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2009年第8期蓝版,原题为“在雄主手下讨生活不易——真实的刘伯温与朱元璋”
智谋文化的早熟和发达,是中国一个特有的现象。在这种文化的催生下,中国人特别崇拜智慧人物。而在智慧人物的系列中,有两大偶像,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元明之际的刘伯温。历代人们给这两位附会了很多神异的传说,传说中,他们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能呼风唤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时说,孔明先生被描写得不大像一个正常人了,“多智而近妖”,而刘伯温也被后世的许多传说扭曲得厉害,即使不“近妖”,也是“多智而近怪”。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神异传说之外的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他的家乡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属浙江文成),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
江浙地区向为人文渊薮,刘伯温的家乡武阳村虽然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距青田县城有150多里之遥,但读书的风气不衰。刘基的曾祖还曾在宋朝为官,传到刘基父亲这一代,虽非显第,但无疑是传统农村典型的小门小户的读书家庭。在这种背景下,刘伯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明史》上说,刘伯温“幼颖异”,特别聪明,他的老师即对其父亲说,刘伯温不是池中物,长大后必然光宗耀祖。《明史》还记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所谓象纬之学,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和占卜来预测人事的一套神秘的学问。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学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辅之于缜密的思维和明晰的判断,其所谓预测往往也有应验的时候,这就更给这门学问披上了奇异的面纱。
《明史》的这两点记载非常重要,因为它基本勾画出了刘伯温的两条人生轨迹:一个是深受传统儒家教育,作为“儒者”的刘伯温;一个是摇鹅毛扇,作为“谋臣”的刘伯温。两者不可偏废,毋宁说前者还更为重要,但可惜经过野史和民间的渲染,也许还包括刘伯温后人有意无意的“改造”,作为“谋臣”的刘伯温“压倒”了作为“儒者”的刘伯温。于是乎,本来是一个不无悲剧色彩的传统知识分子,在各种离奇怪诞的传说中,成为一个滑稽多智的怪物,差不多等于是江湖术士之流了。
作为儒者的刘伯温,照例要重走前辈读书人循环往复的那条道路。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伯温参加元王朝的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元朝的制度,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能应考,据当代学者杨讷考证,刘伯温虚报年龄为26岁,终于蒙混过关。不过,只要是凭真才实学,在旧时,这倒是读书人的一段佳话。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已中进士的刘伯温正式踏入仕途,到江西瑞州路的高安县任县丞。所谓县丞,就是县令的属官,官阶还不够“七品芝麻官”,属于正八品,略相当于今日之副县长。
官阶低倒没有什么,按照元朝制度,名列第三甲的进士就只能授予正八品,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终究是抑制不住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刘伯温运气差了一点,他此刻所置身的,完完全全是一个衰世。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迷信武力,不尚文治,故以马上得天下,仍然“以马上治之”,加上元朝对汉民族的猜忌,因此始终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到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时候,元王朝的统治机器更加迟钝和衰朽。大凡衰世,都具备两个重要表征:其一就是吏治大坏,单靠一两个志士仁人已无法改良,上层阶级贪图享乐,文恬武嬉,空前的社会危机迫在眉睫,他们却有意无意视而不见,仿佛“清歌于漏舟之中,痛饮于焚屋之内”;其二,在草野中已经萌动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元顺帝当政时期,自然灾害不断,而吏治不良。
饱读诗书,从书斋昂昂然走出的刘伯温,儒家知识分子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几乎与生俱来,但他在江西做了五年的小官,最后只能抑郁求退。按照史书的记载,他在江西,“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想来颇有政绩,但“豪右数欲陷之”,意思是地方上的豪强贵族处处和他作对,最后只好离去,于1340年回到家乡。江西短暂的五年仕宦经历,并未使刘伯温对元政权完全失望,这之后,他又谋到了一个江浙儒学副提举的官职,这是负责地方教育事务的一个岗位,仅比县丞的正八品高一等,属于从七品。志大才高的刘基对此当然也无法满意,好歹干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他辞职了。辞职的理由是身体不好,后人于此有所争论,不过不论刘伯温当时是否真在患病,他对元政权的灰心,却是越来越明显地表露了出来。这从他辞职后所著的那本名著《郁离子》中即可看出。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名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朱元璋出身平民,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统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兴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赋税;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并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各 (敷衍是什么意思?敷衍的意思是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或者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有欺骗的成分。) 相关飞外 朱氏宗谱 [52卷]朱氏宗谱 [52卷]朱氏宗谱 [52卷]朱氏宗谱 [52卷]朱氏宗谱 [52卷]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散文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在后世倍受敬仰,故而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关飞外 诸氏宗谱 [16卷]1.诸氏宗谱6.册2-195.册1-2蘭西諸葛簡史
元武宗 元武宗海山(蒙古语:ᠬᠠᠶᠢᠰᠠᠩ,鲍培转写:Qayisang,西里尔字母:Хайсан;1281年-1311年),是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位大汗(1307年-1311年在位)。乃元世祖之曾孙、太子真金之孙、答剌麻八剌之子、元成宗之侄。海山在位不足四年,却实施了许多改革。他标榜“溥从宽大”,大范围地封官赏赐,在中书省外另立尚书省,兴建元中都,推行理财政策,发行“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强化海运、增课赋税。文化上,在崇信藏传佛教的同时延续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大四年(13 相关飞外 原州元氏世谱原州元氏世谱原州元氏世谱原州元氏世谱原州元氏世谱
元顺帝 元惠宗妥懽贴睦尔(蒙古语:ᠲᠣᠭᠠᠨᠲᠡᠮᠦᠷ,鲍培转写:toγantem uuml;r,西里尔字母:Тогоонтөмөр,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7日),清刊《元史》、清修《续资治通鉴》改译托欢特穆尔,元朝庙号为惠宗,蒙古语称号乌哈噶图汗(蒙古语:ᠤᠬᠠᠭᠠᠲᠤ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uqaγatuqaγan,西里尔字母:Ухаантхаан;或蒙古语:ᠤᠬᠠᠭᠠᠨ ᠲᠤ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uqaγan-tuqaγan),明朝谥号为顺皇帝,又称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元朝第十一位皇帝, 相关飞外 原州元氏世谱原州元氏世谱原州元氏世谱原州元氏世谱原州元氏世谱
更多精彩文章
· 朱元璋的谋臣刘伯温最后结局怎么样? 提起中国古代的牛人,具有神机妙算、未卜先知诸葛亮和刘伯温可以称之为绝代双骄。在民间,他们的呼声也很高,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美称。刘伯温从小聪颖过人,且博读群书,12岁考中秀才,14岁即赴省府读书,22岁考中了进士。然而,刘伯温赴入仕途后却不得志,在腐败的元廷为官他处处受到打压和排挤,在经历起起伏伏后,他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当朱元璋打天下时,听闻刘伯温的名声后,求贤若渴的他便以三顾茅庐的方式把他请下了。这一年刘伯温50岁,但“知天命”的刘伯温下山后成了朱元璋的新宠,他能掐会算,算无遗策,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8年后,朱元璋一统天下,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就听内监来报,说是刘伯温求见。朱元璋随手将将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上,然后接见了刘伯温。然而叫刘伯温猜碗里是什么东西。刘伯温看了一眼碗,很自信地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 刘伯温的后代今安在?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协助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不小的功勋。据说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那么在他去世后,刘伯温的后代怎么样了呢?刘伯温有后代吗据文献记载,刘伯温的祖辈应该是江苏一带的人,后来迁往陕西,但在北宋灭亡时,刘伯温的的先祖有又迁到了杭州,之后也有迁移,但是都没有出浙江省,刘伯温在浙江温州出生。刘伯温的后人据现有资料显示为两个儿子,一个是刘琏,是刘伯温的长子,生于1348年,在1377年逝世,与胡惟庸派意见冲突,最后被迫害坠井身亡。还有一个儿子叫刘Z,生于1350年,因燕王朱棣篡位,誓不入朝,并直言燕王将以篡位永写史册,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刘伯温的儿子们死后,诚意伯传给了刘琏的儿子刘D,刘D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在祖父和父亲都被胡惟庸等人害死后,决心不入仕途,在家乡奉养老母,打理祖父、父亲和伯伯的坟墓,并将刘伯温的御书、御诏、诰命、行状编集成《翊运录》,现有《盘谷集 · 话剧《伏生》 话剧《伏生》:一个人的精彩(图)观剧团20位读者一致认为侯岩松(中)饰演的伏生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任晓飞摄上周末,王晓鹰执导的年度大戏《伏生》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与观众见面。该剧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本年度的最后一部新戏,同时也是国话组建12周年的院庆大戏。《伏生》的首轮演出将演至2014年1月5日。12月27日、28日,新京报组织20名读者观看了《伏生》,打出85分的总成绩。剧中“伏生”的扮演者侯岩松在观众调查中获得一致好评,王晓鹰导演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话剧,舞台呈现极富创造力与冲击力,也受到了不少观众的称赞。显现困境中的人格力量话剧《伏生》故事讲述了秦时统一天下,儒学沦至废黜。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一代宗师伏生将儒家大成之作《尚书》以背诵的方式保存下来。王晓鹰表示,《伏生》的故事最打动他的地方是“伏生把自己的生命同书籍融为一体时,其实将自己放在了无法解脱的困境中。最终,他保护了文化,像蚂蚁 · 刘氏宗祠出来的刘伯温 名称:刘氏宗祠地址:莲都区太平乡长濑村年代: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岁次戊寅(1398年),于清同治十年(1877)重修家族/来历:长濑刘氏长濑村,位于莲都区太平乡,小安溪(俗称太平港)东岸,村沿山脚而建。小坑在村南面与小安溪汇合,有较长一段急流,气势磅礴,濑,即此意,取其奔腾向前得名长濑。长濑村是刘基的祖处,丽水、温州一带彭城郡、永嘉郡刘氏后裔皆奉刘延庆为“一世始祖”,明洪武三十一年岁次戊寅(1398年),修刘氏家谱,并建刘氏宗祠。《彭城郡(丽水长濑)刘氏宗谱》云:“其旧谱原有彭城、永嘉之分,延庆公为“一世始祖”,可见刘氏彭城、永嘉二支皆奉刘延庆为其本族之“始祖”。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长濑村至今保存着刘氏宗谱,温州等地的刘氏后人还经常过来查看飞外,寻根问祖。祠堂就在公路边,坐东朝西,小安溪在门前奔腾向前。祠堂建于明洪 · 找姓扶的人 我是湖南省冷水江市的扶波,据我知道的在冷水江也就只有一个地方有姓扶的,其他的地方也就不知道了,所以想请版主多告诉我点其他地方呀?毕竟自己的姓对于自己意味什么呀?同时也想知道那些地方有自己的族人呀?653378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