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八字长蛇阵

国字脸。八字胡。一字长蛇阵。

永新,地处罗宵山脉中段,这里其岭平袤,奇峰垒垒,北至珠岭坳,南至石峰仙,纵贯西唾,为湘赣两省天然屏障。罗霄山脉峰峦罗列,云雾飘渺,如接九霄,故名,这里风光秀美,民风朴素,曾经涌现过***夫人贺子珍等名人。就在这个县的龙源口镇南塘村,村子里至今有一种武术表演,叫“盾牌舞”。

据永新县志载,盾牌舞其实就是一种防身练武的功夫上演变而来的,起先是习武防身,当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翼王石达开部进驻这里,并派人教习这种可攻、可防、可健身的武功,当时很多青年加入练习。然而,十多年之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些曾经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的太平天国将士,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捕和惨杀,就来到这一带的山林进行藏匿,还有一些在战争中受伤太平军,有的流落至永新南塘村一带,当地村民予以施救,太平军将士为报恩,便把潜心操练的武艺传授给当地的尚武群众,这样,这武术形式慢慢地在这里传播开来。

这些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天国将士们,在这里传授武术,一方面期盼东山再起,积累力量,另外也培养更多的后辈,传承武术。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分为点对点单打,体现个人的动作粗犷、雄健、彪悍,有冲击力;后来慢慢练习的人一多,就建立队形,形成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拼战的场面,两铁叉手与众多(8个以上)牌丁伴着滚、打、桩、躲的一系列动作,组成四角阵、一字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搭牌、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等八个阵式。这一表现形式,主要是太平天国时期战士们在战场上两军对垒、破阵,短兵相接、互攻互守的再现。

特别有些武术,是表达太平天国失败后的意境,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其打斗动作要领为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时要掌握八字方针,即“推、挡、搭、架、逼、闪、跌、滚”八字诀。还人九位表演团的形式,这些武士的形状就象当年太平天国战士在战场上打击清妖时的情形,他们一律象太平军一样,头裹长巾,上穿黑底镶白边胸云花的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裹绑腿,脚蹬黄麻草鞋。一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扮演将官或敌方骑兵;其余的则一手持盾,一手握刀,一个个强悍威武。

这些太平天国将领教授的武术功夫,里面有众多打斗的场景,阵式布局巧妙严谨,造型神采各异。其动作特点为功架不倒,刚柔相济,疾而不乱。有当时冷兵器时代是有非常大的战斗力。所以,当地的农民,平时田间劳作,农闲或晚上舞刀弄枪,一为强身健体,二为争山争水。后来形成传统,他们村子里的男子满了18岁以后便要去习武,还有拜师学艺的习武生涯。白天上课或者干农活,晚上跟着师父练习武艺,农闲时可以有更多时间去练习。有些农民刚开始就是觉得好玩,平时干完农活也没事,就喜欢练练,就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太平天国将士们在这个村子教授的武术功夫,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功能,经过100多年的不断演化,由武术性向舞蹈性转变,成了后来具有观赏和健身价值的民间舞蹈,就是现在的永新盾牌舞,这一舞蹈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剽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极具观赏价值。同时,在表演的基础上,配上当地特色的音乐,吸收“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长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加上表演过程中不断响起的铿锵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为热闹气氛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太平天国在当地留下、教授武术,演变成今天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民俗文化表演艺术样式,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在南塘村,老百姓都说当地人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绵延至今。而这种由武术表现形成演变成的舞蹈表演艺术,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代代相传。

拓展:什么八字长蛇阵