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汉服的吉尔吉斯斯坦姑娘。这里是诗仙李白出生地,是不是隐约可见的大唐风韵?

汉服启到画龙点睛之神韵。女孩子着汉服透着媚、透着美。漂亮。

吉尔吉斯族在我国叫做柯尔克孜族。

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吉尔吉斯斯坦:自称是汉朝后代,竟用《史记》编本国历史

 

在中亚五国中,有一个与中国接壤的吉尔吉斯斯坦,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72%是吉尔吉斯族。a

吉尔吉斯族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柯尔克孜族,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其实发音相近。

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渊源颇深,除了名字,这个国家还自称是汉朝后代,更用中国的《史记》来编写自己国家的历史,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多人都知道西汉抗匈奴名将、飞将军李广,却比较少人知道他有一个“善射,爱士卒”的孙子李陵。李广死后,李家人才凋零,看上去就只有这位李陵富有才干,可以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但现实对李家却十分残酷,李陵在公元前99年,参与汉武帝征匈奴,负责运送粮草。

想不到他率领的五千人,却碰到匈奴三万人主力。李陵虽然率军苦战,无奈敌众我寡,除了极少数人走脱回去送信外,其余全军覆灭。

李陵打算假投降,潜伏在匈奴单于身边,找机会将其杀掉。

消息传回汉武帝耳边,汉武帝将信将疑,派人深入匈奴境内查探真相。

派出去的人根本没看到李陵的人影,却回来报告:李陵正在训练匈奴的士兵对抗汉军!

汉武帝一听,勃然大怒,群臣也纷纷附和。汉武帝在盛怒中,不分青红皂白下令将李陵留在长安的全家老少几百人全部处斩。

悲恸传来,李陵彻底断了回归汉朝的念头,假降成了真降。单于把女儿嫁了给他,还给他分配了一块土地,让他带着家人以及其他汉军降卒生活,这片土地在如今的叶尼塞河上游,称为“坚昆”。

李陵在匈奴20多年,最后死在那里,他留下的后代,则继续在“坚昆”一带繁衍生息。从汉入唐,“坚昆”的名称也变成“黠戛斯”。

公元648年,唐太宗贞观年间,黠戛斯朝贡团在酋长率领下,抵达长安。酋长自称是李陵后裔。并说在他们那里,一旦生出黑头发黑眼睛的孩子,就是“陵之后”,李陵的后代。

因为有这层关系,黠戛斯与唐朝关系十分密切,多次协助唐朝出兵对抗突厥。

唐朝由盛转衰,黠戛斯与中国的关系也渐渐疏远。到了元朝,黠戛斯被称为“吉尔吉斯”,这个名字一直延用至今。

1864年,吉尔吉斯人的土地被沙俄帝国侵占,被俄罗斯、苏联统治了100多年。一直到苏联解体。

吉尔吉斯斯坦虽然获得独立,但国内问题不少。

吉尔吉斯斯坦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北方以放牧为主,南方则以农耕为主。北方有工业,经济发展快,人的思想开放。南方农村地区,人均收入低,更加传统保守。

在这种大背景下,吉尔吉斯斯坦南北方的人互相看不顺眼,南北方人都想执政,国内政局动荡。

在这种局面下,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急于寻找弥合人民裂痕的方法,唤醒人民的民族意识,促进国内团结。

但吉尔吉斯一直缺乏自己的历史资料,甚至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现在的吉尔吉斯语还要借用俄罗斯的西里尔字母来拼写。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翻找周边国家的历史记载来追寻自己文化的遗迹,其中最重要的查找对象,就是有悠久修史传统的中国。

在吉尔吉斯留学生的努力下,“坚昆”“黠戛斯”这些中国史书上的记载被搬运回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他们的信史,并且堂而皇之出现在学生的课本,以及国家档案中。

根据《史记》中“坚昆”的记载,吉尔吉斯斯坦的历史一下子上溯到了公元前,文明史长达2000多年,不要说在中亚,就算放眼整个欧亚大陆,能超过这个数字的文明也真不多。

如果中国史书上的记载,真能令到吉尔吉斯人民互相融合,不分彼此,达到民族认同,那也是一件好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打开眼界#

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最近提议,要把首都比什凯克的部分俄语地名改为吉尔吉斯语地名。

作为曾经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在近代受俄罗斯影响巨大,即便独立已经三十多年,依然将俄语列为官方语言。

其实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的俄罗斯族已经很少了,占比不超过5%,但由于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高度依赖俄罗斯的援助,吉尔吉斯斯坦还是不敢废除俄语。

目前,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设有一个军事基地,用于监视美军在中亚的行动。

#头条创作挑战赛#

周边文化的影响与强权的改造对一个民族影响有多大?看今日的吉尔吉斯民族便可知晓。

吉尔吉斯,根据史书记载极有可能是汉代投降匈奴的李陵部众后裔。他们本游牧于今叶尼塞河畔,是一群居住在东西伯利亚森林中的百姓,曾被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等多个漠北强权统治。被统治意味着被压迫,这支可能流淌着汉人血液的民族在回鹘统治后期终于忍无可忍一举推翻了回鹘政权,由此草原进入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分裂时期。分裂的草原最终在成吉思汗手中完成一统并最终成为了蒙古帝国的核心。作为紧邻蒙古帝国核心的游牧部落,吉尔吉斯早早便归降了蒙古帝国并在蒙古帝国分裂后一直从属于西部蒙古部落(即卫拉特蒙古)统治。

吉尔吉斯民族发生最重大改变的时刻是其处于准噶尔汗国统治时期。准噶尔 ,卫拉特蒙古四大部落之一,作为卫拉特蒙古中最强大的一个,其在17世纪上半叶完成了卫拉特蒙古的统一,建立了强悍的准噶尔帝国。准噶尔帝国的辉煌想必国人是十分清楚的,作为能够匹敌大清王朝的强大国度,准噶尔人的确给清朝制造了巨大的麻烦。然而与清朝的战争只是准噶尔人一个方向上(东方)的行动,在其西方与北方它同样力撼了另一个帝国的扩张。没错,它就是沙俄。

沙俄自16世纪末覆灭了其东侵道路上最后一个国家-西伯利亚汗国后便将目光锁定在了叶尼塞河流域。作为西欧贵族钟爱的奢侈品-貂皮的“供应商”,俄国人对吉尔吉斯人手握的貂皮资源是极度垂涎的。阿尔巴津(1657)、叶拉夫宁斯克(1660)等一系列城堡的建立让沙俄正式染指了吉尔吉斯人的世居住地。面对俄国人的公然入侵,吉尔吉斯人的宗主国-准噶尔人数次派兵攻击。奈何准噶尔人缺乏攻城攻城器械,因此根本无法完全驱逐俄国人。于是被逼无奈之下,准噶尔人决定避俄锋芒将吉尔吉斯人南迁。

现代吉尔吉斯人聚居的伊塞克湖畔的北帕米尔高原地区便是当时准噶尔人为吉尔吉斯人选定的新居留地。这片居留地西接哈萨克草原东临塔里木盆地,是当时中亚地区的交通要道。这里的人们在10-11世纪的喀喇汗国东进历史中完成了伊斯兰化。作为新来驾到的民族,本同准噶尔人一道信仰藏传佛教的吉尔吉斯人显得极其格格不入。为了尽快适应融入这片土地,吉尔吉斯人开始改变其宗教信仰。尤其是在准噶尔汗国被清王朝覆灭之后,吉尔吉斯部落的转变变得更为彻底。至19世纪初,吉尔吉斯成为了当地信仰伊斯兰教部落中最为坚定的一员。

吉尔吉斯人的改宗可以视作周边文化对外来民族改造的典范。但这种改造并未就此定型。19世纪后半叶,随着吉尔吉斯新宗主-大清帝国的衰弱。早已觊觎中亚良久的沙俄果断出手,通过扶持阿古柏叛乱及外交讹诈成功地将吉尔吉斯地区纳入了俄国版图。而当时间进入20世纪,伴随着苏联的建立,俄国文化进一步侵入该地。沙俄化的姓氏与饮食文化使得吉尔吉斯人与祖先的差距越来越大。纵使1991年苏联帝国的轰然倒塌,这种变化早已被深深铭刻在吉尔吉斯的血脉之中。如今除了偶尔的宗教反复(本质上是西方国家扶持下的颜色革命),他们与昔日的宗主与邻居-蒙古人已完全脱离了文化联系,更不用提他们曾经拥有的汉家基因。文化的改造令吉尔吉斯人除了脸庞的似曾相识外已彻底成为了我们所不熟悉的异域国度!

跟着地图看世界

驻守在帕米尔两国边界的边防士兵中,我国有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高原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族),塔吉克斯坦有平原塔吉克族、吉尔吉斯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

因为两边塔吉克族的语言完全不通,两国的塔吉克族均听不懂对方的塔吉克语(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为o音化波斯语,我国塔吉克语为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与我国色勒库尔语最接近的是塔吉克斯坦的舒格楠语)。

于是有意思的一件事就诞生了,因为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可以互通(1921年前统称为察合台语),以及两国都有吉尔吉斯人,因此两国在沟通的时候,除了蹩脚的俄语、英语单词外,常有我国维吾尔族官兵和塔国乌兹别克族士兵完成,或者由两国的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族)士兵充当中介完成(情况居多)。驻守在帕米尔高原中方与塔方国界两侧最近的两国村庄,也均为柯尔克孜人。

差距这么大,塔吉克斯坦那边按理说也有高原塔吉克族,但是边防军一般都是来自杜尚别及苦盏的平原塔吉克。塔国内战的时候,巴达赫尚的高原塔吉克,首都及南部的平原塔吉克,苦盏及北部的乌兹别克,构成了三足鼎力,塔吉克斯坦当时差一点要一分为三的悲惨命运,最后还好统一了。

蒙古与蒙古能沟通,但是塔吉克斯坦边防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县)边防无法沟通需要借助其它民族。

来段绕口令。打西边塔吉克斯坦来了几个塔吉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族士兵,打东边中国来了几个维吾尔,塔吉克柯尔克孜士兵,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士兵听不懂中国塔吉克族士兵的话,而中国维吾尔族士兵听得懂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族士兵的话,柯尔克孜族也听得懂吉尔吉斯族的话…

中亚五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不是十月革命的1917年,而是在1924年苏联在中亚进行民族划界之后!

十月革命前夕,中亚约有1200万本地人,分属于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卡拉·卡尔巴克、维吾尔、库兰马、邓干、沙特·卡尔慕克、杰姆席德、查沙拉、布哈拉犹太人、山地伊朗部族等。

在这些居民中,乌兹别克族和哈萨克族各有350万以上,塔吉克族、吉尔吉斯族和土库曼族都不到100万。

本来国家的趋势就应该是民族融合,苏联搞民族识别划分加盟国就是一颗定时炸弹,解体后上千万俄族人瞬间就成了侨民。

中国因为一个千百年来大一统国家,从来没有民族种族之分,更多的是地域之别,信仰之异。前苏联这种民族划分流毒甚远,现阶段已经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未来取消划分才是正道。

【布哈拉人长得像印度人】

我绕了乌兹别克斯坦一圈,从东部到南部,发现他们境内不同地区的人长相也有所区别。

比如费尔干纳盆地由于有很多吉尔吉斯族混居,所以费尔干纳地区有相当部分人想的是蒙古相。

到了布哈拉这座乌国南部城市,当地人的肤色则迅速黑了不少。

街头目测一半的人口都是黑肉底的肤色。

这可能也跟历史上印度人长期在这里通商后,导致的民族混合有关系。

(我记得疆内维族也有差异北疆的维族比较白、东疆的长得更蒙古相,和田的长得像印度人)

19世纪80年代,亚洲的25个民族,有你认识的吗?!

1、尤卡吉尔人;

2、奥斯蒂亚克人;

3、蒙古人;

4、拉其普特人;

5、吉尔吉斯人;

6、通古斯人;

7、雅库特人;

8、藏人;

9-10、中国人(汉族?)男女;

11、僧伽罗人;

12、克什米尔人;

13、波斯人;

14-15、马来人男女;

16、托达人(Toda,印度南部游牧民族);

17-18、安达曼人男女;

19、维达人(分布在斯里兰卡);

20、尼格利陀人(矮黑人);

21-22、日本人男女;

23、琉球人;

24、朝鲜人;

25、阿伊努人!

在瓦罕走廊,摄影师汗斯路遇一名吉尔吉斯族的牧民,棱角分明的脸上写满干练。阿富汗境内的吉尔吉斯族是19世纪初从帕米尔高原北部迁徙过来的,人数并不是很多。摄影/汗斯 ​​​

吉尔吉斯和国内柯尔克孜是同一民族,民族习俗基本相同,但与汉民族有别。不要乱论习俗。

申典启

【吉国有3800位中国男人跟当地吉国太太结婚】 今天朱姐带我见了当地两位华人,都是娶了当地媳妇,之后会写详细的故事。 当地人嫁给中国人之后,基本上完全随中国习俗,第二代孩子长相和中国人没区别。

问了一下,民宿老板娘(吉尔吉斯族),完全不知道李白这个人。

我用翻译软件翻成俄语:“李白是一个中国古代的诗人,他1000多年前出生在现在的托克马克。”

老板娘表示很困惑,她说这个让我问问我老公。

然后老板娘很仔细的拿了一张贴纸,拿出笔让我写李白这个人的名字,我写了俄语的发音:“LI BO”。

老板娘困惑说,我真没听说过

半个小时后,她老公回来了。

她老公一见到我先跟我打招呼:“你好。”

然后问我是不是东甘人。

我说不是,老板娘着急的拍拍她老公肩膀:“老头子,你问你勒,你知不知道李白这个人?”

她老公用翻译软件问我,李白是东干人吗?

我心想(这哪儿跟哪儿啊……)

男主人说我去问问我东甘的朋友,知不知道李白这个人。

我说,好的。

与我国新疆相邻的三个中亚国家,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人的长相,一下就能分出来。

哈萨克和吉尔吉斯本来都是钦察人,又都有奈曼克烈部等等,本来就是一体的。

有人说,塔吉克人的鼻子很好认。其实,鼻子眼窝都很好认,哪怕和维吾尔族站在一起,都一眼能看出来!

过去,苏联有“真乌兹别克”和“假乌兹别克”的说法,这个真假都没有贬义!#乌兹别克斯坦#

真乌兹别克的自称是:özbek,假乌兹别克的自称(苏联让他们自称)是:özbeg,前者是历史上乌兹别克汗国的建立者,他们属于突厥民系里的钦察,和今天的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在我国叫柯尔克孜)、卡拉卡尔帕克是一个体系。

这部分人只在今天撒马尔罕郊外还有少量,如果你仔细去听他们的语言,不是说和哈萨克语很像,而就是和哈萨克语一模一样,这就是真正的乌兹别克语。

而假乌兹别克是苏联1924年民族识别后的一种民间叫法,özbeg是典型的突厥民系里葛逻禄—回鹘—样磨的语言特点,这种乌兹别克语与我国南疆的维吾尔语最为接近,在1918年之前都叫察合台语。这一民系至少占目前乌兹别克斯坦的75%,他们历史上从未自称过乌兹别克,被苏联以“掺沙子”的模式加入到“真乌兹别克”这个群体。

此外,就是平原塔吉克族在民族识别中加入乌兹别克族,主要是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两个城市发生的结果,今天这两个城市的老百姓还是以平原塔吉克族为主,数量为80%,剩下20%的乌兹别克族就是当年平原塔吉克族改的。

所以读中亚史料,要把“真假乌兹别克”分清。当然今天无论什么民系都被统一在“özbek”这个自称中。

历史地理太乏味,孩子不愿意学,怎么办?《地图上的全景世界史》精装全2册,画给孩子看的世界历史,包邮哦!

跟着地图看世界

为什么在瓦罕走廊,无论是中国段,还是阿富汗段(东部),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的部分(地图上小帕米尔连接的阿克苏河部分),这个周围的居民不是以塔吉克族为主,而是以柯尔克孜族(国际叫法:吉尔吉斯族)为主?比如我国境内的瓦罕走廊段,唯一的村子叫:阿特加依里村(阿提牙依勒),这个是我国瓦罕走廊地区唯一有定居居民的地方,村子也叫排依克村beyik/payik,村民清一色全部是柯尔克孜族,从这个村往西,沿着明铁盖河(也叫卡拉其古河),所能看到的地名也均为柯尔克孜语命名,包括明铁盖mingteke(千只羊)、卡拉其古(karachukur)、克克吐鲁克(koktorok)等等,一直到中阿界山才出现第一个瓦罕塔吉克语地名:瓦根基(wakhjir,含义通向瓦罕的山)。

而翻过这个界山达板,进入阿富汗境内,在东段,依然是柯尔克孜族的畜牧地,看不见塔吉克人。大概在走到中段的时候才能看到瓦罕塔吉克人。中国这边也一样,在整个瓦罕走廊,很难看到几个塔吉克人,一直要到克吉克巴依、波斯特多克特村一直到达布达尔乡,才能看到中国的瓦罕塔吉克。

其实,回到清朝,当时在整个南疆,从天山南路一直到帕米尔高原,驻牧的是布鲁特人(也即今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所以在关键的位置节点(当时叫卡伦,现在叫边防哨所),清朝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布鲁特人,用现在的话说就叫亲信。

清朝并没有用塔吉克人,一来是当时西段的瓦罕酋长国还存在,清朝并不信任塔吉克人的忠心,而且这期间,瓦罕塔吉克人在罕萨河谷还出现了推翻当地政权自立mir的情况,所以清朝乐于在东西瓦罕人中间驻牧柯尔克孜人,防止其统一。

同样,在费尔干纳盆地从奥什到gulcha(古丽察)再到伊尔克什坦,将南疆绿洲百姓和费尔干纳绿洲百姓相阻隔,清朝也安排了柯尔克孜人驻牧,并且只给他们发放军械。

这样在不考虑北疆锡伯营、索伦营、额鲁特营的情况下,清朝将南疆沿雪山山脊的东西借助柯尔克孜人游牧于其间的天热优势,将天山到帕米尔沿线的东西居民隔开,因为柯尔克孜人的忠心,清朝把一部分军权交到柯尔克孜人手里!

吉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内,展示的吉尔吉斯人游牧生活方式,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吉国传统服饰。

图2,应该是他们传统游牧民族的酒壶,深受蒙古族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看出,历史上这个民族和绿教甚远,近代才绿化,并且绿化程度比较浅……

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有一个“甘肃村”,直到今天,他们还说着陕甘方言!

居住在这个“甘肃村”的居民,他们的祖先都是从甘肃迁徙至此,虽然远离故土一百多年,但他们依旧保持着甘肃,陕西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些“甘肃村”的居民,就是世人口中的“东干人”!他们大部分为清朝中后期,因战乱等各种原因,迁徙到中亚的甘肃人,陕西人。

如今,虽然地处中亚,但直到今天,他们依然说着陕甘方言,且“东干人”的语言还保留着大量古汉语的说法。

“衙门”、“大人”、“衙役”、“学堂”、“使唤”、“路数”、“营生”,这是东干人每天都要说的词。

他们称总统为“皇上”或“皇帝”,称商店为“铺子”,称银行为“钱庄子”,称货币为“贴子”。

他们把朋友称为“联手”,称理发师为“待诏”,把“签名”叫“画押”,把结过婚的妇女叫“婆娘”,等等。

没想到,大量早已经被我们抛弃的古汉语词汇,竟在东干人这里,得到了传承!

只是文字这一块儿,汉字没能在东干人这里得到传承,可能是当年迁徙时,人群中很少有人能书写文字的缘故,如今的东干人,有属于自己的文字。

在2016年,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人口超过66000人,属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少数民族。

由于东干人说汉语,且生活习俗,文化传统都与当地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东干人在吉尔吉斯斯坦,算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

就感觉,这些迁徙到异国他乡的人们,能够将故土的语言完整的传承下来,而不是彻底融入当地,就感觉东干人,这些年来在当地的生活,应该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