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东风食堂

十二星座代表的鲨鱼

炎炎夏日,我从蒸笼般闷热的室外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顿时感到清爽宜人。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20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同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发掘宋代古城,开我国历史考古风气之先。

此后数年,又相继在河南信阳、湖北枝江开展古代墓葬发掘,前往京、冀、晋、蒙、豫、鲁、新等地开展文物调查等工作。

从7月2日起,国博举办“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我徜徉在展厅中,展览由四个部分组成:初期草创、筚路蓝缕、与时俱进、时代新章,展示出国博百余年来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让国博发展积累的考古成果与人民大众共享,使考古成果惠及民众,使考古学这一学科全面走向社会公众。

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发掘,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用考古学语言、考古学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料,向观众呈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讲述悠久灿烂的中国故事,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

展览文物精品纷呈,品类众多。我根据国博重点推荐的看展亮点,看到了江苏省泗洪县韩井遗址出土的距今8500-8000年的炭化稻;

↑应为栽培稻。韩井遗址顺山集文化二期出土的炭化水稻较多,表明水稻的利用更加普遍,指示了遗址先民持续强的水稻栽培行为。

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研究商代前期礼仪制度的青铜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反映秦国早期礼乐制度的秦子鎛;

↑虎·青铜,出土于镈旁。大堡子山遗址乐器坑中共出土铜虎三件,此件铜虎出土于镈旁,有学者认为,这三件铜虎是用于“止乐”的乐器。

甘肃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出土的目前考古仅见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作器——子车戈;甘肃张家川县马家塬遗址出土的东西方文化合璧例证——蓝釉杯;

钜鹿宋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瓜棱式执壶;“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碗礁一号”等沉船出水的外销瓷器;

十二星座代表的鲨鱼摩羯座是巨口鲨

迄今所见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骆驼——金远洞巨副驼的骨架等。

240余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尽收眼底,大饱眼福。

↑绿釉鸱吻

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一种常用建筑构件,位于房屋正脊两端,有防雨水渗入侵蚀正脊和垂脊的功能。唐代以前都是在该位置多重垒砌筒瓦,使屋脊两端上翘,呈鱼尾纹,称为鸱尾,蚩尾。唐以后逐渐演变为用摩羯鱼或龙的形象口衔正脊,尾部高扬,又称鸱吻,魑吻,龙吻等,蕴含着,祈福避火的寓意。该鸱吻整体施绿色釉,头部成龙型较完整,背尾部缺失。龙首高扬额上两角后伸上翘,怒目圆瞪,专注前方,短吻蒜鼻,巨口大张,獠牙外露,长舌将出未出,呈紧张凶猛的守护之姿。

↑北宋偿命富贵镜

展厅内有为数不多的年轻人。我站在肥足鬲前,这类物品的英文翻译为cooking vessel。

一对青年男女手拉手到展柜前,一边看一边交流:“这个字不认识,还是cooking vessel,这么大个cooking什么呀?古代人打猎奔跑吃的多。怎么在潘家园没见过?”

我很想提醒他们认真看一看下面的文字说明,但又担心被年轻人视为多管闲事的“闲人马大姐”遭白眼,任他们以为看懂其实看错。

此件

肥足鬲

是瓮棺,是以实用陶瓷为藏具,埋葬夭折儿童的丧葬器物,它是作为瓮棺被发现。

史前遗址的瓮棺多埋葬于居所附近。这件山西省绛县周家庄遗址出土的小儿瓮棺与土坑墓共同分布于墓地中,相互之间配列有序,基本不见叠压打破关系,显示出独特的埋葬习俗。

我想起有一次在参观一处遗址时,看到墓坑中有一些罐,讲解员说这些不是盛水或者烧饭用的炊具,而是装小婴儿的棺具,因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弱小的婴儿很容易夭折。

展览的英文能不能多补充一句呢?这件肥足鬲被翻译成cooking vessel,会误以为是炊具,无法从文字中了解到,原来这是中国古代埋葬婴儿用的瓮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