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贵亭个人简介

1、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原籍河北邯郸,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2、199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历史系,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师从千百年已矣马礼驾教授,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

3、1995年至1996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文化研究所做研究员,在南亚历史与文化方面采集历史文献;1997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院从事教学研究及文献追溯;

4、2005年回国至今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近代南亚史、南亚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影响等研究;博士生导师,

5、研究方向主要有近代中国外交史与南亚社会变革史,长期从事近代南亚及中国史研究,并著有《南亚: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等专著,参编数部文献译著,发表几十篇研究论文,南亚文化研究涉及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等;

6、服务国家重大社会主义项目,担任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7、受到文化部等部门邀请参加学术座谈会,以及参加全国学术会论坛等;

8、曾荣获文物部“全国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创新竞赛”一等奖,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等奖、中国国际艺术联合会“中国青年国际创意艺术设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奖等殊荣。

二、刘贵亭的学术成就

1、2007年至2015年,担任国家学术会议评审专家,参与多次社会科学论坛, Home Forum 论坛,国家宪法研究会,西部战略研究会等。

2、2009-2010年,担任中国历史学会驻外学者,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

3、2010-2013年担任中组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回国人员项目顾问”并任职“中国电影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

4、2012-2013年,被中国历史学会授予“中国历史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5、2012-2014年,被华中师范大学授予“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历史学者”称号;

6、2013-2014年,被清华大学授予“清华大学学者”称号,并被派遣加入清华史学院客座教授;

7、2014-2015年,担任中国历史学会地方社团学术委员,

8、2015年,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优秀项目”;

9、2015-2017年,担任中国历史学会地方社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7-2018年担任社团学术委员会主任;

10、2018年,入选北京大学“明启人才”项目;2019年,荣获中华历史学会“中国历史学会优秀历史学家”称号。

三、刘贵亭的社会公益服务

1、刘贵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曾帮助支教团去新疆、新西兰、尼泊尔,参加义工活动;2、帮助中国学校做宣传工作,在

一、刘贵亭的简介

刘贵亭,1900年出生于河南安阳市城关镇,原名刘英兰,祖籍河东蒙古族,汉族,1921年以第二名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后赴德国留学,1924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教于北京近代化学研究所,192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37年因英国化学家爱德华★夏普教授来华授课时担任翻译。

二、刘贵亭的职业生涯

1、在慕尼黑大学期间,刘贵亭开始他的化学研究,他负责完成了研究工作,取得了颇丰的成果,包括硝油酸盐的结构和振动研究,发展出硝油酸盐衍生物、甲酸酯及硫醇醛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对硝基衍生物的催化反应、異沸点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2、1925年,刘贵亭回国, 任北京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26年调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曾在1929年,1933年和1937年几次到英国进行访问研究。 1937年,刘贵亭为英国化学家爱德华★夏普教授来访中国时,担任翻译工作,他充分利用自己英语、德语写作和翻译能力,既精心记录爱德华★夏普教授与教科书和同行业的探讨,也及时把夏普的观点与汉学传统观点相比较,并作出了比较总结。

3、1938年8月,刘贵亭开设由日本《科学博物》编委会联系大阪帝国大学教授野本处长编写的《现代日本的科学》研究班,1939年毕业后,他留在大阪继续新建化学实验室,从事现代日本化学实验室最新发展研究。

4、1940年,刘贵亭应聘至上海国立淮海医学院,担任教授,并任中国化学会正副秘书长兼教授, 后调任至上海医学院化学系教授,主要负责中药类新药的研制及有机、分析和无机实验教学等。

五、刘贵亭的贡献

1、刘贵亭在日本留学期间历时三年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绩。他发展出硝油酸盐衍生物、甲酸酯及硫醚醛衍生物的制备方法;研究催化反应、異沸点和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主持起草了中国化学报和上海化学报,在科学领域发扬光大了中国科学家们的名号。

2、上海医学院在他担任教授期间,他正式成立中国化学会,及时关注中药类新药研制、有机、分析和无机实验研究,为提高中国的科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刘贵亭是中国化学科学界的奠基者,也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教授,他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获得了学生,同行们的敬仰。他还受聘为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教育、科学、临床领域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