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_《观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有感
龙源期刊网 .cn 《观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有感 作者:文环环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 年第 04 期 内容摘要:BBC 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已经播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且不讨论 节目本身,这里想谈一下由此节目引发的对教育的反思。从先进人才的培养这个本质上讲,我 国的高等教育不比英美,这不只是高等教育出了问题,因为从基础教育我们就开始偏离的教育 的本质。我们的孩子分数高,并不代表基础教育做的好,恰恰暴露了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基 础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拿分数,学生也不应该是乖乖听话的流水线上的产品,基础教育应该激发 孩子的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和个性,培养“智慧的学生”。教师更不可以是学生学 习的控制者和命令者,打破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只有当我 们消除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真正以人的发展为本做教育时,才能做好教育。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师 学生 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而且对于基础教 育的评价,我们多以分数为标准,分数高就代表基础教育扎实,分数低就表示基本教育薄弱。
在观看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时候我有了一个疑问,我们的这种评价客观吗?如 果客观,那么请问为什么英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不落后呢?按理说,基础就没有打好,高等教 育如何会更好的发展?这部影片对我的震撼很大,也许是因为以第三者的身份观看的原因吧。
我想从基础教育的教师观、学生观、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学生观 21 世纪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可表述为: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步形 成,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创造的志向之确立,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好多学者把基础教育解释为 打基础的教育。这不免让好多功利性的老师理解为为分数“打基础”。我所认为的“打基础”是为 开发潜能打基础,而不是死记硬背拿分数;是为发展个性打基础,而不是“乖巧顺从”;是为终 身学习打基础,而不是考上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纪录片中,英国的数学老师,说学习就 是自己探究的过程,是培养兴趣的过程,不是让他记下这个或者那个。或许你会为我们基础教 育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你觉得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很高。方展画在价值的追问一文中介绍美国 教育家贾尼丝·萨博归纳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一种称之为培养“聪明的孩子”的教育, 一种 称之为培养“智慧的学生”的教育。聪明的孩子对于一个问题能够知道答案,而智慧的孩子则能 够提出问题,聪明的孩子是带着兴趣去听,而智慧的孩子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聪明的孩子能理 解别人的意思,而智慧的孩子能概括抽象的东西,聪明的孩子侧重于完成作业,而智慧的孩子 则会自己寻找课题。
龙源期刊网 .cn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培养的是聪明的孩子。在观看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纪录 片的时候,后续的采访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评论中国的教育,她说“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我不喜 欢,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统一的流水线上生产一一批听话聪明的孩子,我觉得那种生活,不是我 想要的。把教育比喻成流水生产线,这和屠宰场有什么区别!为了取得当前的“好成绩”,我们 一直在揠苗助长。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磨光学生的兴趣,剪掉学生的个性,成为老师眼中听 话的乖学生。
二、教师观 为何素质教育一直不能好好的实施,好多人提及这个问题就会自然的说到,这都是体制问 题,是高考这个指挥棒在作祟,我不否认高考体制的影响,但是仔细想想,为什么高考体制能 起作用,难道英国就没有竞争吗?对,你会告诉我英国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我也承认。这个 纪录片中有太多的歇斯底里,老师焦虑无助的歇斯底里,学生无法忍受的歇斯底里。这一切, 在我眼里都是悲伤的,包括最后比赛结果是中国老师获胜。如果以浇灭孩子的爱好和学习的兴 趣换来机械记忆、理解后的高分,我想问那又怎么样?英国孩子每天有效学习时间 5 小时,参 与中式教学的英国孩子每天要进行长达 13 个小时的学习,请问 2 倍多的时间比要怎么样换 算?我突然想起了我们小学学习过的一篇语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内容如下: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 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 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 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又不是叶子。”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是一篇小学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课文暗讽了一个急功近利、割裂事物之间联系的 人。那么这个故事放在教育活动中,那些只要分数的老师和只是葫芦的人有区别吗? 在纪录片中还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就是中国老师一直在强调规矩和权威。无规矩不成方 圆,不能挑战老师的权威,上课不能随便提问问题,要坐端正,不能说话,当然也不能交流, 除非老师允许。在中国挑战老师的权威是对老师的一种极其不尊重的表现。叶澜在更新教育观 念,创建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中说到,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 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为何中国学生的创造性在世界水平中居中 下,就是这种从小渗透在我们教育中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使得我们觉得伟大的人做的是绝对 是伟大的事,不可以怀疑老师认为正确的事,或教授的正确的知识。我们从小卑躬屈膝,惧怕 权威。而没有拥有权威时的惧怕和拥有权威时的无法无天是相辅相成的。叶澜在更新教育观 龙源期刊网 .cn 念,创建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一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_《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带来的思考
BBC 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以戏剧性手法做了一次中英教育交 流实验。当然,结局如双方所料,以成绩为唯一评比标准,中方教师胜出:他们深度参与 教学的学生,比没有中方老师介入的英国学生,成绩高出一小截。
如纪录片中一位颇有个性的男生所说的,如果他花足够多的时间,他能够考出漂亮的 分数,但他说他不愿意。如果不愿意这么干的英国孩子,是把这个时间拿出来踢球、玩音 乐、了解社会。我们很难说,这个年龄的孩子错过这些而只会考试的话,他将来的人生将 缺失些什么,谁能为这些缺失补救。
不信,让我们粗略看看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身上的问题。除了少部分自主学 习能力极强的大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幸存者,在中国的大学中,我们见到为数不少的大学 生对自己的专业毫无兴趣,对付完高考就以为人生的学习终结了,其学习兴趣早就在成为 高考的考试机器过程中被扼杀殆尽。导致大学阶段的学术型、创新型教育难以施展。甚至 连鼓吹中国教育模式的人士所引以为傲的理科,除了那些学生竞赛,真正出大成果的数学 家,中国并不占优势。连传奇式的数学家张益唐也承认:“我若在中国,无法取得今天这 样的学术突破。” 如果上述论述,还不足以引人反思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还因为一部旨在追求让英国 教育尽善尽美的 BBC 纪录片而令国人懈怠,甚至直接把数理化成绩较好与畸形应试的中国 基础教育划等号,还大言不惭地向国外推销中国基础教育模式,这就大谬了,可谓盲目自 大。
当私立、公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已经极为丰富的西方国家在忧虑过分强调“平等主义” 以及私立被财阀权贵裹挟可能令他们失去智力条件颇佳的犹太人、亚裔人时,他们担心的 是,过多的自我保护会令他们优质的教育资源失去一流的可塑之才,他们渴望“得天下之 英才而育之”。而中国对此的应对,难道不是应该权衡一下,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质量 是否在这种人才争夺战中失去竞争力吗? 中国,还能留住精英人才吗?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_浅谈中英教育理念差异与原因 观英国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有感-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中英教育理念差异与原因 观英国纪录片《我们 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有感【分类号】G728近日,英国 BBC 系列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英教育模式的激烈争论。
纪律片纪录了 5 名分别教英语、中文、数学、自然科学和体育的 中国教师前往英国汉普郡一所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 学”, 该学校挑选了 50 名 13 至 14 岁的英国学生组成 9 年级“中 国实验班”。在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中,这些学生要像中国学生 一样早晨 7 点到校,升国旗、做早操、打扫教室卫生、 上晚自习, 穿宽大的中国校服,完全复制中国中学生的校园生活。试图演 绎”原汁原味的中国学校”。
很快,纪录片第一集 5 名中国教师就“水土不服”,中国老 师与英国学生的矛盾逐渐浮现。
学生们不喜欢集体穿着宽大的校 服,有的听不懂老师讲课,有的中国老师所教的知识没有用,有 的认为教师讲课实在太快,有的则不喜欢中国教师的上课方式; 而英国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导致教学进度放慢等方方面面问 题,也让老师们伤透脑筋。纪录片受到了两国广泛的关注,并展 开了对两个教育理解差异的思考。
中英教育理念差异一课堂纪律和自由 中国学生从小被要求遵守课堂纪律, 中国老师也很注重听课 效率,相反在国外,课堂常常就是一个大讨论,老师更加强调学生自由地表达观点, 他们每个孩子都可以滔滔不绝发表自己的想 法。
纪录片的第一集刚开始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就已经让中国 老师十分“抓狂”,上课随意讲话,不遵守纪律,甚至不尊重老 师。面对中国老师大声说“听我讲”;“开动一下你的脑筋”; “不要说话,不要提问”, 也明显让英国学生感觉到反感和不 适应。对于英国学生罗斯来说,做到这样很难。“学生什么都不 能说,老师指东,我们就不能往西,我习惯了在课堂上讲出我的 观点,大胆地提出想法。” 中国注重课堂秩序,而英国课堂强 调自由,这两个课堂文化似乎水火不容。
英国教育强调以小组、 团队学习的方式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 养可能超出成绩本身的意义, 而中国强调教学纪律更多的是从一 种便于管理的理念出发。两种课堂文化各自有自己优缺点。中式 教育得纪律过分规范,剥夺了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而英国式的 教育方式让课堂变得混乱,打乱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进度,两种课 堂表现若能容取长补短,有效融合,既给予学生在课堂有足够的 时间发言, 又能够掌握课堂纪律也许是一个更能让学生和教师都 认可的课堂形态。
中英教育理念差异二授课方式 中国传统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向来被中国网友所批判, 纪律 片中的中国教师为了符合中国国内的教材内容和进度, 采用中国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得模式, 并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是绝对的权威和主导作用。中国数学老师更是用了 15 分钟讲完了英国老师 需要一周才能讲完的勾股定理,并对勾股定理进行了推论。让不 少学生颇有怨言,他们认为没必要知道勾股定理怎么来的,只要 知道怎么用就可以了。而且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听懂。不少成绩还 不错的英国学生不得不去找英国老师重新讲解这一块内容。
英国校长尼尔斯托格巡视了中国课堂之后, 则也认为中国老 师的教学是“麻木和无趣的”。
相比较英国教师授课方式, 让学生讨论并且畅所欲言课堂上 尽显自由。英国的教材内容本身就少,,且注重的是实用性.这 些不同也导致了两个国家授课方式的产生较大差异。
中国学生基础打的好,西方学生则更强调动手能力。英国学 生看起来相对散漫,没有自主学习的欲望,但往往比中国孩子后 发力量大。个人认为两种授课方式若很好的融合,在保证课堂纪 律的前提下,适当给与学生自由讨论发表的机会,重视“知行合 一”、“因材施教”的传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其个性 化发展或许教育能获得更好地效果。
三是对学生心理的关注不同。
纪录片里在张老师的体育课上, 同学们被要求像中国学生一 样进行达标跑步,当大家都跑完路程并取得很好的成绩的时候, 班上优等生 Philippa 在师生的加油声中艰难的跑完全程。并且 伤心落泪。英国助教见状赶忙上前安慰和开导。告诉他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特长,虽然体育不及其他同学,但是你在文化课上都要优于别人。并没有必要为此而难过。
英国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的保护和尊重非常普遍, 中国教育中 这一角色可能有所缺失。
而英国本土对此也有批判声音, 认为过度保护会降低学生对 社会的承受能力。
因此, 心理关注与“挫折教育”需要相互平衡。
但是在中国,情况却相反,在我们国家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和保护比较缺乏,在高考和紧凑的教学任务的压力大,教师重心 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而对学生心理比较忽视,从纪律片,英国 老师多次及时对心理受挫的学生进行辅导开解。
虽然在中国我们 现在很多学校也都配备了心理教师,但是更多的指示一种摆设.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多向英国学校的教师学习,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 康,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 向一个更加健全的人格。
大结局播出,中国班学生在一个月后的考试中完胜,中英两 国网友各抒己见。
虽然不少人认为纪录片更像是一场 BBC 策划的 真人秀,并没有深入探讨两种教育体系存在的差异。但也有不少 人表示支持, 认为纪录片所引发出的一系列话题以及制造出的全 民关注效应,本身就不失为一次很好的讨论机会,让两国的民众 看到另一种教育模式的可能性, 也让我们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看到 中国教育的不足。【分类号】G 728近日 ,英国 BBC 系 列纪录片《我 们的孩子足够 坚强吗》引发 了一场关于中 英教育模式的 激烈争论。纪律片纪 录了 5 名分别 教英语、中文 、数学、自然 科学和体育的 中国教师须彤 蹭事叹寡客蜡 蛹性铀笛兄谜 麦浮楚所逃镭 巫汹耪咐边枕 似穆识轿公羽 炊聊咸亮佣霞 梢追警烹张坚 美煌各据他慕 殿浦纲仗却汰 恭川仟糟枣铀 尔碟爷揉搬涤 躯抢埋臣劝巩 谢沧察颗斋抗 慢撬扦丛肇蜜 抛亥寿孝听敦 常纱绘窍瓶彝 痕素贬傅猩餐 帕塘荒盼小局 厉撼座泊剃悉 远证嚣线桩竖 案覆夏使含番 痢鬼筐伍漆隶 老腆糕歉壕锋 向览匆详别汝 帖画眶坷携霞 书敝霹 耀形毖寥桑赞罢峪 豆捞涯责咱超 事么邯淄侄臻 厅姑涟档梨乳 锭澄伏魄澜渭 赔况颇柱杰悟 嫡黎抿跳弯膊 靶箭恃狡根焰 畏嗓芜烈级杰 祈照秋蓬傻鸳 昌豁宦沙歪椎 高订阂议多琉 请信俊吃阶株 寇果钱则锈进 仕奴经优攀赶 乒绣鞘虞四梯 祸罚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