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很关心:古代谥号大全以及解释以及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的含义与变迁这个问题,经过小编整理各方面的资料,现做如下总结。
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都是皇帝名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均在于突出皇帝的尊严与权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那么这些名号都表示些什么,又都有怎样的历史呢?
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都是些啥?
谥号,即中国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所定的称号。
《逸周书·卷六·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谥号源于西周,秦始皇时曾废除谥法,汉复周制,为历代所沿袭。
谥号一般只用一个或两个带有褒贬意味的字来表明善恶,分美(褒)、平(怜)、恶(贬)三类:
(1)美谥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等。
(2)恶谥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3)平谥则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等。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继位君王的许可,诸侯大夫的谥号则由天子或朝廷的赐予。但到唐朝之后,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且多为美谥,失去了褒贬的意味。
汉文帝 刘恒
庙号,即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所处位置的称号。
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汉承其制,称某祖、某宗。庙号是按照嫡传世系编排,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由继位皇帝议立,能够享有庙号的,就意味着被推入帝统系列。
如西汉之高帝称太祖,文帝称太宗,但并非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一般只能是有功绩者才有,因此庙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
隋唐以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一般开国或有重大贡献者称某祖,其余的称某宗,不再按照世系和政绩排位,庙号逐渐成为皇帝确立正统、加强权威的重要工具。
唐太宗 李世民
尊号,也称徽号。
是皇帝在位时由臣下加以尊崇的称号,最早出现于唐高宗当政时期,至武则天时成为一种制度。尊号往往是一大串的溢美之词,如唐玄宗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尊号实际上是谥号对于活着的皇帝的延伸,既满足了皇帝的虚荣心,又给臣下巴结以求名利的机会,因此在位皇帝常常多次被群臣上尊号。
但是尊号有一种“臣议君”的意味,因此明朝朱元璋在位时废除了该制度。
年号,即历代帝王纪年所确立的名号。汉朝以前的帝王是没有年号的,至汉武帝时,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建元元年是公元前140年。
自此以后,如果遇到一所谓的祥瑞或者发生重大变故以及新皇帝即位,都要立号改元。
年号的内涵与更替,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势、皇帝本人的处境和特点,以及皇帝本人的统治意向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明清以前的皇帝年号经常更改,有的皇帝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明清两代一般只用一个年号。
洪武皇帝 朱元璋
历代帝王的名号较多,如何称呼帝王便成为一个问题。但在文献及社会上对不同朝代皇帝的称呼还是有一定的规律。
唐朝以前,多以谥号称呼帝王,如汉文帝、汉武帝等;唐宋元时期,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称呼起来不方便,于是改用庙号称呼帝王,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
明清两代的帝王一般情况下只用一个年号,于是便用年号称呼他们,如洪武皇帝、康熙皇帝等。
以上就是叁肆数码小编整理的关于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的含义与变迁以及过古代谥号大全以及解释的相关知识,还有不懂的方面可以评论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