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朱道闻

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相关知识

最早记载牵牛织女的文献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大东》中关于牵牛织女星的记载最多,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此时的牛郎织女仅是两颗星星,尚未拟人化,彼此之间也没有关联。但已经有了织女织布,牵牛拉车的雏形,这段记载也是用来讽刺统治者尸位素餐

到了秦代,牛郎和织女开始以夫妻的形象出现,并且出现了,婚后分离三年的设定。

东汉诞生了那首著名的《古寺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正是基于“牵牛”、“织女”、“银河”三者现实的物理现象,结合当时战乱频繁,夫妻饱受分离之苦的社会背景,生发出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牵牛星和织女星进一步世俗化,

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具有人性,牵牛会欠债,织女会惫懒。

唐宋时期关于七夕和牛郎织女的诗词呈现爆发式增长,比如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

清·费丹旭《织女》

而七夕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在历史的不断演化下,七夕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联系起来,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在

当代

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含义。

中国过去的情人节是上巳节和元宵节,而七夕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乞巧”,

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的节日,更像是女儿节。

至于七夕为什么是在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向来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七”在周易的封爻辞中有反复、归来的意思。在后来的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相会,与“七”本身具有的内涵或有一定关系。

织女星在银河西岸,牛郎星在东岸。

每年的农历八月牵牛星上升,织女星下降,宛如牛郎对织女在相互靠近,实现鹊桥相会。

事实上,牛郎星距离地球16.8光年,织女星距离地球25.3光年,而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也就是说,光从牛郎星传播到织女星,都需要16.4年,织女能看到的是16.4年之前的牛郎星。至于它们之间的鹊桥——天津四,则距离地球更远,有1500光年。从这个角度看,牛郎要和织女相会,难度确实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