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伐魏前线病死后,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杨仪、魏延不和,朝野笼罩着一种惶恐不安的气氛。
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上书给刘禅:“我如果死了,国家大事适合托付于蒋琬。”刘禅遵照诸葛亮的嘱托,任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封安阳亭侯。
蒋琬刚居高位,一举一动都会给国事带来影响。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蒋琬胸有成竹,镇定自如。他既不因丞相之死而悲悲切切,终日垂泪,不知所措;也不因为掌握了大权而喜于形色,轻举妄动。他沉着冷静地处理国家大事,有条不紊,和平日没有什么两样。
属下看到蒋琬这样临危不乱,稳重谨慎,无不叹服。刘禅也更加尊重他,升蒋琬为大司马,总揽国家大权。
刘备占据四川后,任命蒋琬为广都县令。对县令这芝麻官,蒋琬感到非常屈才,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用武之地。于是他天天喝酒,从来不理政事。
有一次,刘备出巡到了广都,蒋琬正喝得烂醉如泥,无法前往迎接。刘备到了县衙一看,许多人跪在门前,等候大老爷升堂。见了这种情景,刘备火冒三丈,下令把蒋琬立即处死。诸葛亮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非常着急,立即快马赶来,面见刘备,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并不是那种只能做管理方圆百里的县令的人才。再说,他也没什么大的过错,主公还是放了他吧。”于是,刘备赦免了蒋琬。
没有过多久,蒋琬被调任到什邡做县令,他一改以前的作风,尽心理政,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称赞。
这段时期,蒋琬做了一个梦,看见一头牛在他门前,身上血流如注。他找占梦专家赵直圆梦,赵直告诉他,这是个大吉大利的梦,说他将来要当三公丞相的,劝他好自为之。
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真地把蒋琬调任京师成都,让他做了尚书郎。后来刘禅继承了皇位,诸葛亮辅佐他。诸葛亮知道刘禅是什么货色,一切大小事情都自己亲自处理。他起用蒋琬为自己的副手,先后任丞相府参军、长史等官职。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遵照诸葛亮的嘱托,任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封安阳亭侯。对于蒋琬的提升和显赫的地位,不是所有的人都心服口服。担任东曹椽的杨戏,向来沉默寡言,性格高傲内向。蒋琬每次找他商议公事,他不是躲在家里不见,就是置之不理,一副清高自傲的样子,弄得蒋琬十分难堪。
见此情景,就有人向蒋琬进言说:“您每次和杨戏议事,他都装作没有听见的样子,不理不睬,这样傲慢无礼,分明是看不起大人,您就教训他一下吧。”蒋琬听了,并不生气,而是心平气和的解释说:“人的心各有不同,就好象人的面孔各有不同一样,如果一个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卑劣行为,连古人都看不起。我了解杨戏,他不是那种口是心非的人,所以我们在一起议事时,他不愿违心的同意,如果公开表示反对,又显得我的意见不对,影响我的威信,所以,他只好沉默不语,这样做,正是他认为最恰当的办法。”蒋琬这一番体谅他人的谈话,后来传入杨戏耳中,杨戏非常感动,与蒋琬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督农官杨敏是个自高自大的人,他只服诸葛亮一个人。蒋琬当了大司马后,他经常在别人面前说:“蒋琬处理问题平庸,工作没有一点起色,远不如诸葛丞相。”有人把这些话传给了蒋琬。蒋琬听后非常坦然地说:“我的才干的确比不上诸葛丞相,别人这么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蒋琬认为,诸葛亮的北伐路线多经过山区,道路崎岖,军粮难以接应。他制定了从水路东下,用船只运粮的计划。姜维北伐时,蒋琬就派杨敏从水路运粮。谁知道杨敏根本不把蒋琬的命令当一回事,玩忽职守。而姜维也因为军粮缺乏,差一点全军覆没。蒋琬非常生气,把杨敏革职,关在狱中,后主刘禅知道这件事后,下旨处死杨敏,株连三族,许多人都认为杨敏必死无疑了。正在处理公务的蒋琬听说了这件事,急忙进宫,他对后主刘禅说:“杨敏犯了军法,应当治罪,但他当督农时,工作很出色,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应杀他,再说,杨敏犯法,他的家人并没罪过,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过失就株连全家啊,请圣上三思。”刘禅想了想,就赦免了杨敏的家人,对杨敏也从轻发落,只把他流放到南疆。
蒋琬又张罗了几次北伐,但都因为蜀国力量太弱小,没有结果。惨淡经营10几年后,蒋琬病逝成都。蒋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受到蜀国上下的尊重。人们也因他才智超群,治国有方,与诸葛亮、费袆、董允合称为“四相”,又被誉为“四英”。
其实蒋琬死后阿斗就主政了。只不过阿斗本人能力不行,因此他还是得扶立其他人理政。
比如说陈祗,黄皓这些人。名声不好,但的确是得到了阿斗的支持才上位的。
陈祗这个人大概是费祎死后上位,擅长权术,依靠费祎和阿斗的赏识,权利甚至在姜维之上。
他也是姜维北伐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也是黄皓的政治盟友。
死后谥号忠候(在蜀国死后有爵位谥号的人不超过15个,赵云的谥号都是姜维时代才给的)。
陈祗历史上评价不高,他主政时期被称为“陈祗乱政”,认为他是一个祸国奸臣,但是近期也有给他犯案的大忠似奸说。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有野心很想有作为但是能力差一些的人。
公元225年,蜀汉诸葛亮想要写信给叛将孟达互通消息,但是这个想法当庭就遭到了蜀汉大臣费诗的坚决反对,费诗据理力争地说道:孟达,这小子,昔日背叛刘璋,后来又背叛我主刘备,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不值得丞相写信给他,诸葛亮听后沉默不语!
费诗,南安县人,本是益州牧刘璋的下属,担任绵竹县县令。
公元212年,刘备与张松图谋西川之事暴露,益州牧刘璋与刘备彻底决裂,双方兵戎相见,刘备依靠强兵先后拿下益州多座城池,直逼益州军事重镇绵竹县,镇守绵竹县的费诗,见刘璋兵败已成定局,在加上他不忍生灵涂炭,最终选择了向刘备开城投降。
公元214年,刘备强势击败刘璋,成为益州新主,他任命费诗为督军从事,后续又将其提拔为牂柯郡太守,镇守一方。
费诗,为人坦坦荡荡,总是以大局为重,刘备进汉中王之后,对麾下的大将都进行了封赏,但时这个封赏却引起了不小的争端,当时,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的这个事情,触怒了镇守荆州的关羽,关羽认为将自己与黄忠这样的老兵并列在一起,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耻辱,因此他对于前将军的这个“封号”表示拒绝。
刘备知道这个事情之后,觉得很是为难,于是就派遣费诗去往荆州去劝说关羽,到了荆州之后,关羽一直在发牢骚,抱怨,费诗见此情形,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用萧何、曹参等名臣的事例来说服关羽,关羽一听,觉得费诗说得在理,便欣然接受了这个前将军的这个封号,而费诗在这件事情上,始终以大局为重,不偏不倚,化解了关羽对于老将黄忠不满的情绪和态度。
公元225年,魏国降将李鸿来到汉阳县拜会蜀汉丞相诸葛亮,将孟达想要重归蜀汉的心声透露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听后,觉的应该与孟达写信互通消息,争取他率部重归蜀汉,但是在场的费诗却发表了不同观点。
他认为孟达是一个典型的墙头草,两边倒,他先前背弃过刘璋,后来又背叛我主刘备,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下场绝对不好。
诸葛亮听取了费诗的意见之后,只是默不作声,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但不久之后,诸葛亮仍然派出了信使前去联系孟达起兵反魏,孟达接到书信后,表示自己愿意听后调遣。但是这个事情最终被曹魏权臣司马懿知晓,司马懿首先稳住了孟达,然后快刀斩乱麻,将孟达的势力连根拔起,最终将孟达诛杀。
而这个事情,也充分证明了费诗是有先见之明的,他早就料想到孟达反复无常,必定会招致杀身之祸。
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和“意志”,成为蜀汉首席军政大臣,他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之后,就对费诗委以重任,任命其为谏议大夫,让其为蜀汉政权建言献策。
说实话,这个职务对于费诗来说,属实是有点屈才,虽然说费诗相对于诸葛亮,蒋琬等人在治国理政上尚有差距,但以费诗的能力来说,完全可以胜任尚书令等职务,但是因为其为人太过正直,说话直来直往,不太讲究,这就使得他与蜀汉的文武百官之间的关系处的并不融洽,因此这就使得蒋琬不敢将其安排在在一个重要的职务之上,以免引发不小的冲突和争端。
我们回顾费诗的仕途轨迹,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蜀主刘备在世,亦或者是诸葛亮执政蜀汉军政大权的时候,费诗的职务始终都没有进入到蜀汉权利的核心圈层之中,他担任的这些职务根本不足以让其施展才华。
费诗,这位蜀汉的大臣,可以说是蜀汉政权里被低估的一位文臣,他一辈子没有被重用,印证了这句“性格决定命运”的名言,如果他能够将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稍微的改进,或许他的仕途会更加好走,他也能够像蒋琬,费祎那样,成为被后世所传唱的蜀汉名臣。
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想要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黄门侍郎董允听闻此消息之后,便第一时间跑到皇宫来劝解后主刘禅,他对后主刘禅说道:古时,天子后宫里的妃子人数不过十余人,现今陛下的后妃人数已经达到这个数量了,不适宜再增加了,后主刘禅听后,便放弃了增加后妃的这个想法。
董允,南郡枝江人,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跟随其父董和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从事。后续,刘备率军拿下益州,成为益州新主,刘备延用蜀中旧人,董允因而受到了任用。
董允为官正派,勤于政务,深得蜀主刘备的信任,为此,刘备特意任命董允为太子洗马,负责教还是储君的刘禅理政学习。后续,蜀主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主刘禅即位,称帝,任命董允为黄门侍郎,协助自己处理朝廷事务。
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兵北伐,临行之际,他担心后主刘禅没有定力,贪图享乐,不理政务,于是乎,诸葛亮就将董允提拔为侍中,统领宫中禁军,督促后主刘禅勤于政务。
诸葛亮在成都的时候,后主刘禅不敢有太过造次的行为,每天都按时上朝,下朝,批阅奏折,但是等到诸葛亮率军北伐,离开成都之后,后主刘禅就彻底释放了自己,开始胡作非为,贪图享乐,他甚至派遣下属们到民间为自己挑选美女,供自己享乐,好在董允及时叫停了这个行为,才没有惹出多大的乱子来。
后主刘禅本以为诸葛亮率军出征之后,就没有人监督自己了,但没有想到又站出来一个董允,后主刘禅心里十分的不情愿,但是没有办法,面对原则性极强的董允,后主刘禅还是选择了妥协和配合。
公元234年10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临终之前,将蜀汉军政大权托付给了尚书令蒋琬,蒋琬成为蜀汉的主政大臣之后,因董允辅佐后主刘禅有功,便上谏后主刘禅,给予董允爵位和赏赐,但是董允却推辞不受,说辅佐后主都是作为臣子的分内之事。
随着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病逝,后主刘禅越发的“躁动”起来,宦官黄皓投其所好,带着后主刘禅游戏皇宫,使得后主刘禅荒废了朝政,董允看到这种状况之后,便据理力争地劝解后主刘禅,并且对宦官黄皓进行了言语警告,警告其不可越线专权,宦官黄皓十分害怕,因此便不敢有过分的行为。
公元244年,蜀汉朝廷掌握军政大权的大司马蒋琬疾病缠身,自知时日无多,便将自己手中的权利传给了尚书令费祎,令其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同时,蒋琬任命董允为尚书令,帮助费祎治国理政,而董允没有辜负大司马蒋琬的临终嘱托,帮助费祎将蜀汉治理的井井有条。
由于董允不仅要帮助费祎治国理政,还要在蜀汉朝堂上督促后主刘禅勤于政务,辛劳程度可见一般,最终重病缠身,在公元246年,病逝于成都。
董允死后,接替其职务的侍中陈祗,乃是一个阿谀奉承之辈,他与宦官黄皓狼狈为奸,宦官黄皓为了把持朝政,频繁陷害蜀汉大将军姜维,逼其出走成都,同时,又用各种花言巧语迷惑后主刘禅, 使其荒废朝政,最终导致蜀汉被魏国击败,后主刘禅也成为了亡国之君。
董允终其一生,辅佐两代蜀汉皇帝,他兢兢业业,不为名,不为利,为了蜀汉的江山社稷,用尽了自己所有的气力和人生,但是造化弄人,世事难料,随着他的病逝和离去,蜀汉政权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制衡”后主刘禅的贤臣,后主刘禅也彻底释放了自己,开始放纵与宣泄,最终导致蜀汉朝堂之上宦官当道,失去了立国之本,在三国时代中,成为了第一个出局的国家!
#姜维已经自杀身亡,为何还遭魏兵剖腹取胆#
姜维,为我们留下“姜维一计害三贤”的、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名将,他四次跟随诸葛亮出师北伐,立下赫赫战功。
而在他自杀之后,魏国军士还将他的尸体开膛破肚,取出胆来,留下“胆大如斗”的成语。
姜维,原本是魏政权天水郡的一名参军,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用计收服的一名大将。
(《三国演义》中倾向于诸葛亮用计,派魏延攻姜维母亲所在的冀城,然后扩散谣言说姜维要投降蜀汉,迫使太守怀疑姜维,姜维无奈归降蜀汉;
《三国志》中,是姜维受到魏军将领的排挤,郭淮、马遵等人堵死了他效力的渠道,太守疑他有反叛之心,不得已归附蜀汉。)
[微风]诸葛亮栽培、提拔的重点对象
自从姜维降蜀之后,丞相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时常把姜维带在身边,就像对待自己的弟子一样言传身教。
姜维各方面能力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蜀军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将领。
诸葛丞相去世之后,刘禅亲自理政,继任管理朝政的蒋琬、费祎等人对姜维也非常信任,姜维对蜀汉也越来越发自内心的忠诚。
[微风]忠心为蜀汉
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之后,尤其是费祎遇刺身亡之后,姜维的军权逐步扩大,成为蜀汉的大将军。
虽然曾经是一名降将,但是姜维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致力于北伐、复兴蜀汉。
在费祎死后,刘禅宠信宦官黄皓等人,朝廷腐败、政治昏聩,姜维受到排挤。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姜维采取明哲保身的方法,去沓中屯田。
即使在此期间,姜维也是坚持派人去打探魏的情报,如有重大消息,都会送到成都禀报刘禅,真可谓是身在野而心在朝,时时刻刻心系蜀汉。
[微风]刘禅投降
在诸葛亮去世近30年的263年,魏政权的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讨伐蜀汉。
姜维率领十万大军挡在剑阁,抵抗钟会一军。
而邓艾却偷偷从阴平渡江,直奔成都。
刘禅群臣派诸葛瞻进行抵抗,最后诸葛瞻战死绵竹。
刘禅再次着急会议,北地王刘谌请求死守,在刘禅反对之下,先杀死妻子孩子,随后自杀。
而刘禅最终还是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一军投降。
刘禅降魏之后,被安置到了魏的洛阳,开启了乐不思蜀的日子。
而坚守在剑阁的姜维仍在苦苦与钟会对峙着。
[微风]一计害三贤
刘禅投降之后,被安置到了洛阳,开始乐不思蜀的日子。
他命令仍在坚守的姜维向钟会投降。
此时的姜维向钟会假意投降,但暗中做着复兴蜀汉的计划。
他还写了密信给刘禅,让他再等待一些日子。
姜维观察到魏将邓艾、钟会二人心有嫌隙,他投降钟会之后,不断帮助钟会压制邓艾。
当时钟会手上有18万大军,姜维有6万大军,二人合力24万大军,可以和魏国的整个军队相较。
姜维劝说钟会,除掉邓艾、司马昭,然后自己以西川为基地,称霸一方。
钟会污蔑邓艾有谋反之心,原本就有些逾越规矩的邓艾,遭到了司马昭的逮捕,于是伐蜀的军队全部落在钟会手中。
春风得意的钟会,在姜维的鼓动之下,着急部将,说司马昭篡权,要大家一起去讨伐司马昭。
可是,大部分将领的家人都在魏国,怎么可能跟随钟会讨伐司马昭呢。
于是,钟会将这些部下关了起来,姜维怂恿钟会杀掉这些部将,钟会犹豫期间,部将们的士兵鼓噪而出,救下自己的主将,杀了钟会,并且趁机掠夺了成都。
当魏军抢杀一片之际,姜维发现刘禅的儿子刘璿、自己的家人都被杀害,眼看复兴蜀汉的希望破灭,再想想早已投降的刘禅,万念俱灰,直接自杀而亡。
姜维原本想借助钟会之手,复兴蜀汉,结果却落得“一计害三贤”,钟会、邓艾和姜维自己都纷纷殒命。
[微风]胆大如斗
姜维死后,魏军将姜维的尸体拉出来剖尸取胆,《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妻子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微风]为什么姜维都已经自杀了,魏军还要剖尸取胆呢?
因为魏军对他“恨之入骨”,又久闻其名!
姜维能征善战,胆量过人,常年和魏军作战期间,魏军对他早有耳闻。
在和魏军的屡次交锋中,魏军伤亡的士兵都会带着一种仇恨的心理。
同时,姜维给钟会出主意,要杀害不同意讨伐司马昭的部将,这些被士兵救出来的军士们对姜维自然是恨得牙痒痒。
古时,保留“全尸”是对人的一种尊重,魏军对姜维剖尸取胆,一方面是为了泄恨,一方面也是为了羞辱姜维,同时还要看看这个传说中胆量过人的姜维的胆,到底有何非同寻常之处。
#历史##文化#
为何曹魏花了四十多年才灭掉弱小的蜀汉呢?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却中途而死感到遗憾。历史上,诸葛亮无疑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他谋略出众,才华过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还可以预料天机之秘密,实在不一般啊。可惜,蜀汉国力弱小,根本就不足以支持他北伐曹魏之战争,每次北伐均因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兵。可以说,诸葛亮北伐失败,不是自己能力不行,而是国力弱小使然。
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刘备集团占有荆州大部,再加上窃取刘璋益州地盘,实力不断飙升,碾压东吴,居第二。但是,因为关羽大意丢失荆州基地,刘备集团就只剩下益州这巴掌大的地方了,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弱之一方,不说与曹魏抗衡,与东吴对抗都吃力。毫无疑问,曹魏是三国中实力最大之一方,占有中原产粮区不说,辽东、河西、西域等地也在其统治范围内,实力碾压“吴蜀联盟”。因此,魏国打仗从不缺粮,前线士兵有需要,大后方立刻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那么,既然不缺粮,为何曹魏花了43年才灭掉弱小的蜀汉呢?
其一、蜀汉前期人才多,不但不好打,还时常被对方攻击
关羽丢失荆州后,刘备表面上假装伤心一阵子,而后直接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当了土皇帝。就在刘备称帝前一年,北方的曹丕强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当皇帝,建立了曹魏政权。此时,虽说没了荆州这块地盘,但蜀汉集团之实力也是不容小嘘,尤其是牛人比较多,诸葛亮、赵云、李严、蒋琬、魏延等,无不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之人物。尤其是诸葛亮,此人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行军打仗,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诸葛亮在世时,曹魏不说能灭蜀国,敢主动进攻就不错了。反而是诸葛亮主动出击,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攻为守。
其二、蜀汉占据先险要之地,防守容易,进攻则很难
诸葛亮死后,蜀汉集团没了这位大腕,实力大损,按理说应该很容易消灭,只要司马懿大军一到,谁能阻止。但是,蜀汉集团不但没有快速灭亡,而且姜维还能十次北伐,斩获不小,继续保持对魏国的战略压力,实在有意思。在此,就不得不说蜀汉集团得天独厚之优势了,即是占据“天府之国”,北面有阳平关、剑门关之天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东面则有巴山之险峻,有长江掩护。如此之地形,蜀汉自己也不容易打出去,但魏国想打进来也很困难,即使前锋能顺利抵达成都,只要后续部队被拦住,依然有全军覆没之危险,至于后来邓艾偷渡成功,那是刘禅太无能,手中有一副好牌,硬是要投降,实在没办法。
其三、“吴蜀联盟”成立,曹魏两面受敌,力不从心
三国中,魏国无疑是最强大的一方,实力碾压“吴蜀联盟”,但若想将其顺利消灭也并非易事。为了应对曹魏集团之威胁,吴国、蜀国采取了“抱团方式”,结成牢固的攻防同盟,即使是关羽被杀、夷陵大战后,双方依然继续维持同盟关系,共同抗拒曹魏。所以,曹魏集团的对手不只是割据益州的蜀国,还有盘踞东南一带的吴国,是两面受敌,两面作战,往往会力不从心。诸葛亮北伐期间,孙权曾统帅10万大军御驾亲征,攻打合肥,觊觎中原,若不是张辽等拼死抵抗,东吴大军一旦突破合肥防线,魏明帝曹叡估计要成亡国之君了。所以,魏国若要进攻蜀国,则不能不防备吴国随时进犯之可能,要考虑到大后方问题。
其四、魏国内部争权夺利,没精力顾及蜀汉
曹操英明一生,在力量弱小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四处奔波的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而后以“天子”之名义讨伐各路诸侯,最终统一北方,也奠定了曹魏帝国之基业。但是,曹操在临终之前却犯下一个大错误,就是选择冢虎司马懿作为曹丕的辅政大臣,曹丕驾崩前又选择司马懿作为曹叡的托孤大臣。可惜,曹丕和曹叡都是短命鬼,硬是没能熬过司马懿,均英年早逝了。曹叡死后,曹真、曹休等有能力的曹氏宗亲也先后去世,曹氏家族只剩下曹爽这草包了。为此,司马懿便开始觊觎曹魏最高权力,甚至想取代曹氏,帝制自为。所以,曹魏内部司马懿集团与曹氏集团之间的斗争相当激烈,最终爆发“高平陵事变”,曹爽坐拥大权却被司马懿击败,曹魏内部权力格局就此发生改变。司马家族掌权后,忠于曹魏之势力便起来反抗,内战爆发,曹魏自然无心顾忌处在边陲之地的蜀汉集团了。
总而言之,曹魏集团确实很强大,打仗也从来不缺粮食,但若想迅速消灭割据西南的蜀汉集团并非易事。诸葛亮死后,曹魏迎来灭亡蜀国之最佳机遇,但内部斗争太激烈,只能暂时对蜀国采取守势。不过,司马家族掌权后,魏国很快就重兵攻打蜀国,降服刘禅,拉开了三国统一之序幕。#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 头条##头条历史##历史##三明头条#
刘禅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长子,公元223年,刘备去世,他继承皇位。平心而论,较之商纣、夏桀之类的暴君,刘禅也不尽坏,甚至还算得上是个“老好人”;他老实得可怜、无能得出奇。可以说,他一生的是是非非皆由其无能而生。
孔明执政时,刘禅遵其父刘备所嘱“事丞相如父”,且实权在孔明,他不听也得听。孔明操劳国家大事,整天忙得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刘禅却是“傻人有憨福”,落得个轻闲自在,整天不动脑筋,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乐其所乐。
当然,他也不是整天昏睡,遇有国家大事,他有时也会用心。比如刘备死后,曹魏乘机兵分五路侵蜀,因为当时孔明闭门不出,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后来他到相府探望孔明,孔明告诉他退兵之策,他才“如梦初醒”。
然而刘禅对于孔明竟然也放心不下,当诸葛亮与司马懿斗兵斗阵边疆取胜,正欲乘胜直取长安之时,他却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听信司马懿故意放出的流言——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竟当即派人带着诏书星夜赶往前线,急召孔明回朝。孔明奉旨赶回成都,问他究竟有什么急事将他召回?刘禅无言以对,良久,竟“语出惊人”:“我好久没见到丞相了,心中十分想念,因此特地把您给叫回来见个面,没有别的事儿。”只是苦了那孔明,偌大年纪,来回奔跑不说,前线战事也因此而功亏一篑,弄得哭笑不得。
尽管如此,总的来说,孔明在世时,刘禅“大树底下好乘凉”,国家还算太平。可等到诸葛亮故于五丈原,特别是蒋琬等贤相相继去世之后,情况便逐渐发生了变化,刘禅的无能昏庸和荒唐无知便暴露无遗了。
此时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见他无能好欺,感到自己的出头之日到了,便竭尽其阿谀吹捧、阳奉阴违之能事,不断取得刘禅的好感,针对刘禅好逸贪色的弱点,将其陷于声色犬马之中,使刘禅无心理政,从而最终将大权窃为己有,把朝政、政事、军事弄得一塌糊涂、乌烟瘴气。
深得孔明兵法之要旨的姜维是蜀国后期的“顶梁柱”,是个赤胆忠心的忠臣,他继承孔明之遗志,九伐中原,虽无大胜,但也挫伤敌胆,使之不敢正窥西蜀。可正当姜维在前线浴血奋战,困魏国名将邓艾于祁山时,忽然连续接到刘禅的三道诏书,促其回师。原来刘禅在黄皓指使下做出了“决断”:“姜维屡战而无功,命阎宇代之。”
而这个阎宇本来身无寸功,只因跟随黄皓才得重用,竟官至右将军。黄皓本想用阎宇代替姜维,可又听说前线的对手邓艾善于用兵,恐怕阎宇不是对手,就又停了下来。任用大将,尤其是临战换将,如同儿戏,是撤是用,竟然全由一个宦官说了算,可见这刘禅实在是个罕见的庸主。
姜维回来后得知此事,便入奏后主说:“黄皓奸巧专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近则鉴于张让,远可鉴于赵高,早杀此人,朝廷方可太平,中原方能恢复。”
后主听了却哈哈大笑:“黄皓乃趋走小人,纵使专权,也无能力。”
姜维见不能杀黄皓,担心反被其所害,便领军前往沓中屯田,以充军实,徐图进取。然而,自古以来庸主当政、小人弄权,大将在外难于立功。姜维岂能例外?刘禅昏庸透顶,黄皓专权胡为,西蜀怎能不亡!
时隔不久,钟会、邓艾大举兴兵入侵西蜀,姜维当即起兵前往抗拒,并上表请派精兵分守战略要地阳安关和阴平桥,并指出“若失二处,汉中不保也”。可在此危急关头,刘禅竟听黄皓之言召巫婆入内殿卜问凶吉,此巫自称“西川土神”附身,胡说什么“陛下欣乐太平,何为求问他事?数年之后,魏国疆土亦归陛下也。陛下切勿忧虑”。
自此,刘禅深信巫婆之说,而不听姜维之言,每日只在宫中饮酒作乐。姜维频发告急文书,都被黄皓截下并藏匿。因此使得钟会轻取阳安关,邓艾偷渡阴平桥,姜维虽和诸将奋死守卫剑阁,但此时他纵有回天之力也已无济于事了。
魏军进攻,势如破竹,此时刘禅召集紧急御前会议,商讨对策。有人认为,可以联合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易守难攻,宜可奔南。只有谯周主张放下武器、立即投降,刘禅这个软骨头,听到前线兵败,早已吓得六神无主,谯周的意见正合他意,便拍板定案。派遣特使带着蜀汉印绶,向邓艾投降,同时又命令姜维停止抵抗,就地待命。
蜀军将士个个“拔刀砍石”,怒不可遏,但刘禅却命人将自己捆起来,抬着棺材到邓艾营中乞降。“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皇帝熊则熊一国,蜀汉自此彻底瓦解。
公元257年 ,中散大夫谯周在蜀汉朝堂之上对于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之事,予以反对,但蜀汉另一位重臣尚书令陈祗则是坚决地站在了姜维这一边,表示支持姜维对曹魏用兵,二人当堂展开激烈辩论,最终尚书令陈祗依仗自己位高权重,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而谯周无可奈何,回家写下《仇国论》。
陈祗,字奉宗,汝南平舆人,自小父母双亡,由外祖父许靖养大成人,他年少时期饱读诗书,跟随许靖学习治国理政之策,到了青年时期,已然成为一位有才华之人。
后续,蜀汉朝廷招贤纳士,由于陈祗颇有名望,再加上其外祖父许靖的人脉关系,他被蜀汉朝廷任命为曹郎,当时,他的顶头上司是蜀汉重臣费祎,费祎看陈祗做事严谨,兢兢业业,就有意想要培养,重用他,因此便将陈祗安排到了自己身边来工作,而来到费祎身边工作的陈祗,从费祎身上学习到了许多施政为政的经验,成长的飞快。
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因病去世,费祎破格将陈祗提拔到了这个位置上,陈祗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蜀汉后主刘禅,同时,也认识了刘禅的宠臣宦官黄皓。
当时,作为一个蜀汉政坛上的一个后起之秀,陈祗自知根基不深,因此不想招惹宦官黄皓,便私下找到黄皓,与其互为表里,互不干涉,这就使得黄皓解开了前一任侍中董允对其束缚的枷锁,开始肆无忌惮的参与到蜀汉的内政事务当中来。
同时,陈祗一改侍中的工作性质,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再勉励和督促蜀汉后主刘禅勤于政事,努力上进,反而是任由刘禅与宦官黄皓游戏内宫。
公元251年,蜀汉尚书令吕乂去世,后主刘禅任命陈祗出任尚书令,并且加封为镇军将军,这次任命,使得陈祗位高权重,成为蜀汉权臣。
当时,费祎已经病入膏肓,无暇顾及朝政,而大将军姜维则率军在外厮杀,因此蜀汉内政之事上的掌控权其实就在陈祗的手中,而陈祗并没有像诸葛亮,蒋琬等人一样,开启蜀汉的改革浪潮,仅仅只是平稳过渡,让蜀汉政权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
但同时,由于陈祗与宦官黄皓交好,过度纵容其在蜀汉朝堂之上培植势力,使得蜀汉的宦官势力充斥于朝堂之上,限制了蜀汉政局的发展和更替。
公元257年,蜀汉朝堂之上,中散大夫谯周对于大将军姜维多次对魏国用兵,颇有怨言,他当堂说道:现今,蜀汉国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很难再维持北伐所需的军需物资,并且蜀汉老百姓的生活每况愈下,过的大不如从前了。
而尚书令陈祗则站了出来, 为姜维解围,他据理力争,对于中散大夫谯周的言论,进行了驳斥,由于陈祗位高权重,又深得蜀汉后主刘禅的宠信,因此蜀汉朝廷否决了中散大夫谯周的言论,而对于姜维北伐曹魏之事进行了肯定和支持。
这乍一看,还以为陈祗是一个明事理,讲大局的贤臣,但实际上陈祗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姜维作为蜀汉军界的头号领军人物,陈祗有意在讨好他,维持双方的和善关系,另一方面,陈祗并不想姜维回到蜀汉朝堂之上,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如果姜维一旦回来,必定与他上演一场争夺权利的龙争虎斗,因此,陈祗支持姜维北伐,更多的是希望蜀汉朝堂之上,权利由自己掌控。
公元258年,这位左右逢源的权臣,在成都病逝,陈祗病逝之后,蜀汉后主刘禅失声大哭,刘禅痛哭自己失去了一位让自己可以游戏人间的近臣。
我们纵观陈祗在蜀汉朝堂之上,并没有做出多大的功绩,他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笼络和巴结蜀汉朝臣之上,他死后没多久,宦官黄皓当道,对于蜀汉的朝政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破坏,他打压遏制蜀汉的贤臣,重用与自己交好的官员,还逼着大将军姜维出走成都,使得蜀汉朝堂之上不仅仅失去了“臣心”,更失去了人心,使得蜀汉的军事规划由先期的主动进攻改为转守为攻,最终兵败亡国,而这一切的一切,陈祗可谓是直接的始作俑者!
公元263年冬,魏国大将邓艾抄羊肠小道,偷袭成都,后主刘禅为此惊慌失措,群臣劝其南逃投吴,光禄大夫谯周则谋求全国统一,力主降魏,后主刘禅为求自保,因而采纳,后续谯周因有“全国之功”被魏国封为阳城亭侯。
谯周,西充县槐树镇人,年幼丧父,由于家庭贫寒,只能被寄养在舅父家生活,他酷爱读书,无论是五经,还是书礼,他都有所涉猎,经过多年的苦读和学习,谯周大有所成,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硕儒。
公元223年,蜀主刘备兵败夷陵,不久之后就在白帝城病逝,临终之前,托孤于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受其遗命之后,便开始张罗蜀汉政权改革之事,为了更好地施行自己的改革计划,诸葛亮开始启用川蜀地区的青年才俊,而谯周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硕儒受到了举荐,被诸葛亮任命为劝学从事,至此,谯周开启了仕途生涯。
后续,诸葛亮率军北伐,病逝于五丈原,灵柩被运回成都之后,谯周第一时间来到丞相府为其送葬,悼念,感谢诸葛亮生前对于他的知遇之恩。
公元234年,蜀汉重臣蒋琬接替诸葛亮的职务,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对于蜀汉人事进行了重新规划,他任命谯周为典学从事,益州学者之首。
公元238年,后主刘禅立刘璿为储君,谯周和一些知名的学者官员被蜀汉朝廷派遣到太子府去教授刘璿太子学习治国理政之能,由于侍奉太子刘璿有功,蜀汉朝廷将谯周提拔为光禄大夫 。
来到蜀汉朝堂之上任职之后,谯周恪尽职守,做好分内之事,他看到蜀汉后主刘禅荒废政务,一门心思沉迷于酒色之事,因此便直言上谏,以王莽、刘玄、公孙述丧失民心的结局与刘秀成帝业之艰为鉴戒进行劝谏,劝谏后主刘禅能够勤于政务,效仿先主刘备励精图治,治理国家。
但是,后主刘禅对于谯周的上谏,不以为然,认为谯周的上谏扫了他的雅兴,便对谯周进行了惩罚,将其贬官,贬为中散大夫。
公元253年,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重臣费祎遇袭被杀,蜀汉政权出现权利真空,宦官黄皓则趁机把持朝政,黄皓对于那些迎合自己的蜀汉官员给予高官厚禄,而对于那些与他唱反调的官员,则是一律贬官,调离,谯周对此十分气愤,但是没有能力改变现局,只能够接受这样的现实。
与此同时,蜀汉大将军姜维连年对魏国用兵,致使国力日渐衰弱,民不聊生,为此,谯周当着后主刘禅和文武百官的面,陈述常年用兵之害,劝谏后主刘禅停止对外用兵,与民休息,但是这一提议,却遭到了蜀汉重臣尚书令陈祗的驳斥,由于陈祗位高权重,又有宦官黄皓作为内应,使得谯周的谏言没有取得一点成效,为此,谯周忿忿不平,写下《仇国论》,宣泄其内心的愤慨!
在内,有宦官黄皓弄权,霸政,在外,有姜维穷兵黩武,这就使得蜀汉政权处于岌岌可危的一个局面,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兵出奇招,率领本部人马抄羊肠小道,偷袭成都,后主刘禅因为听从宦官黄皓直言,没有派重兵把守进出成都的关隘,致使邓艾顺利攻到成都城下,后主刘禅从没有见到过如此局面,惊慌失措,招来文武百官进行商议。
大多数蜀汉官员都劝后主刘禅南逃投吴,而谯周则为了谋求全国统一,劝解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主刘禅迟疑了片刻,最终按照谯周所说,开城门,向邓艾投降。
事后,由于谯周有保全国家之功,被魏国权臣司马昭任命为阳城亭侯 ,公元270年,病逝于汉中地区。
而我们纵观历史上,对于谯周"劝主投魏"之事,褒贬不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大加赞赏,认为谯周有“有全国之功”,使得蜀汉的老百姓免于战乱之苦,而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谯周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其"劝主投魏"的行为,令人所不耻。
而文者认为,谯周作为一个能臣,他已经对后主刘禅治下的蜀汉失去了信心,与其让蜀汉政权“苟延残喘”下去,何不如尽早的让三国归一,实现大一统,让天下苍生,远离战祸,与民休息!
公元262年,大将军姜维上奏后主刘禅,请求处死宦官黄皓,但后主刘禅却不以为然地说道:黄皓只不过是供我驱使的小臣而已,以前董允在世的时候对他也非常痛恨,我为此也感到恼怒。如今你又何必为了一个小臣而耿耿于怀呢,姜维见后主刘禅为宦官黄皓说话,便不再多说,为了避祸,率领本部人马去剑阁沓中屯田。
黄皓,后主刘禅非常宠信的一位宦官,此人擅长溜须拍马,阿谀献媚,对于权力有着极强的欲望,但是由于蜀汉前期,丞相诸葛亮掌权,使得黄皓不敢有任何造次的行为,等到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之后,黄皓又开始蠢蠢欲动行动了起来。
但是,这一次,却遭到了内臣董允和大将军蒋琬的联手扼制,使得黄皓不敢为非作歹。
公元246年,侍中董允病逝,接替董允担任侍中的陈祗是一个“老好人”,他不想得罪黄皓,便与其互为表里,黄皓见内宫之处没有人制衡自己,便开始趁机在后主刘禅面前,要权,要官,后主刘禅想都没有想,便准许了黄皓的一切要求,至此,宦官黄皓便开始入朝,参与政事。
公元258年,尚书令陈祗病逝,至此,蜀汉内宫之中,宦官黄皓一人独大,他靠着谄媚之术,讨取后主刘禅的欢心,后主刘禅因此破格将其从黄门令提拔为中常侍,可谓是位高权重。
大权在握之后,宦官黄皓便开始打压与自己唱反调的蜀汉官员和刘氏宗亲,后主刘禅的弟弟刘永是一个开明之人,他深知宦官黄皓弄权,专政,在蜀汉内宫胡作非为,便多次劝解自己的兄长刘禅,亲贤臣,远离宦官黄皓,但是刘禅却不以为然,依然重用黄皓。
黄皓知晓到刘永告自己的状,恼羞成怒,便在后主刘禅面前离间他与刘永的关系,刘禅便开始渐渐疏远刘永,将刘永贬出了成都,没有诏令,不许回成都。
同时,黄皓对于那些迎合自己的蜀汉官员,给予高官厚禄,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官员则是各种打压,阎宇本是一个不知名的蜀汉将领,但是他选择依附黄皓,因此得到了重用,被提拔为大将军,而另一位将领罗宪为人刚正不阿,不与黄皓同流合污,因此遭到了黄皓的报复和打压,被贬为巴东太守,远离蜀汉都城。
黄皓大权在手,祸乱朝政的行为,最终激怒了另一位蜀汉重臣姜维,姜维由于多年在外带兵北伐,没有时间上朝理政,但是他对于黄皓作乱朝政之事,早有耳闻,等到他率军回成都之后,他第一时间,上奏后主刘禅,请求处死霸政弄权的黄皓,但是后主刘禅于心不忍,选择了避重就轻的处理了这件事情,仅仅只是让黄皓当面向姜维谢罪。
而大将军姜维深知黄皓在蜀汉朝堂之上已经是根深蒂固,已经很难再连根拔掉,同时,他也知晓到成都已经不是一个久留之地,如果长呆下去,必遭黄皓等人的祸害,便率本部人马,去往边境之处,屯兵防守。
而宦官黄皓对于姜维的上奏,始终都是怀恨在心,但是由于姜维远离成都,不在朝中为官,因此他无法正面陷害姜维。
但黄皓采取了一个更加恶毒的报复计划,那就是在姜维上奏的事情里从中作梗,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钟会在关中地区治兵,姜维听闻此消息之后,大感不妙,便第一时间上奏蜀汉皇帝,要求增兵,进行防御性的备战。
但是宦官黄皓从中作梗,他用鬼神巫术告诫后主刘禅,说魏兵不会进攻蜀汉,后主刘禅信以为真,便将姜维上奏之事,没有采纳,而只是简单的回复了一下。
后续,曹魏将领邓艾出奇兵,走阴平小道,偷袭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自降,而霸政弄政的宦官黄皓也被魏兵所擒,魏将邓艾本欲要处死这奸匿之人,但黄皓又开始故技重施,用重金贿赂了邓艾的亲信们,最终被免于一死。
我们都知道蜀汉先主刘备是经历过“十常侍” 之乱的,因此他执政时期,始终都没有让宦官入朝参政,但是其病逝之后,其子刘禅违背了他的意志,让宦官黄皓入朝参政,破坏了朝纲,危害蜀汉朝政,最终导致蜀汉朝堂之上,奸匿之人当道,最终蜀汉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