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拼音为tí,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金文,本义为猪、牛、羊等牲畜的趾端,因有较硬的角质,如“牛蹄之坚”;引申为形状像蹄的事物,如“蹄形烙印”;又引申指用脚踢或踩,如“把球蹄开”“蹄蹬球”。
“蹄”,指猪、牛、羊等牲畜的脚,通常称为蹄子,是它们的支撑和运动器官之一,蹄子由角质覆盖,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耐磨性,有助于动物在行走或奔跑时保持稳定和保护脚掌。
在汉语中,“蹄”也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的形状或状态,如“蹄形烙印”,指的是一种类似于蹄子的形状;“蹄蹬球”,则是指用脚后跟将球蹬向目标的技术动作。
除此之外,“蹄”还常被用来形容某些动物的奔跑或行走状态,如“马蹄疾步如飞”“羚羊蹄疾步稳”,这些词语中,“蹄”并不是直接表示动物的奔跑或行走状态,而是通过形容蹄子的运动状态来形象地表达动物的行动特点。
除了作为汉字的基本含义外,“蹄”在汉语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含义和用法。“重蹄”指的是牛的蹄子;“悬蹄”则是指挂在墙上的蹄膀,是一种方言用法;“蹄骸”则是指古代战争中为防备战马夜惊而设于营门之上的拴马桩。
“蹄”是一个含义丰富、用法多样的汉字,通过对“蹄”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词汇的含义和演变过程,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