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禁忌和风俗是什么

大年初五的禁忌是禁止动土、不宜串门、忌迁居、忌糊窗、忌更换、洗涤衣被、忌剃头等。风俗是送穷、五祀、破五、开市、大扫除、祭财神、放鞭炮、吃饺子等。财神圣日:正月初五财神节,接财神回民间。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大年初五的禁忌有:

1、禁止动土

到了初五这天,有勤快的人儿想着休息几天想干活,虽然勤劳是美德,但是今天万万不可以。因为初五这天按照旧例不宜做事情,否则会破财。“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可能会有灾害发生。

2、不宜串门

已经串了好几天亲戚,我们也该休闲下来歇一歇。在初五这边就是不错的选择,传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破五”。初五不串门其实就是避免见到穷神。但是现在除了一些老人家还忌讳这些不准走亲访友,怕会带来晦气。

3、忌迁居、忌糊窗槁

正月忌迁居、忌糊窗福,否则以为不吉利。

4、忌更换、洗涤衣被

旧说正月更换、洗涤衣被,不吉。

5、忌剃头

旧时正月里忌讳剃头。俗说剃头伤舅。据旧方志云,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得以更改。国民剃头,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传已久,遂误作“死舅”。

大年初五的风俗有:

1、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

天各家用纸造妇人 ,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2、五祀

所谓五祀,即祭土神、户神、灶神、门神、行神五神。每到过年,人们往往在初五零时零分大开窗户和大门,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迎接五神。

3、破五

民间把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也就是说破五之前的诸多禁忌到了今天就都可以破除了。按照旧俗要吃水饺子五天,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天一吃,但没有不吃的。破五这天可以走亲访友了,妇女也在这一天归宁,开市贸易。

4、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一律关门,到正月初五开门营业,民俗以认为证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5、大扫除

“破五”早晨进劳苦大众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

6、祭财神

南防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7、放鞭炮

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人们要用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意思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8、吃饺子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此外,妇女们在这天还要找出几件旧衣服来拆拆,谓之“拆小人”。这样可以免霉运。

喜讯数码怎么样

很久很久以前,打了一份申请报告上单反,被LD驳回,如今家里多了一个小LD,于是LD每天在家里用A1给小LD拍照片,越来越感觉兵器不乘手,某天LD终于大笔一挥,上DSLR吧。

大年初五,在那个著名的C2C网站上搜索D80,选择上海,按照价格排序,发现喜讯的价格不错,6200带票,当时星光好几家店都要6400,于是约了一个用D300+金广角的朋友,马上前往环龙,交易很顺利,开封,查了一下机身,加上朋友带来的50/1.8的头测了一下坏点,开票,付钱,500元把朋友的那个定焦头收下,带一个肯高的UV,一切按部就班,可以回家给女儿拍照了,唯一的意外是朋友把他的金广角的镜头后盖当作小痰盂的留给了我,哈哈,那个盖子就值150啊,不过我老肉向来以德服人,还是还给人家了。

海南过年的习俗这个问题是拿来救人的

大年初五。

儋州市那大镇武后村叶家。大红的春联,满地的鞭炮纸,屋檐下串串火红的腊肠,厅堂里如车轮胎般大的年糕,漾在脸上的甜甜笑容……客家人喜庆的春节,传统韵味十足。

今天,是叶家嫁出的三个女儿约好一起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一大早,老叶一家就忙开了,杀鸡、洗菜,叶大娘一早就蒸好了一大笼香喷喷的“发馍”。

两岁多大的孙儿阿泰,欢跳着跑到院门外看看谁先到。时近午间,女儿们携夫带子回来了,大人们还没进院子,小孩子们拎着大红鞭炮就抢着先跑了进来。

在热闹的鞭炮声里,一大家子人互道恭喜,人人脸上都堆满了欢乐。 一会,在厨房里忙活了半天的大舅子阿伟就催着大伙入席吃饭了。

虽然大大小小有近20口人,这一大家子仍按老习惯,大家全都热热闹闹地围坐成一大桌,男人们自然是先喝酒,女人和小孩子们也端起可乐杯子一起干杯。春节,客家人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才结束。

除夕前,老叶一家就在为过年而忙碌:清扫卫生、办年货、腌制腊肠。其中,“守年”的年糕是客家人过年所必备的,一般在除夕前几天就蒸好并贴上一小方红纸,摆在客厅里直到过完元宵,然后切开来分送给亲戚朋友们享用。

客家人用米粉和红糖糅合后蒸制的年糕为大圆饼状,宛如一个小汽车轮胎般大小。 除夕这天上午,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红”(贴春联和红纸、门神),一般都由男人们赶在中午前完成,主妇们则忙着准备年饭。

中午过后,男人们用热水沐浴,穿新衣新鞋戴新帽,到祖公祠堂烧香拜谢祖公。年饭从下午四时许一直吃到晚七八时,之后,长辈向小孩子和未婚青年发放红包。

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块喝茶聊天“守岁”,一直守到午夜零时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之夜,还要在客厅里点上一盏油灯,直到天亮,这预示着来年吉祥平安,万事亨通。

大年初一,被认为是一年中最重大的日子,各家各户要早早起来,带果品到祖公祠堂敬奉祖公。 这一天忌讲不吉利的话,早饭只能吃斋,意为可化解一年之“灾”,主食为米酒、米饭、青菜、粉面、葱蒜等。

年初三是“送穷鬼”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都清扫垃圾,意味着“穷去富来”,这天一般都少有人出门,也不过门作客。老叶说,自从祖先们一百多年前从广东梅县迁来那大,叶家已经繁衍到了第八代子孙。

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保留着说客家话的传统,过年的习俗也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大年初五是客家过年的“出年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般过了今天就要开市做生意或下田耕种了。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 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

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

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

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

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

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 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大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