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3w_ads("s008");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在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是其人生经历中一次质与量突飞猛进的过程。如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精神风貌迎接大学生活,是摆在每一位大学生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深思的,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期培养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成长影响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单纯是大学生个人的健康问题,它已发展为影响学校教育环境,干扰校园安全管理和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本文旨在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希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未来社会人才的良性发展。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难等,对大学造成了很多的影响。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经常发生因为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休学或者退学。据北京医科大学一项调查,发现20.23% 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精神分裂症之类的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往往与家庭、社会和学校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学生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1.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与同学的相处关系,从本质上看,他们更重视在他人眼中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与他人相处时,如果与周围人关系融洽,心情就会舒畅,关系冷淡或紧张,就会心烦意乱,感到孤独和寂寞。同时由于人际交往障碍会派生出自卑、忧郁甚至恋爱等相关的心理障碍问题。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把人际关系和谐视为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准,而从统计数据显示,人际交往障碍在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所占比例最高。
  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陷于孤独、孤僻之中;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
  2. 学习压力大。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升本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却发现大学前“惟我独尊”的情形不存在了,他们为了保持自己以前的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因为对手今非昔比,个个都强,使得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从没有经历过挫折,这次是一个考验,使得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感到困惑,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
  3. 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种很强的依赖感,在心理上又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往往表现为比较自负要强,自尊心强,而在大学里他们发现自己优越感消失了,生活上的不能自顾和心理上的失落感使他们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对大学生活有某种过于理想化的幻想,一旦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想象有差距,心理上的落差被放大而不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会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困扰,对于大学老师一堂课讲十几、二十页,完全靠自己课外自习的学习方式很不习惯,导致课业的落后,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大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 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越来越早期化。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限制他们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围绕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难耐孤独,烦躁,情绪不定;有的一厢情愿陷入单相思,无法自拔,引发情绪低落;有的面临几个追求者无法选择;也有的发现两人不合适想中断关系的;有因误会或为误解、猜疑所困扰,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有为失恋痛不欲生,并由此而产生强烈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等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易于给人带来痛苦。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他杀,在大学校园也不在少数。
  5. 就业压力。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更为敏感,心理问题也相对要更多一些。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
  1.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入学教育是使学生了解、适应新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较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教育资源等,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新生入学时的军训,是新生互相认识,建立感情和友谊,结交新朋友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学生摆脱离开父母所带来的孤独和不安,以良好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和生活。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从被动型变主动型,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2.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高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教育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增长才干。在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所以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树立人生目标,怎样学习和求知,掌握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确保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也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现在的普通高校都已设有心理咨询机构,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实质性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排解心中忧难,还能帮助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4.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起到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还可以借助于校园网络文化,以形成一个高科技的学校教育环境,使校园网成为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但如果我们能正视现状、正视矛盾,拿出积极的办法来应对,是必然能够有所作为的。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为培养接班人作出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2)
  [2] 魏冉,高校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