,他们知识、教养、胸怀、贡献构筑了真正的“精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对于今日之年轻一代在家庭教育方面焦虑的父母,值得好好学习。
这是拍摄于1908年日本横滨双涛园的一幅老照片,照片中的孩子是梁启超先生的9名子女,思顺(后排最高者)、思永(思顺前)、思庄(中间椅子上最年幼者)、思成(右一)、思忠(右二)。
梁思顺、梁思成和梁思庄是由梁启超的正妻李蕙仙所生,其余六名子女是由梁启超的侧室王桂荃所生。虽然王桂荃出身低微,但是两个女人相处却很融洽,她们把对方孩子一视同仁。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栋梁,梁启超非常重视教育,再他的影响下,他的九名儿女各有所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长子梁思成,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他和夫人林徽因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
梁启超,给儿女的信中是这样开头的:“一大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舐犊之情可见一斑,这群孩子们的成才要感谢一个丫头。
1、大女儿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享 年73岁。
2、大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享年71岁。
3、二儿子梁思永,近现代考古学家,享年50岁。
4、三儿子梁思忠,炮兵校官,享年25岁。
5、二女儿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享年78岁。
6、四儿子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享年89岁。
7、三女儿梁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享年74岁。
8、四女儿梁思宁,新四军战士,享年90岁。
9、五儿子梁思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控制专家,享年92岁。
真可谓: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一生娶两个老婆,第一个叫李惠仙,第二个叫王桂荃,王桂荃是李惠仙的陪嫁丫头,没名没份生下6个孩子。
李夫人55岁去世,梁启超56岁去世,并没有留下多少钱财,只留下九个孩子,最小的才四岁,王桂荃用尽82岁苦命人生,书写一个不平凡的母亲。
1924年8月,梁思成正拆看大姐梁思顺从国内的来信。林徽因问:“写些什么?”梁思成边看边嘀咕:“母亲病重了。”林徽因凑上去看,梁思成手慢,来不及盖,信里的一行字激怒了林徽因,转身就走。
原来,梁思顺与林徽音在国外读书,大姐来信了,信里不仅告知了梁思成母亲病重的事情,还说:也许母亲到死那天也不会接受林徽因做梁家的儿媳妇儿,我也不接受。
就是这句话,被林徽因看到了,一向骄傲倔犟的她怎么受得了,气愤又伤心,狠狠瞪一眼梁思成,转身就走。
梁思成等不及把信看完,赶紧跑上前去安慰,但作为理工直男的他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林徽因,那可谓是才貌双全,五官精致,眼睛有神,亭亭玉立,气质清新可人。而且她自小接受新式教育,十六岁跟着父亲去欧洲游学,眼界开阔,且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认识的人没有不喜欢她的。
这人见人爱的主儿,怎么就让未来婆婆和大姑姐不待见了?这事儿还得从一次演出说起。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5月,正逢泰戈尔的生日,四百多位京城著名的文化届名人都来为泰戈尔庆祝63岁的生日。为此,新月社安排演出了一场取材于印度史诗《摩呵婆罗多》的《齐德拉》。
演出中,林徽因扮演女主,徐志摩扮演爱神。男主另有其人,但不知为何观众都定睛在女主和爱神的互动上。演员演技太赞,赢得在场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演出如此成功,本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儿,但此时梁思成家人坐不住了,看完演出气的直跺脚。为啥?
众所周知,徐志摩一直在疯狂的追求着林徽因,他们俩的故事是在雾蒙蒙的英 国开始的。早年,林徽因父亲带她去英 国游学,就与父亲的忘年交徐志摩相识了。
初见,徐志摩对林徽因可谓是一见钟情,一来二去成了灵魂伴侣。在英 国的那段时间,两人似乎活在了诗里,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浪漫而唯美。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本应该是金童玉女的一对儿。
可是,1921年10月,林徽因与父亲突然回国了。独自留在英 国的徐志摩犹如一只跌落谷底的小鸟,落寞极了。
思前想后,他认定张幼仪是他理想恋爱的最大障碍。原来,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发妻,两人还育有一子。由于两人灵魂碰撞不到一块儿,所以并无感情。
于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徐志摩,于1922年初,不顾背负抛妻弃子的罪名,毅然决然地回国与张幼仪协议离 婚。
离 婚,这事儿在今天太普遍了,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可是冒很大风险的。由此可见,徐志摩是真的为爱癫狂了。之后,徐志摩就有了“中国第一个离 婚男人”的称号。
此时,离 婚的徐志摩兴奋的不行,以为铲除最大的障碍就能有情 人终成眷属了。于是,带着离 婚协议书,赶紧北上去找林徽因。
结果,突然得知消息,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缔结婚约。消息如晴天霹雳,徐志摩差点晕过去。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余情未了啊,之后的日子,只能与她频繁通信,诉说心中的思念了。
没成想,为泰戈尔庆生的演出,让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回光返照”了。演的真是入戏容易,出戏难啊。这戏被梁思成家人看到后,气的牙根儿痒痒。
很快,家人就送梁思成和林徽因去美丽国读书了。远离了徐志摩,感情也渐渐稳定了。但远在中国的准婆婆和大姑姐还对林、徐的旧情耿耿于怀,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无论家人怎样反对,好在林徽因和梁思成最终走到了一起。
于1928年3月21日,两人在加 拿大举办婚礼,正式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磪磪藏书阁
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人的事。
梁思成的母亲和姐姐对他们的婚姻极力反对,但最后也没能挡住有情 人终成眷属。在婚姻中,家人的意见永远是建议,最终做决定的还是这对儿男主和女主。
谁还没有过往,谁又没有故事呢。如果不是罪大恶极的原则问题,男主和女主爱的死去活来,家人就得该放手时就放手。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么!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唠唠
关注我@磪磪藏书阁 ,愿你停下脚步,相聚于此,让心灵上路!#林徽因# #梁思成# #徐志摩#
1935年,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的话只能到奈良。”林徽因听后气愤不已,她把孩子托付给梁思顺,骑着骡子走进了山西的深山荒野。终于在1937年,狠狠打脸了日本学者。
林徽因的身份有很多,诗人、作家、教师,但最应该被记住的,应该是她建筑师的身份。
她和丈夫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的开山鼻祖。
林徽因跟随父亲旅居欧洲时,迷上了建筑之美,16岁的她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梦想。
回国时,她兴奋地对梁思成说:“我要学建筑,做中国的女建筑师。”
梁思成爱屋及乌,也选择了建筑专业。
可以说,没有林徽因,就没有大匠的梁思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学成归国后,进入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把他们在美国建筑系的同学都挖了过来。
一时间,东北大学的建筑系人才济济、生机勃勃。
为了研究中国的古建筑,林徽因和梁思成开始了中国第一次野外考察。
从1930年到1945年,整整15年,梁思成林徽因走遍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
然而,野外考察的艰辛难以想象。
长年的野外考察,给林徽因本就弱的身体埋下了隐患。
几个文弱书生,牵着毛驴,行走在山林、庙宇、乡村等地方,在深山暮色中,汗流浃背,风尘颠簸,风餐露宿。
林徽因曾这样描述野外考察:“辗转于天堂和地狱之间”,“赖以食宿之处的肮脏和臭气”,往往使人“毛骨悚然、心灰意冷”。
经过考察,赵州桥、广济寺、佛光寺......等庙宇石刻终于等来了翻山越岭而来的探访者。
其中,佛光寺的发现直接打脸了日本人。
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
几年的田野考察都没有找到唐以前寺庙,林徽因和梁思成曾绝望过,但依然心怀一丝侥幸。
1937年,林徽因一行人在台山见到了佛光寺的真容,经确证,佛光寺大殿是鉴于唐代后期857年的原构,这是林徽因和梁思成野外考察中最辉煌的发现,直接推翻了日本的断言。
然而,随之而来的卢沟桥事变,使他们的野外考察被迫中断。
迫于战乱,1940年,林徽因一家搬到了四川李庄。
长期的外出考察,加上战乱中南渡的颠沛流离,林徽因到了李庄不到一个月后,肺病就复发了。
李庄没有医院和药物,林徽因的肺病越来越严重,逐渐消瘦,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神采。
战乱、疾病缠身、生活困苦,弟弟林恒战死,在李庄滞留的日子曾让她频繁想到了死亡。
可即便处于绝望中,林徽因也不愿离开祖国。
林徽因的美国好友费慰梅曾为她安排好一切,让她去美国休养,接受治疗。
但林徽因拒绝了:“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是万万不肯独自远避于万里海外的,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梁从诫曾问母亲,如果日本人真的入侵了四川,你会怎么做?
林徽因答:“中国的读书人,总有最后一条路走,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这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女子说出的话,她的家国情怀,她的民族大义,她对国家的深切热爱,让人敬佩。
在绝望中,对学术事业的追求让她燃起希望,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李庄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林徽因与梁思成决定用英文撰写并绘制一部《图像中国建筑史》。
此时,虚弱的林徽因已经是终日卧床,她只要稍感舒适,就半躺半坐地坐在床上翻阅资料,一遍遍地修改、补充。
直到抗战结束,书稿完成,梁思成在书中写“....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
然而,此时的林徽因已是油尽灯枯了。
1945年,林徽因被医生告知,她最多只有5年的生命了。
可林徽因依然把精力放在她最钟爱的事业上。
她在重病中参与完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只可惜,没有看到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的样子。
她抱病挽救景泰蓝传统工艺。
为了挽救京城的古建筑,她和梁思成四处奔走,痛哭。
林徽因痛心疾首地对市领导说:“你们拆的古董至少有八百多年历史,有一天后代子孙懂得它们价值之时,你们再建的就是赝品、是假古董!”
林徽因一语成谶,40年后,北京市开始修缮一小部分破损的明清城墙,整个北京城都掀起了一场捐献旧城砖的活动。
@半夏历史苑
林徽因的才是出众的才,她的貌是倾城的貌。
可人们说起她,只想到她和徐志摩、金岳霖的花边新闻,甚至对其冠上“绿茶”,见一个爱一个的骂名。
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损失,我们看不到一个人身上更大的价值,我们关注的点是如此的浅薄。
一个风华绝代,才貌双绝,在祖国危难之时选择与祖国同在的女子。
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建筑呕心沥血,一生都在追求艺术和美。
人无完人,除了徐志摩,她身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记住的闪光点。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你这长子梁思顺是怎么回事?
西安乱拍优质本地领域创作者梁启超的一家,你知道多少?
梁启超的9个儿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史上最强老爸”也不为过。
其中长女梁思顺、长子梁思成、次女梁思庄是梁启超第一任夫人李惠仙所生,其余的为梁启超第二任夫人王桂荃所生。
梁启超从1893-1924年,三十多年都在生孩子和教育孩子,这时间跨度有点长啊!
老实说,梁先生的子女固然优秀。但是,换句话来说这也是赢在起跑线上了。
很多人能有机会上学都不错了,更别提能像梁先生的孩子那样可以出国留学。
要么有钱要么有地位或者权力,不然普通老百姓没有几个能够跨越阶级的鸿沟,实现人生逆袭。
不可否认的是家族家训好是一个重要因素,才会后代人才辈出。
对于梁先生家的满门才俊,这在中国历史上怕也是十分罕见的,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不过,这9个儿女中,梁思成相对来说是比较出名的,大概也是因为跟林徽因有关吧!
1968年,82岁的王桂荃在农村破屋病逝,无子女在身旁,晚景凄惨。弥留时,她告诉邻居自己想和梁启超夫妇合葬。邻居疑惑询问:“梁启超牵连了你,就不怪他?”王桂荃连连摇头,笑答:“这是我第一次被称为‘梁启超的老婆’,死而无憾。”
王桂荃的男人,是梁启超,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的父亲。
两人在一起,是梁启超原配妻子李蕙仙一手安排的。
当年,李蕙仙身体不好,嫁给梁启超多年,才育有2女1子。
可唯一的儿子梁思成,身体从小单薄,李蕙仙不免担忧。
为了梁家人丁兴旺,李蕙仙决定为丈夫纳妾,她选定了自己的陪嫁丫鬟王桂荃。
而王桂荃也不负小姐期望,先后为梁家生下4子2女。
王桂荃性格好,做事周到,深得梁家上下的尊重。
梁家所有孩子都喜欢她,就连梁思成都称她为“很不寻常的女人”。
而梁思成这句话,正是王桂荃一生的真实写照。
当年,王桂荃出生在没有知识文化的贫穷家庭,父母去世后,继母就将她卖掉。
好在,李蕙仙母亲在回乡探亲的路上看到机灵的王桂荃,将她买回家。
自此,王桂荃的人生才开始有温暖的底色。
她珍惜并感恩让自己变好的小姐李蕙仙,也敬重崇拜梁启超。
最终,在李蕙仙和梁启超的赏识和督促下,王桂荃从一个只懂伺候的婢女,蜕变成长为精通日语、会算账持家的聪慧女子。
王桂荃吃过很多生活的苦,她不想让孩子们重蹈覆辙。
1929年,梁启超在李蕙仙去世后不久,也因病去世。
此后,全家生活重担落在王桂荃一个人身上。
梁启超生前虽功成名就,但他不爱财。因此,死后也没有给王桂荃留下一分积蓄。
当时,她的小儿子梁思礼不满5岁,只有李蕙仙的长女梁思顺和长子梁思成完成学业,其余6个孩子尚在读书。
即便是现在,没有男人帮衬,一个女人要保证这么多孩子的温饱也绝非易事,更别说在战乱年代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才。
可王桂荃却凭借智慧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做到了。
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桂荃只得将旧楼卖掉,自己去外面打工,增加收入。
后来,战争爆发,一家人的生活更难。
但王桂荃依然坚持让孩子读书,她把新楼出租,只留下梁启超的书房,自己和孩子则搬到后院。
对于王桂荃来说,梁启超的书房是他们全家最宝贵的财富。
不管多累,王桂荃都会抽空跟孩子们一起看书、监督孩子们完成作业。
此外,受梁启超爱国思想的影响,王桂荃也很爱国,不管多难,她都鼓励并支持孩子们像梁启超一样出国留学。
1941年,为了让小儿子梁思礼出国深造,王桂荃不惜变卖家产,借钱。
她常常用自己的理解,跟孩子们讲爱国故事,告诉孩子们要像父亲梁启超一样学成后为国家做贡献。
这是王桂荃的格局。
在王桂荃的言传身教下,梁思永成为考古学家,后被评为院士,为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轨道的过程中,起到了推进作用。
而她的小儿子梁思礼,也成为了航天事业方面的专家,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曾回忆说:“母亲一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我,让我克服了留学生涯和航天事业艰苦时期的种种困难。”
王桂荃虽出身卑微,但梁启超去世后,她却凭一己之力把孩子个个培育成才,缔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奇迹。
按理说,孩子都有出息,王桂荃应该安享晚年。
可结果并非如此。
当年,全国迎来特殊时期,因是梁启超老婆,王桂荃深受牵连,她被赶到农村,跟子女们失去联系。
在农村一间破屋里,王桂荃患病,没有子女照看,只有邻居偶尔来看望。
弥留时,她告诉邻居自己想和梁启超夫妇合葬。
邻居疑惑不解,村人都知她是因梁启超才被赶来农村的,便询问:“你就不怪他吗?”
可王桂荃连连摇头,她开心地告诉邻居自己很喜欢这个“罪名”,因为这是她第一次被称作“梁启超的老婆”。
王桂荃死后,村民们将她埋葬在小山坡上,可当时情况特殊,子女们也不敢前去寻找,就只能将此事搁置。
几十年后,梁家子孙才去寻找王桂荃的尸骨,但已经找不到。
最后,他们在北京梁启超夫妇的墓园旁新立了一块卧碑,并种下一颗树,题名“母亲树”,借此比喻王桂荃的一生。
自此,王桂荃终于实现心愿,又跟生前最爱的小姐和丈夫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