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古墓正式进行发掘,相传这是一处九冢迷阵,下面埋着位拥有一颗御赐的金头颅的无头将军,这个传说会是真的吗?里面是否真的埋有金头呢?

湖北省枣阳市区东南约21公里处的一条土岗上,有9个南北走向的“馒头”型大土堆,其前后绵延约3000米,当地人们称呼其为“九连墩”。

关于这座土岗,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战国时期,一位英勇无比,战功累累的楚国将军因为被人诬陷为抗命或篡权,被楚王误斩。真相大白之后,楚王无比愧疚,为弥补过失,于是赐给将军金头一个。

但是楚王又担心这个金头颅会引起盗墓贼惦记,又命人连夜挖建9冢,将金头葬入9冢之一,以迷惑后人,防止被盗。

几千年过去,如今,这个连绵起伏的土岗上已经杂草密布,满目萧瑟,实在令人难以遥想出当年的真情实景。

这九个土堆下到底是不是古墓?里面又有没有埋着金头颅呢?

2002年,正在建设中的孝襄高速公路正好经过“九连墩”,打破了两千年的沉寂。

为了配合公路建设,考古队对“九连墩”正式进行发掘。经过勘测,土岗南端有一座大墓,大墓北侧大约18米的地下也有一座规格稍小的墓葬。于是决定,两座墓一起发掘,大墓编号为1,北侧稍小墓葬编号为2。

在战国时代,楚国是一个南方大国,在它最旺盛的扩张期,占领了整个江淮流域,甚至直逼黄河,问鼎中原。而九连墩所在的枣阳市,曾经就是古楚向北方扩张的战利品。在这十数米深的地下,会不会也埋藏着一段浴血厮杀的过往呢?

发掘过程中发现,2号墓保存完整,但1号墓曾被盗掘过,盗洞甚至直接打穿了椁室的盖板。是不是早就有盗墓贼进入过古墓?古墓中的文物是否还在呢?

随着一号大墓的上层椁盖板被清理出去,眼前的景象让人大吃一惊。

椁盖板下是堆积如山的文物,而且还保存相当完整。这就奇怪了,盗墓贼明明已经打穿了椁盖板,又怎么会留下这些文物呢?

很大可能是当时1号大墓的椁室已经塌方,加上湖北当地水位很高,墓中早就已经积满了大量的水。如果不把墓内的积水排除,盗墓贼就算打通了盗洞,也根本无法进入墓室。

经过清理,1号大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长短杆兵器、甲胄、配箭、箭镞、盾牌等兵器、车马器、成套的编钟乐器、礼器等。其中有五个鼎,八个簋。

据《周礼》记载,墓主人如果是“诸侯”,应该只有六个簋。而这个墓中却有八个簋,难道他是“天子”级别的人物?

但随着发掘不断深入,墓主人身份却越来越扑朔迷离。在1、2号墓中均发现了规模宏大的马坑,2号墓稍小,一共出土了16匹葬马。

一号墓中出土了33辆马车,葬马72匹。马车的车轮、车辐、车轼、屏泥等部件也都基本保存完好。这些马车中,有将近一半是粗邝结实的战车。而且车阵竟是按照战国时期领兵作战的基本队形排列的!

经过鉴定,这些马匹均为真马火烧后陪葬的。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些马车之中,还有一辆采用的竟是“六乘之尊” 的形制:马车前部有六匹马,车轮明显比其他车的大,车身采用“彩绘”。

古书记载“天子六乘”,这样级别的车辆,只有统领天下的王者,才有权利驾驭!

众多与战争有的随葬器物,享受着最高级别的车马配给和礼器,这会是那位被误会觊觎王权的楚国大将军吗?1号墓的内棺里能找到答案吗?

1墓的内棺被成功打开,棺内却是一片狼藉,七零八碎的尸骨散乱的斜靠在一边,初看之下,还真没找到这具尸体的头骨。但寻遍内棺,也没有找到传说中用来替代的黄金头颅。

墓中真的会是那位无头将军吗?那他的金头颅去哪了呢?

就在这疑窦丛生的时刻,经过细致清理,考古队在一堆零碎的骨片中,意外发现了一排牙齿。这一下就打破了这个流传当地的传说,大墓的墓主在下葬时是有头颅的,而所谓的金头颅也只是个传说而已。

那这大墓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二号墓中发现了大量竹简,但是因为时间久远,竹简长时间浸泡在地下水之中,已经腐烂变形,上面字迹早已难以辨认。

考古队只能根据发掘情况推测,“九连墩墓”属于战国中后期,等级颇高的楚国墓葬,1号和2号墓葬是夫妻墓。墓主人的级别应该在“封军”以上。

"封君"是当时楚国的核心领导层成员,由楚王赐予封邑,不仅占有封地,经济上拥有特权,而且拥有自己的武装,可以在自己的封邑内筑城建邦。"封君"死后,葬在自己的封邑内。

还有另一种推测是,墓主与当年的曾侯乙墓主人曾国国君的身份相近,墓主人很可能也是当时楚国附属国唐国的国君。

这座从一开始就与传说为伴,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墓,墓主将自己生前所爱悉数带入地下,却唯独忘了留下他们的身份烙印,任凭岁月流逝,模糊了他的面目。

#济宁头条#  为什么能认定三国名将周仓是汶上人

因为处于今宁阳县的周仓墓、周仓庙及其传说所在地十八黄茂原属汶上,宁阳县的平原地带大部也在古代汶上。

宁阳县汉周仓墓碑文载: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清光绪二十四年署宁阳知事房学礼立。说明光绪时期此地属于宁阳。墓碑立在卧牛山之阳刘家黄茂八组土地上。

     汶上县和宁阳县交界处的卧牛山之阳五龙口,今属于宁阳地,由潘家汉墓向西二公里,赵家黄茂村西北五百米,即今刘家黄茂村南三百米处,为刘茂七组老十一队土地辖区。

 根据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之《兖州府古迹考》记载:“周仓故里 在县西三十里黄茂村,有土岿然。土人相传为周仓墓,旧有庙,今圮”。

 据此说明,周仓庙和周仓墓在明朝万历二十四年 (公元1596年) 之前就已存在,己被毀坏。而在明代万历年间以前,汶上县的东界是在西疏村,卧牛山至西疏村以西均在汶上地界内。

 又据汶上县刘七村村民所藏清乾隆五十八年《刘氏族譜》之《合族祖茔存谱序》记载:" 㝐次子尚,可分周仓庙西北掌劵,(邦)准跟穴 " ,(邦)准祖为刘氏第十代人,去世后坟墓应是第十一代或第十二代之后所记,而《合族祖苗存谱序》是1793年记载的,刘氏邦准祖之坟是在明万历24年之后数十年或百年之后的事,据此推算周仓庙在明万历24年被毁后,后人又重新修筑了一次。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史诚祖任汶上县令时,周仓庙或就有了。

 据传 : 周仓墓又叫周将军墓, 墓前原有周仓庙,世人称“龙门大寺” (另一说是“红门大寺” ) ,乃当时黄茂一大景观。周仓庙又被称为周将军庙或武烈侯庙,时拜者尤盛,香火不断。

 另据清•光绪《宁阳县志》第三十二编《文物 》第二节《古墓葬》载,“仓本村 人,随汉寿侯殉节麦城,此其葬衣冠处”。今封土无存,仍立两米高墓碑一通,其上镌刻 “汉周将军讳仓神位,清光绪二十四年署宁阳知事房学礼立” ,所以在周仓坟和庙都存在的基础上,清代光绪24年宁阳县知事房学礼又立了周仓碑!此碑今存胡家黄茂!

     当时赵家黄茂、胡家黄茂、刘家黄茂、杜家黄茂和张家瓦房五村有一交界道路,被唤作“五路口”,因其路与龙谐音,亦称“五龙口”,五条道路路路互通,各建石桥,民间至今流传“龙门大寺五龙口,十二连桥八椤碑”之说。

    五龙口在卧牛山之阳,当年关羽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寻兄经过卧牛山 (卧牛山即水牛山,在今汶上县白石镇寨子社区东南) 收周仓成为千古佳话。卧牛山或是后人因为卧佛山而改名水牛山,佛和牛不能同语。

据《宁阳县志》载,“卧牛山西北一带土岗连亘数里,俗称周仓寨。周仓寨即白石的十八寨子。

 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古迹》《茔墓》篇 记载:“汉周仓墓,旧志云在县西三十里黄茂村西北,卧牛山之阳,地名五龙口。仓本村人,随汉寿亭侯殉麦城,此其葬衣冠处”。

    以上史藉说明,三国名将周仓是今汶上宁阳交界处的黄茂人,他跟随关羽后,忠贞不二,曾生擒曹操大将庞德,独挑战神赵云,关羽被孙权大将吕蒙设计擒获并杀害后,周仓自刎身亡外地。

    周仓殉节自尽,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忠心之人”,并被追谥“武烈候”、“忠义勇公”等 。家乡人为了纪念他,将周仓的衣服和帽子葬在了五龙口。

 据传,黄茂周仓庙是唯一一座以周仓为正神,且周仓正襟危座的庙宇!

    在遍布全国的关帝庙中,汶上县城的关帝庙一直地位较高,塑像神似。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解州人史诚祖在汶上当县令,怀着崇敬心情创建关帝庙,是他把关公文化带来汶上。汶上关帝庙古建筑群是元末明初风格,符合史诚祖在汶上的时代特征,当年也只有他有这个能力组织建设。

二是因为关老爷身旁立的二人塑像,左为拿印的关公义子关平,右为扛大刀的周仓。

史诚祖是在确信了周仓是汶上人后,才下决心组织修建的关帝庙,而且建设标准较高。为政一方,能建一座供奉两位解州老乡和一位汶上人的庙,他感到骄傲。

图一、周仓墓碑。

图二、刘氏家谱载有周仓庙

图三、周仓家乡位置

【历史上的今日】1928年7月5日 孙殿英盗掘东陵

清东陵为清皇室陵地,共有帝陵、后妃陵14处,其中包括乾隆、慈禧的陵寝。直鲁联军残部孙殿英对东陵的地下宝藏垂涎三尺,派出工兵营进行挖掘,并使用炸药炸开坚固的墓门。贼兵不但洗掠了价值上亿的陪葬珍宝,连帝后的尸身也弄得支离破碎,陵寝一片狼藉。消息传开,舆论大哗,要求政府严缉案犯。但是之后孙殿英四处献宝打点国府高层人士,在他们的操控下此案最后竟不了了之。

最后居住在天津的溥仪不得不让人前去清东陵收敛遗骨。

关注@公子品史,每天分享历史干货。

历史上的“十大毒誓”。

一,“最有人情味”的毒誓。

袁崇焕死后,一名姓佘的亲兵,将其尸首安葬。

这个亲兵临死前,嘱咐亲人,把他自己也埋葬在袁崇焕墓旁,并且立下毒誓:

佘家后代,子子孙孙,

不许为官,

不能回南方老家,

只能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

至今,佘姓后人已经传到了17代,历时387年。

佘幼芝,正是袁崇焕的第十七17代守墓人。

香港报刊曾这样评价:

佘家三百多年来,

不求建功立业,

不求扬名天下,

只为中国一伟大的历史人物作表彰;

他们十分卑微,

三百七十年来,

只做一件事:

欲足以安慰历史,

温暖所有中国人的心,

此无疑是佘家的高义!

二,“最背信弃义”的毒誓。

高平陵政变,曹爽举棋不定。

司马懿“指河为誓”:

只要你曹爽交出天子与兵权,我司马懿绝不会害你性命,还要保住你的侯爵和富贵。

在那个时代,指着黄河发誓,是一件相当神圣的事情!

若不能信守诺言,将遭受神灵严厉的惩罚。

然而,司马懿还是食言了。

曹爽及何晏、桓范等8个人,皆遭屠戮,5000多人头落地!

此后持续340年的历史间,充斥着内战与篡位,阴谋与杀戮,这都源于司马懿那“背盟毁约”的示范作用。

后代的晋明帝听到司马懿的这些“光辉事迹”后,扑倒在床,哭道:

如此狠毒,难怪我们晋室的国祚不长久!

三,“最萦绕心头”的毒誓。

武则天生怕唐高宗将王、萧两个情敌再放出来。

于是,派人砍掉二人的手足,泡于酒缸中,名曰“使之骨醉”。

萧淑妃临终诅咒说:

如果有来生,但愿让我投胎转生为“猫”,让武则天转生为“鼠”,我要天天咬住她的咽喉!

萧淑妃的这个毒誓,始终萦绕在武则天心头,令她毛骨悚然,难以安眠。

据《资治通鉴》记载:由是宫中不畜猫。

四,“最郑重其事”的毒誓。

赵匡胤夺权后,心中有愧。

他在太庙中立下一块石碑,其中刻有一条是:

善待柴家后人,犯罪也不得追究刑责……

最后还特别注明:

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然而,周世宗柴荣之子柴宗训,先流放,后暴亡。

柴宗训的三个弟弟:

柴熙谨,被宋朝大将潘美收养,但在乾德二年死去。

柴熙让、柴熙诲,两人均不知去向和生死。

赵匡胤违背毒誓,他的子孙也未能得到善终。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

赵德秀和赵德林很早就死去了。

赵德昭,经常受到赵光义的斥责威胁,自尽而亡,死时28岁。

两年后,赵德芳病死,死时26岁。

五,“最不值得”的毒誓。

秦琼和罗成是表兄弟。

一个擅长用锏,

一个精通枪法。

二人想互相传授绝技,双双指天发誓:

彼此的武艺,必须倾囊相授。

如有隐藏,我秦琼必当口吐鲜血而亡;

如有隐藏,我罗成必当万箭穿心而死。

结果两人都藏了私心:

秦琼暗藏“撒手锏”,

罗成暗藏“回马枪”。

最终,

罗成被苏定方乱箭射死,

秦叔宝晚年吐血身亡。

六,“最不可思议”的毒誓。

当年,努尔哈赤灭了叶赫部落。

布扬古临终前发下毒誓:

我叶赫那拉氏子孙中,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必要灭掉满洲!

最终,这个誓言应验到了叶赫那拉氏杏贞身上,即慈禧太后。

清廷爱新觉罗氏,亡于叶赫那拉氏。

签署退位条约的隆裕太后,正是:

叶赫那拉静芬!

七,“最不划算”的毒誓。

孙坚攻入洛阳后,得到了传国玉玺。

他暗自窃喜:得玉玺者得天下。

于是,就偷偷把玉玺藏了起来。

为了打消盟友们的疑心,他发毒誓:

若藏匿了玉玺,就不得好死。

果不其然,孙坚乱箭穿身而亡。

八,“最快报应”的毒誓。

扶持李治登基后,在长孙无忌看来,第一个必须除掉的就是李恪。

机会说来就来。

他借房遗爱谋反案,诬陷李恪,将其处死。

李恪死前,立下毒誓:

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

若宗社有灵,当见其族灭!

毒誓很快就灵验了。

显庆四年,武则天指使人,诬陷长孙无忌谋反,先流放,后逼令自杀,籍没三家。

九,“最手足相残”的毒誓。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斩草除根,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统统处死。

李渊对此非常愤怒,他对李世民发下毒誓:

我的儿子互相杀戮,

你的儿子到时候也会兄弟相残。

这句话最后真的应验了。

李世民有14个儿子,其中:

太子被贬为庶人,最后流放至死;

二儿子早薨;

三儿子被缢死;

四儿子被贬黜后死在路上;

五儿子被赐死;

六儿子流放到死;

七儿子自杀;

八儿子服毒自杀;

十儿子流放被杀;

十一、十二子早薨;

十四子被别人逼着自杀;

只有当了皇帝的第九子李治,和平庸的第十子李福,活了下来。

但更不幸的是,李治死后,武则天篡了皇权,拿起杀戮的“接力棒”,把李氏子孙,屠戮殆尽。

十,“最忠义”的毒誓。

当属刘、关、张。

当初,桃园三结义之时,他们发下誓言: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最终,大家都知道,忠义千秋……

—END—

敬请关注@六福雅士

风趣幽默,谈史论道[碰拳]

万世开太平—和平颂

浩瀚无垠中星辰大海

流星般划过亿万斯年

人类同命运地球家园

栖息孕育着生命之光

从饮毛如血刀光剑影到枪炮玫瑰

江河湖海中皆掺满逝者潺潺鲜血!

金钱物资人畜似凯旋

列强狼嚎得意吼叫声

觥筹交错杯盘中狼藉

遮不住地狱洞开大门

座座陵墓碑石镌刻着罪恶耻辱痕

军人丰碑长满青草斜躺洁白花朵!

孩童妇女老妤撕心肺

累累白骨血海冲天怨

断壁残垣百陌难闻吠

万古流殇几多英雄泪

自由女神回望耶稣祭难十字架钉

道德经万世经典难化强盗邪恶心!

七大洲共议唱和太平

五湖四海皆兄弟情谊

心连心骨肉亿万同胞

人类命运患难共同体

万众齐心断金志铸钢铁长城堡垒

大联合世界和平共享万世开太平!

全球首届《和平颂》诗歌稿

中藏联委员会—苏加英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1992年,山西北赵村两座大墓相继炸开,就在考古队慌忙挖掘时,盗墓贼趁机盗走14件编钟,众人看着残余物,无奈大呼:“太猖狂了!”

此地名叫曲村镇,自从上世纪的一次考古工作后,盗掘之风日益猖獗。

1979年,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揣着“寻找晋国始封地”的期望,来到了此地,考察后惊喜发现:九代晋侯及其夫人已经在这个小村庄里沉睡了2000多年。

在证实此处是晋国最早的都城后,邹衡带领考古队员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考古发掘,成功发现近千座中小型墓葬和数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

而对于一些宝贵的大墓,考古人员秉着不主动挖掘的原则,一直未扰动。

不幸的是,此次长时间的考古勘察引来了盗墓贼的注意,这座不起眼的小村庄迅速“声名远扬”起来。

当地盗墓贼配备的不是“洛阳铲”这类传统工具,而是直接装备着冲锋枪、炸药和越野车,可以想象此处的不法分子已经嚣张到了何种程度。

1992年初,春日的一天,曲村镇辖下的北赵村忽然传来两声巨响,两座大墓相继炸开,等到考古队员赶到现场时,墓室里的文物已然被抢劫一空。

无奈的考古队只好对墓穴进行抢救性挖掘,以期望能在“狼藉”的废墟里,找到有价值的残存物。

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考古队员挖掘时,旁边不远处的8号墓再次遭到盗掘,包括14件晋侯苏钟在内的诸多文物流失境外。

看着残剩的两枚编钟,考古队员们痛惜不已,无奈的大喊道:“这群盗墓贼也太猖狂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左右,在接连破获几起大型盗墓案,抓捕了不少盗墓贼,以及对当地部门加强管理后,猖獗的盗墓行为才得到减少。

至于那组“可怜”的编钟,则要感谢一个人——马承源。

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自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便常常与同事前往香港搜寻流失的文物,救回的珍宝数不胜数。

1992年,马承源得到一个消息:香港古玩市场有一组14件的编钟,但钟上铭文是凿刻的,并非常见的熔铸,因此文物收藏家们都担心是赝品,不敢轻易出手。

在看过照片和铭文后,马承源凭借多年研究青铜器的经验,当即断定这就是流落在外的晋侯苏编钟,并立马给古玩商打过去电话。

电话刚一接通,马承源迫不及待地说道:“这14个钟,你千万不能给别人看,千万不能!”

原来,当时香港古玩行有个规矩,出售的文物给别人看后,只有别人不要了,才能继续给第二个人看。

挂掉电话后,马承源匆匆找到上级申请资金,因为贩卖者急于出手,也不了解其中的价值,上海博物馆以较低的价格成功购回此物。

看着装了10多个大箱才运回的编钟,马承源感到十分欣慰,这确实就是失窃的晋侯苏钟,而这14件晋侯苏钟也成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晋侯苏钟是不幸的,由于盗掘而分散两地,14件在上海,2件在山西;但相较于那些至今无踪迹的文物又是幸运的。

近日,山西再次发现春秋晚期卿大夫墓,出土成套编钟,希望此次的编钟能够好好保存,不要再出现“晋侯苏钟”的悲剧。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报《晋侯苏钟因盗掘分隔两地:14件在上海 2件在山西》

文|黑夜

编辑|干果

#山西发现春秋晚期卿大夫墓#

1977年,北京市文物部门在海淀区八里庄对明神宗的外祖父、武清侯李伟墓进行清理发掘,并出土了李伟夫妇的墓志铭以及一套明宫御制的金镶宝石首饰。作为明朝最显赫的外戚家族,武清侯李伟在史书中留下了很不好的名声。

根据出土墓志记载,李伟字子奇,出生于正德五年,祖籍山西平阳。曾祖父李政在永乐初年占籍顺天府漷县(今位于北京通州区)。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劫掠通州,李伟携家眷迁至京城避祸。其女入选裕王府,在嘉靖四十二年生裕王第三子朱翊钧。

裕王登基后,立朱翊钧为太子,册李氏为皇贵妃。李伟作为外戚,也被封为锦衣卫指挥佥事,赐庄田七百顷。朱翊钧登基后,尊生母为皇太后,晋封外公李伟为武清伯,岁禄一千石。万历十年晋封武清侯,次年去世,享年74岁。追赠太傅、安国公,谥“恭俭”。

而李伟之妻王氏去世于万历十五年,生前曾多次被女儿李太后接到慈宁宫中居住,这在宫禁森严的明宫之中,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武清伯李伟在万历初年权势非常显赫,派家人包揽京城的军需布匹,偷工减料,大肆敛财,导致京城士兵哗变,一下就闹到了皇帝这里。

当时只有13岁的小皇帝朱翊钧拿着布匹去李太后宫里告状。李太后大怒,下旨让内阁查办涉事人等。而李伟父子却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处罚,仅仅是训斥一顿了事,不过此后武清伯父子也收敛很多了。

虽然有这么一桩不愉快的事梗在万历心头,但是在李伟死后,万历还是赐了三万两银子给外公一家操办后事,并在万历三十四年,特批舅舅李文全晋封武清侯。要知道明朝嘉靖年间就下旨裁撤外戚,不再允许外戚爵位世袭。而万历允许武清侯世袭,自然是看在李太后的面子下旨特许。

武清侯世系一共传承五代,第四代武清侯李国瑞是李伟的曾孙,因交不出崇祯皇帝索要的四十万两白银而遭到夺爵,不久惊悸而死。当时正值皇五子病重,宫内谣传是李太后显灵,责备崇祯苛待外戚。崇祯信以为真,恢复了李家的爵位,然而皇五子还是夭折了。末代武清侯李存善袭爵时不过7岁,很快就随着明朝灭亡一起消匿于史册之中。

武清侯家族出身平民,因外戚发迹,家资豪富,曾在北京营建多座园林,其中以占地十顷的清华园最为著名。清朝康熙年间将其改建为畅春园,成为皇家御用园林,康熙皇帝就驾崩于此处。后来毁于英法联军的炮火之中。

第一代武清侯李伟夫妻葬于西郊八里庄慈寿寺塔附近。慈寿寺是李太后所建,今已无存。李伟墓早年被盗,出土文物很少。李伟的夫人王氏墓相对完好,出土了一套金镶宝石首饰,以及金锭、真武像等文物,均是出自明宫御制,与万历定陵出土文物款式近似。

(配图文物为万历定陵出土)

1957年的一个秋天,在西安外城的梁家庄,一行考古人员兴冲冲的走在一个墓室当中,人人都难掩兴奋的表情,可当他们看到棺椁时,却再来乐不起来了,原来在棺椁的正中央,书写着4个大字——“开者即死”,着实让考古人员吓出了冷汗!

 

此墓位于西安市玉祥门外城西梁家庄,乃是考古专家于1957年发掘的。考古人员起初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古墓,毕竟这个墓地的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可是令专家没想到是,这个不大的古墓,会是隋朝保留至今最完整、规格最高的千年古墓。

 

本来一切都十分顺利的进行当中,但是当考古工作者打开墓室后发现,这个占地规模不大的古墓中,竟然藏有满地珍宝,光是金银首饰就有无数,这一发现把考古人员吓了一跳。

 

但是遗憾的这个古墓好似经过了盗墓贼的光顾,墓中已是狼藉一片,而且被盗者遗弃的文物大多与孩子有着很大的关系。

 

后来经过清理统计,这座古墓中共出土隋代各式鸟兽鱼虫文物84件,精美珍宝无数,但从造型来看,这些珍宝好像都是属于小孩子,并非大人所有,而一个小孩子竟然能够陪葬如此多的宝贝,可见其身份之尊贵。

 

考古学家通过对墓中碑文及棺椁铭文记载,确定了墓主乃是隋朝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的外曾孙女李静训,死时年仅九岁。李静训的外祖母乃是杨坚之女、北周末代太后乐平公主杨丽华,其父是当时最为显赫的上柱国李敏,其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李贤。

 

可以说,李静训的血脉堪比金枝玉叶,从小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当北周被隋朝代替后,杨丽华和杨坚都对其宠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而且据史料记载,这个小孩也十分的聪慧,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活到了9岁就死了。

 

其父亲李敏为此伤心欲绝,为其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将其生前把玩的珍宝玩具全部陪葬,这才有了这个艺术宝库的呈现。而且,李静训的棺椁也是量身打造,十分精致。但当他们走进该墓的棺椁时,考古队员们还是被惊得出了一身冷汗!

 

只见在棺椁其上写着“开者即死”。这四字可不像隋朝所用字体,怎么看怎么像看现代人所写,并且不甚好看,极为阴森。在这种事情上,即使不信鬼神只相信科学的考古专家们也产生了一丝胆怯。

 

经过一番商议争论,其中一名颇有墓葬勘探经验的专家,还是大胆的将其打开,结果发现棺内并没有什么,只是藏匿了大量的珍宝,那四字也仅仅是一种防盗手段。

 

让考古专家无限感慨的是,就凭借着这寥寥几字居然令盗者为之丧胆。也正是介于这种特殊的方式,使得该墓最核心的文物被保留千载。

 

关于该墓葬,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人对墓主早殇及墓主身份,曾一度产生质疑。也有人觉得,该墓棺椁上的文字并不罕见,甚至很多墓碑、墓室内都存在。那么,关于以上众人的讨论,大家有着怎样的想法和意见呢?

献县汉墓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沧州献县乐寿镇,西距沧州市70公里。献县自西汉建立河间国,直至南北朝时,一直是王封之地。1937年以前,献县辖境面积较大,境内号称有大小七十二冢。从现存古墓来看,多集中在河城街和十五级乡,河城街是汉代河间王的都邑所在地,汉代古墓多是有道理的。古墓有两个特点,一是几个大墓集中在一起;二是大墓旁还有小墓,可见墓与墓之间有历史渊源。见于史藉者,境内汉墓主要有献王墓、孝王墓、刘淑墓、刘英墓、毛公墓、贯公墓等。古汉墓修为高台,在当地亦有俗称,如河城街西的云台山、小屯村东的万层山、九张庄附近的九连山、傅庄附近的百草山、窦三疃附近的五王山、双岭村西的丹陵等等。

献县城东10公里的云台山,高20米,占地2.3万平方米,是汉代丞相匡衡之墓。匡衡年少时家贫,为读书曾“凿壁偷光”、“萤囊映雪”。当丞相后,两袖清风,爱民如子。死后人们纪念他,自愿为他修大墓,男的肩担、车推,女的手捧、袄包,用土筑成“比云彩高的山”,故名云台山。

这一天,位于洛阳以东的偃师市佃庄乡潘奥村因下了一场大暴雨,意外冲出一座千年古墓,出土的碑文竟然写着汉寿亭侯武安王协听护国大将军关侯之墓。我们知道湖北当阳的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但是关羽头颅的所在地至今都是个千古之谜。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汉寿亭侯关云长,头枕洛阳,身末当阳,魂归山西。这句话似乎告诉后人关羽的尸身藏于当阳、洛阳两地。那么洛阳潘奥村惊现的古墓会是满有关羽头颅的关羽墓吗?

 

关羽因败走麦城被孙权部下吕蒙杀害,并割下了关羽头颅之后,孙权惧怕刘备出兵伐吴,并派人把关羽的头颅赠送给了曹操。孙权的这波操作着实告诉天下人,关羽的死不全是自己的过错,还有你曹操的责任,用栽赃嫁祸这个成语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关羽生前,曹操对他十分的赏识,为了表达对关羽的敬意,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葬于洛阳。可是葬在了洛阳的哪个地方,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孙权将关羽的身躯葬于当阳,也就是如今的关陵。关羽死后,蜀汉政权为了祭奠关羽,特意在成都为他建造了一座衣冠冢,就是如今位于成都的关羽墓,用来招魂祭祀用。也就是说,后人所知道的关羽长眠之地只有两处,一是藏关羽身躯的关灵,另一个则是用来祭祀用的,并非湿身的官女庙说是洛阳有关于幕,可是当时的洛阳古城并非如今的洛阳。

 

直到洛阳偃师市的潘奥村,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才为我们解开埋有关于头颅古墓的千古之谜。得知洛阳潘奥村有大墓,考古专家急速抵达古墓现场,并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出土的最有价值的文物当属明朝嘉靖年间刻有汉寿亭侯武安王挟天护国大将军关侯之墓的碑文。

 

单从碑文内容上看,足以证明此墓是后世修建的关羽墓。因为在潘老村发现了关羽墓,受关羽的影响,潘奥村为关羽修建了一座关帝陵。本来潘奥村的村民没有一户姓关的,因为关帝陵的修建,潘奥村就改成了关庄村,可见关二爷的影响力有多大。

 

据关林庙赤峰碑记记载万历中有黄华如泰,道出鱼落,夜宿游亭,孟帝求狗,新宅吉爵寻籍,父老遂长败于种下。可以看出,燕石关庄村发现的关羽墓的确是后人所见。经过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人员意外发掘出来了古人的一颗头颅和一些汉代瓷器。

 

 

阿窝村发现的这座关羽墓没有华丽的建筑,没有奢侈的陪葬品,只有一个主和一块碑文,专家怎么就确定这座古墓就是棺羽墓呢?其实专家也是通过实地考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甚至当地的村民也集体自证,关庄村的关帝陵才是1800年前的关羽墓。

 

他们还认为,关羽的头颅是在偃师与洛阳的交汇处发现的,那里才是头颅的真正埋葬地。还有一点值得考究的是,据说关羽死后,他的头颅很有可能被曹操埋在了洛阳南门以外。据史料记载,洛阳城自东汉末年开始,因为频繁的战乱,关影墓也是经过多次的迁移和重建才得以保存。曹魏时期的洛阳古城就是如今的洛阳与燕市的交界处。如今唐凹村发掘出来的古墓,墓中仅有一颗头颅一块。

 

关羽的碑文,还有汉代时期的珍宝,这些都能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就是关羽。然而因为关林已经存在几百年的历史,作为国家一直推广的关林在人们的眼中也只是一个旅游景点而已。其实真正有历史价值的海曙官庄村的关羽墓,由于官庄村的关羽墓所处地区偏僻,也就导致无人问津,逐渐破败的下场,甚至都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实在是悲惨。

 

有关关于头颅所在地的争议从古至今一直没间断,加上年代的久远,当时在关庄村出土的头颅因为当时条件的落后,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所以如今关羽的头颅早已不见了踪影,关于二爷头颅的认证也因此中断,但是关羽的尸身所在地是无可争议的。

 

关羽大义失荆州后被东吴吕蒙所擒杀,孙权将其头颅赠与曹操,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头枕洛阳生末当阳之处。据说孙权虽用诸侯之礼安葬官陵,也就是如今当阳的官陵,但是他修建的关陵空有其表,其实里面空空如也。

 

 

经过各朝帝王的维护,关陵的规模越来越宏大,到了清朝,关羽的名声更是飙升到了历史新高度,乾隆直接为关羽亲自匾额,能享受如此恩宠的中国历史上也只有关羽一人,关陵在历史上已经存在了1800多年,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关陵作为三国时期的古墓,已经被国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除了关羽的尸身在当阳,关羽死后的灵魂也回到了山西老家。人死后中药落叶归根的落叶归根一般指的是师生回家能让灵魂回家的可不多啊,虽然这种说法被传得神乎其神,但是这也恰恰反映出关羽是多么的受百姓的爱戴。

 

皇帝为关羽赏赐的辩论、康析御笔亲写的一炳乾坤、乾隆钦定的神勇、乾丰皇帝御书的万人人级、慈禧太后赠予的威灵振谍等匾恶,每个匾额都是无家之宝。关羽之所以能被各朝帝王如此推崇,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他的勇武忠义。无论是民间传书,还是后人对他的歌颂,他的影响力都是历朝历代武将所不能及的。关羽是绝无仅有的,像他这般历经千年依然被后人所祭奠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微头条##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